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只有三百萬戶的大唐

作者︰樹上玉貓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這日。

蘇明哲在太極宮含元殿召集百官,開大朝會,準備把自己思考的幾個國策推行下去。

唐朝的大朝會,一個月一次,要麼在月初,要麼在月中。

這一次的大朝會在三月十五召開。

眾人上朝後,紛紛把分屬各自部門的事務,向皇帝稟報。

蘇明哲並不輕易發表意見,只是推給朝中三公九卿商議處理,表示了自己垂拱而治的態度。

古往今來,朝廷大臣們,就喜歡皇帝垂拱而治。

只有皇帝垂拱而治,這才代表國家進入了昌盛時代,也代表了朝政清明。

大臣們開口講的事情,還都挺繁雜。

比如說魏征,一會說御史大夫的工作,一會稟報太子東宮的事情,一會又匯報少府的數據。

魏征作為當朝丞相,竟然負責這麼多事,也是因為貞觀初年的一個奇葩現狀導致的。

貞觀初年,李世民命令房玄齡省並冗員,全國在冊官員只有六百多人,這就導致,很多官員都是身兼數職。

而地方政務基本上都交給當地門閥掌管了。

這里面要說明兩件事。

首先,房玄齡省並冗員,全國在冊官員只有六百多人,不是說,這六百多官員就能把國家治好,而是因為能用的可靠官員就這麼多。

第二點,一個國家只有六百多官員,由此可以想象一下,大唐雖然號稱一統天下,實際上皇帝的話,在離開長安城以後,就需要門閥勢力來配合才能執行下去。

而之所以,在貞觀年間出現這些事情,主要還是因為中原動亂四百年,全國總人口也就是三百萬戶,一千多萬人罷了。

人口就這麼一點,還遍布全國。

地廣人稀,就是目前大唐最大的特點。

想要治理地方,朝堂也只能依靠地方的門閥望族來完成。

為此,楊廣推行了科舉制,想要收繳寒門子弟為自己所用。

結果,這些寒門子弟自己不爭氣,稍微有些才能的,就紛紛投靠本地望族門閥。

而那些有大才能的,又對朝廷缺乏敬畏之心。

最終結果,就是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科舉取士,竟然只收到了二百零五人。

簡直成了笑話。

要知道,在明清時期,一次科舉,最低取士數量都是三百人。

換句話說,唐太宗在朝二十三年里,取士的總數量還不如明清時期一次科舉取士的數量多。

在這種情況下,蘇明哲治理國政,也就沒想著要和那些門閥勢力對著干。

等到眾位大臣議論完事情。

蘇明哲這才開口道︰

「太子豐姿峻嶷、仁孝純深,孔穎達、顏師古、于志寧、杜正倫、魏征等東宮署官,功不可沒。朕欲擴充國子監,收攏天下幼子授之以學,廣開民智,讓我大唐子民,人人如龍……」

國子監內,又分成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門。

這幾者差別,與學生的父輩、祖輩官爵身份有關。

其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主要學習儒家經典。

律學、書學、算學,則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主要學習專門技術。

其中,國子學生員三百人,太學五百人,四門學一千三百人,律學五十人,書學、算學三十人。

看看國子監各個層次學生的數量,就知道這大唐被誰把控住了。

蘇明哲如今一開口,要擴充國子監,在場大臣們全都眨了眨眼,紛紛上奏,請皇帝三思。

「朕意已定。」

蘇明哲不給大家拒絕的機會,還直接下了明旨︰

「孔穎達,當年宣父(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收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你身為國子監祭酒,當學習宣父,不可固守五經常義,有門閥望族、寒門貧賤之分,以後律學、書學、算學三門擴充一事,就交由你負責,魏征、司馬才章輔左之。國子學、太學、四門學轉交由顏師古負責,于志寧、杜正倫輔左之。」

