第三百四十五章 平吐蕃策

作者︰賊眉鼠眼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狐朋狗友也是朋友。

顧青與楊國忠的關系便是典型的狐朋狗友,有福保留地同享,有難肯定不會同當,說不定還會落井下石。

當面大哥小弟叫得親熱,背地里時時刻刻盯著對方的前程,一旦有前程不穩的跡象,馬上劃清界線,翻臉不認人。

這才是成年人世界的游戲規則。

朋友固然是塑料朋友,但……錢財是真真實實擺在眼前的呀。

顧青的信一如既往的熱情洋溢,「楊相」「楊兄」親密得能讓人當場融化。

信里的意思很明確,要戰馬,要糧草,要兵器,安西需要楊相的鼎力支持。

然後顧青還在信里給楊國忠畫了一張大餅,安西兵強馬壯,有兵器有糧草,戰斗力更強,橫掃西域隨手就能為大唐立功,給陛下長臉面,陛下高興了,捷報上再帶幾句感謝楊相多年對安西不遺余力的後勤支持,這份功勞自然也有楊相的份,陛下龍顏大悅,楊相當然也能沾點雨露。

雖然已是人臣之巔了,多干點立功的事,國公晉為郡王它不香嗎?

顧青的信令楊國忠看得很舒坦,開門見山提要求,然後為他分析利弊,最後給他畫個又香又甜的大餅。

如果這些都是虛的,那麼擺在面前的五千兩銀餅和一百兩黃澄澄的黃金卻是實實在在的好東西。

楊國忠看完了信,再看看面前的十只大箱子,心情愉悅得如飲瓊漿,舒坦極了。

顧賢弟雖遠在千里之外,但仍是個識體面知人情的至交好友啊。

如今楊國忠雖然官拜中書令位極人臣,但實際上朝堂里很多官員都是看不起他的。天下皆知楊國忠本身並沒有什麼學問,也沒經過科考,他的仕途完全靠的是堂妹楊貴妃,是典型的幸進寵臣。

自從當了右相後,朝臣背地里給他貼了很多標簽,諸如「不學無術」「無勇無謀」「諂上欺下」等等,沒一句好話,楊國忠雖然智商不高,但也不是純粹的傻子,對別人的議論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如今對他一如既往尊重的,顧青算一個。

重要的是顧青會做人,他與楊國忠從來不玩虛的,先談感情再聊利弊,最後直接上干貨,這年頭能遇到這般知情識趣的朋友很幸運了。

楊國忠決定與顧青的友情一定要再次升華,達到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境界。

北邊有個安祿山與他不合,沒關系,我楊國忠不是沒有掌兵權的朋友,西邊有個安西軍的顧青,朝堂上我的腰桿子照樣硬氣。

看完信後,楊國忠馬上給三省寫了一份條陳,命武部尚書韋見素酌情給安西軍配給戰馬糧草和兵器,隨後又讓門下幕賓寫了一道奏疏,詳細闡述給安西軍撥給戰馬糧草和兵器的必要性,以李隆基如今好大喜功的秉性來看,顧青全殲吐蕃軍的戰功尤在,李隆基多半不會反對的。

寫完了這些後,楊國忠坐在書房里沉思半晌,取出剛寫的條陳,將「酌情」二字直接劃去,想了想又添上了具體的數字。

「戰馬增一萬匹,兵器弓弩兩萬件,箭矢弩矢各五十萬支,糧草支應安西全軍半年所需,征調關中民夫赴送安西都護府。」

又看了一遍後,楊國忠滿意地點點頭。

既然人情要送,就要送得實實在在,數量少了不痛不癢,人家顧青未必領情,容易影響雙方山無稜天地合的交情。

寫完吹干墨跡後,楊國忠正打算叫幕賓進來,下人在書房門外稟報,天子召三省朝臣入興慶宮議事。

楊國忠嘆了口氣,他知道天子要議的是什麼事。

說來這位顧賢弟真會折騰,遠在安西都不消停,不知怎地弄出個「平吐蕃策」,天子這幾日連召幾位重臣商議,接連好幾日都是夜半才結束,第二天接著商議。

茲事體大,幾乎要拿大唐的國運氣數去賭,三省幾位宰相和官員們意見不一,反對者贊同者各半,這也是商議多日遲遲無法決定的原因所在。

命府里丫鬟給自己換上官服,更衣期間楊國忠還順手調戲了為他更衣的丫鬟,滿手的新鮮豆腐舍不得擦,心滿意足地將雙手攏在袖中,出了書房便換上道貌岸然的右相嘴臉,不苟言笑地上了馬車。

進了興慶宮,入正殿議事。

陳希烈站在正殿門外,見楊國忠走來,陳希烈主動行禮問好。

陳希烈年紀比楊國忠大很多,終究是左相,楊國忠不敢托大,急忙微笑回禮寒暄。

閑聊幾句風月後,陳希烈湊過來低聲問道︰「今日多半仍是商議平吐蕃策之事,不知楊相可有定論?」

楊國忠搖頭︰「顧青之策有些冒險,大唐的國庫恐怕也擔不起如此大的開銷……」

陳希烈笑道︰「老夫與楊相正是英雄所見略同,此計非正道,行的是險招,于國弊大于利,不可為也。」

楊國忠卻笑了笑,道︰「陳相可有想過,陛下為何三番兩次召我等商議此策?」

陳希烈目光一閃,試探地道︰「莫非陛下有何想法?」

楊國忠緩緩道︰「顧青的平吐蕃策究竟是好是壞,我不予置評,但毫無疑問,陛下是很動心的,否則不會三番兩次召我等商議,哪怕反對的朝臣不少,陛下仍要咱們沒完沒了的商議,為何?陛下分明是在研磨你我,磨到所有人不得不贊成了,此策便可頒行下去……」

看著陳希烈那張老邁滄桑的臉,楊國忠微笑道︰「所以說,陳相的目光不能老是盯著手里的奏疏,要多抬頭看看陛下的臉色,奏疏寫得花團錦簇或是禍國殃民又如何?陛下的臉色才能決定天下事。」

陳希烈搖頭,老頭兒一生保守懦弱,難當大任,但三觀還是很正的,對楊國忠這番言論頗不贊同。

道不同不相為謀。

陳希烈很有風度地呵呵一笑,聊天就此結束。

楊國忠也呵呵一笑,盯著陳希烈的側臉瞥了一眼,眼神輕蔑。

迂腐古板的老東西,自以為踏實做事便是忠良之臣,連天子的臉色都不懂看,難怪混到快進棺材了也當不上右相。

一個嫌棄對方是老古板,另一個嫌棄對方是奸佞小人,兩個三觀不合的人互相微笑,心里各自奔騰著一萬頭狂吐口水的草泥馬。

宦官走出殿外,朝二位宰相笑道︰「二位相爺,陛下召二位覲見。」

二人除履入殿,殿內溫暖如春,主賓座前分別擱著一盆燒得正旺的炭火銅盆,李隆基穿著輕便的常服,赤著雙足斜躺在正中的胡床上,正闔目養神。

楊國忠和陳希烈來得較晚,殿內已有兩位朝臣落座了,分別是左衛大將軍郭子儀,武部尚書韋見素。

見兩位宰相入殿行禮,李隆基睜開眼,淡淡地點點頭,道︰「既然都來了,那麼,繼續議事吧,此策事關機密,不可宣之于眾,朕便與你們幾位朝臣商議。」

環視眾人一圈,李隆基緩緩道︰「顧青所奏平吐蕃之策,有利有弊,利弊難以權衡,茲事體大,不可不察也,故朕希望各位認真思慮,此策是否可行,全在你我君臣一念之間。」

接連商議了好幾日,在座的幾位朝臣大約也琢磨出味道了。

看來天子是非常希望顧青的平吐蕃策能夠施行的,畢竟是除去吐蕃這個百年大患的絕佳良機,難的是大唐盛世多年積累下來的國本可能要因為此策而耗費大半,萬一弄巧成拙,耗費掉的國本從此打了水漂,風險太大。

然而,對于好大喜功的天子來說,利弊其實已經很明顯了。

敗則從頭再來,成則遠邁太宗高宗,值不值得賭?