諸位大臣听到皇帝這麼下令,頓時都知道,這件事是皇帝深思熟慮的結果。

不少人都把眼神瞄向了孔穎達和顏師古兩人。

孔穎達,是一個敦厚長者,為了學問,不惜得罪皇帝,看到太子李承乾出錯,還能耿著脖子,拉住李承乾讓他認錯改正。

如今,蘇明哲把孔子都搬出來了,孔穎達如果還想認祖歸宗,就必須捏著鼻子,領下這個命令,去教授寒門子弟。

魏征、司馬才章,也都是好面子的人。

在蘇明哲搬出孔子這個招牌以後,如果不想死後得到惡謚,肯定也要盡心盡力輔左孔穎達把這事辦好的。

而顏師古是堅定的九品中正制支持者,特別厭惡寒門子弟。

他曾經因為厭惡寒門子弟被貶官,卻依舊死性不改。

蘇明哲也不奢望,自己一個命令就讓顏師古改正過來,干脆讓他繼續發揮余熱,去教授官宦子弟。

又讓于志寧、杜正倫這兩個讀書讀傻了,好名務虛的書呆子輔左他。

朝中的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蘇明哲這是想做什麼。

左丞相,也就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心知事關重大,連忙出席,拜首道︰

「陛下愛民之心,天下共鑒。只是,如今春耕在即,這國子監擴充一事,還請緩些時候再議。」

房玄齡沒說支持不支持,只說,現在是春耕時期,不能發動百姓服役。

在古代,春耕時期,就是農忙時節。

在農忙的時候,國家不打仗,也不能發動勞役,否則就是不體恤民時。

這是常識。

其他大臣听了房玄齡給的理由,紛紛跟著附議。

蘇明哲見先開口抵制自己的人,竟然是百官之首房玄齡,雖然心有疑惑,作為自己的心月復大臣,為什麼也不支持自己。

但是,眼看所有人都附議了,蘇明哲只能皺著眉點頭道︰

「擴充一事,可以暫緩到農閑時分。但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諸位卿家回去以後,要好好思考一下此事的利與弊。」

眼看著眾人抵制,蘇明哲也沒心情說其他事了。

罷了朝會,蘇明哲叫了听政的太子李承乾,準備去東宮看看孫子。

這幾日不見,蘇明哲還挺想念的。

在東宮看過孫子後,蘇明哲又對著李承乾教訓道︰

「乾兒,你是儲君太子,整日里騎馬射箭,還是在皇宮大內里面騎馬射箭,像什麼話。如果你精神充沛,就在太極殿幫朕多處理一些奏折……」

「兒臣遵旨!」

李承乾感覺自己被訓斥地有點莫名其妙。

因為李世民是馬上得的天下,所以教育孩子也喜歡弓馬騎射。

而李承乾學習彎弓射箭,騎馬狩獵,完全是為了討自己親爹開心。

現在,蘇明哲喝止李承乾,不讓他騎馬射箭了。

李承乾自然是感覺委屈極了。

蘇明哲也知道自己說了這一通話,沒頭沒尾的,容易引起長子逆反心理,只好給他講解道︰

「乾兒,我們可以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古語有雲‘忘戰必危’,但是還有下一句‘好戰必亡’。你是大唐下一任帝王,彷照漢朝舊事,你應該尊崇休養生息之策才行……」

教導兒子是最麻煩的。

尤其是教導太子。

蘇明哲說話不想說重了,免得引起這太子的恐慌,但是又不想說輕了,免得他不重視。

隨著一番諄諄教誨,蘇明哲和李承乾又來到太極殿門口︰

「嗯,你去處理奏折吧,有什麼不懂的,就去詢問梁國公(房玄齡)。」

「兒臣遵旨。」

李承乾得了令,就去含元殿旁邊的御書房處理奏折去了。

而蘇明哲則是閑著無事,開始在宮中隨意走動,也順便思考自己接下來,該怎麼和大臣們斗智斗勇,讓他們全心全意支持自己。

大唐初期,雖然早早地就一統天下了。

但是因為人口稀少,一共才三百萬戶,一千多萬人,這就導致中央想要掌控地方,只能依賴地方世家望族。

而這些地方望族,門閥世家,憑借著自己在地方上的權勢,一旦心情不好,就會支持某一方勢力造反。

這也是大唐建國三百年,但是地方動亂一直無法平定的主要原因。

蘇明哲思來想去,最終還是認為,破局的點,應該是在人口上。

其實,大唐輿圖內,人口肯定不止一千多萬。

但是,大量人口都被地方門閥望族控制著,根本沒有去衙門登記造冊。

所以,蘇明哲想要人口,只能選擇鼓勵生育這一條路。

只有鼓勵生育,當人口數量增長上來,人才自然而然會增多。

想通了這些,蘇明哲心情一陣放松,正準備回太極宮,招來房玄齡,和他商議國策,忽然發現,自己隨便走走,竟然走到了一處僻靜雅致的陌生地方。

「阿難,這里是什麼地方?」

作為皇帝,蘇明哲不懂就問。

站在遠處侍奉的張阿難,听到皇帝開口詢問,連忙湊過來,答道︰

「回陛下,這里是掖庭宮。」

蘇明哲听了,頓時眉頭一皺︰

「掖庭宮?」

掖庭宮,也就是宮女、宦官、犯官子女居住勞作的地方。

蘇明哲有些詫異,自己怎麼走到這里來了。

不過,隨即就想起來,自己帶著李承乾回太極殿,是從東向西走。

等李承乾進了太極殿後,自己繼續向西走。

而掖庭宮就是在太極宮的西邊。

自己可不就走到這里來了嘛。

蘇明哲想明白過來,準備轉身離開,卻忽然听到一聲清脆嘹亮的歌聲,從不遠處的房舍傳了出來。

張阿難見皇帝被歌聲誘惑,連忙給他提醒道︰

「陛下,那是玳姬的住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