李隆基的選擇很顯然,值得賭。

朝臣們不答應怎麼辦?沒關系,磨到你們答應為止。這才是接連幾日召集他們議事的目的,坐到如今這個位置上,殿內幾位若還不明白李隆基的心思,這麼高的位置就算白坐了。

利弊已不再重要了,現在看的是在座朝臣的人品,是剛正不阿繼續反對,還是見風使舵改口贊成。

陳希烈雖然保守懦弱,但為人還是頗為正直,于是當先說道︰「陛下,臣以為,此策不可行。平吐蕃固然是莫大的功績,可天時地利不對,天寶九載,大唐在西域剛與大食國打過一場,勉強算是平手吧,但大唐的將士也折損了兩萬余,西域諸國對西域正是蠢蠢欲動之時,此時若再對吐蕃行此策,若然事敗,吐蕃定惱羞成怒,起兵來攻,那時我大唐恐連西域都難保,風險太大了。」

李隆基嗯了一聲,皺眉不悅道︰「顧青不是在西域剛剛殲滅了吐蕃兩萬大軍麼?此戰已然傷了吐蕃的筋骨,幾年之內吐蕃不敢再興兵,豈非天時地利正其時也?」

陳希烈搖頭道︰「安西都護府南接吐蕃,西臨大食,境內諸多未服王化的游牧部落,可謂內憂外患,顧縣侯固然勝了一戰,但仍面臨無數危機,若再對吐蕃行此冒險之策,臣恐顧縣侯難以收拾。」

一旁的郭子儀忽然插言道︰「臣以為,此策利大于弊,可一試。」

「此策最妙之處是不必興刀兵,以錢財糧草而削敵之國本,上善也。兩國之戰,哪有不冒風險的計策,陳相非領兵之人,故而為人穩妥,但對我等武夫將領來說,顧青的計策算是很平和,勝率很大了。」

「就算失敗,損失的也不過是錢糧而已,若是成功,對大唐而言便是莫大的利益,從此大唐周邊鄰國再無強敵,大唐可放開手腳,將一部分兵力卸甲歸田,這些兵力回到家鄉便是勞力,不出幾年便能讓國庫再次豐盈起來,故臣以為,此策可行。」

陳希烈忿然,正待說什麼,楊國忠卻搶在他面前開口道︰「臣也以為此策可行。原因同郭大將軍一樣,利大于弊,勝大于敗,縱然事敗咱們損失的不過是一些錢糧,以大唐的國力,三五年內背負得起,至于陳相說什麼吐蕃會惱羞成怒,這個……有點沒道理了,咱們就算不行此策,以吐蕃的秉性難道就不主動入寇了嗎?莫忘了前幾月吐蕃入侵于闐,奪其城,屠其民,他們也是毫無理由便入寇的,既如此,為何大唐不能主動行此毒計,反制于敵呢?」

見朝臣們的意見終于漸漸有了傾向性,李隆基的心情越來越愉悅,轉頭望向一言不發的武部尚書韋見素,笑道︰「韋卿有何想法,盡管道來。」

韋見素沉吟半晌,道︰「臣亦附議楊相和郭大將軍所見,不過臣還有一事,若欲施行此策,那麼安西都護府的位置便很重要了,此策之行大多要靠安西的,如今是青城縣侯顧青掌安西軍,安西四鎮大多也在他的掌控下,這個……陛下,授臣權柄不可過重,臣非是對顧青有仇忌,只是覺得應對顧青之權有所制約才好……」

李隆基聞言一驚,接著若有所思地點頭。

韋見素的話恰好說中了他心底里的忌憚,眼下已經有一個安祿山權柄過重,難以削除了,若再來第二個安祿山,一個在北一個在西,李隆基恐怕真會愁死。

確實應該適當制約一下顧青的權柄,都護府里僅僅一個邊令誠是不夠得,最近邊令誠的奏疏里只說顧青如何治城有方,如何領軍操練,絕口不提顧青的任何失當之處,李隆基原本還在奇怪邊令誠為何最近如此客氣,此刻仔細一想,恐怕這個邊令誠已靠不住了。

李隆基緩緩道︰「除了陳相,爾等看來是都不反對平吐蕃之策?」

眾人除了陳希烈,紛紛點頭。

李隆基笑道︰「如此,便照此策施行吧,楊國忠,你領三省盡快擬個條陳出來,一應錢糧撥給,當須另立名目,此事不可宣揚,收購吐蕃藥材之事,便交給顧青去辦,所需錢糧由朝廷撥付,前面一兩年要花不少錢,各位打起精神小心應付,待這一兩年後,吐蕃那邊的元氣已不知不覺傷了,那時再行第二步。」

轉頭望向韋見素,李隆基笑道︰「韋卿所言很有道理,朕會思量的。」

事已議定,君臣心情各異。

顧青的平吐蕃策正式商定施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