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高原

作者︰蒼穹之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一事不煩二主,既然是嵇康提出來的,也應該由他主持。

再說放眼天下,還有誰比他更合適?

嵇康的成就不僅僅是琴棋書畫,而是思想上的,是泰興詩風的引領者,更為難得的是,他不是杜預那般沉迷于儒學當中。

對玄學、道學都有相當深的見解。

自從楊崢提出輸出華夏文明的想法之後,嵇康是第一個響應的。

也因為他的支持,大量中原士子提劍跨馬奔赴西域。

「臣責無旁貸。」嵇康想也沒想就答應了。

「此事交由閣下,朕就放心了!」楊崢心情大好。

當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用人。

漢高祖若是單挑,只怕三兩下就被楚霸王解決了,但張良蕭何韓信等等賢才,皆願為他所用,這才是最高明的領袖。

不過對草原輸出的是文化,而不是技術。

這一點楊崢異常警覺。

近些年漠北木骨閭、車鹿會雄健父子異軍突起,靠的就是偷學了中原的馬鐙,在漠北橫掃諸部,越打越強。

目前為止,他們對大秦異常恭順,年年進獻貂皮、駿馬,加之他們活動的範圍在北海附近,對秦軍異常警覺。

秦軍鞭長莫及,龐青也曾出兵到達過北海,他們聞風遠遁,過兩個月又返回,來回捉迷藏一般,讓龐青一直沒辦法徹底清理他們。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排除民族士氣方面的因素,硬實力一是人口,二是鋼鐵。

草原不缺礦,但缺熔煉鐵礦的技術。

歷史上突厥人正是在金山山脈為柔然人打鐵,掌握了鍛造技術,從而成為雄霸大陸的頂級草原帝國。

草原諸部可以南下買糧食,買御寒的棉衣棉被,也可以買絲綢茶葉等奢侈品,但堅決不能買鐵器。

楊崢還在代郡、雲中、九原、敦煌、武威、遼東、交趾等郡設立了鎮撫司,不經過當地官府,由經驗老道的錦衣衛監查。

一旦被邊關查到鐵器,可當場格殺,若是查到弩、甲、刀劍長槊等兵器,則是夷滅三族的重罪。

「既然陛下看到漠北,為何不將高原徹底納入大秦版圖?」衛瓘拱手道。

「高原?」楊崢盯著沙盤。

現在是小冰河時期,氣候嚴寒,這麼多年河湟對高原上的羌人也產生了虹吸效應。

大量羌人走下高原,投入大秦的懷抱。

但兩百多年後,氣候變暖,高原就不是苦寒之地了。

如果不加強掌控,到時候對華夏的威脅巨大。

大唐若不是被吐蕃拖住了,必然會走向一個更加輝煌的巔峰。

要知道歷史上的吐蕃兩次攻入長安。

在地緣上,高原也對大秦現在的疆域有極大的威脅。

向北威懾河西走廊,向西威脅天山以南,東北直接威脅關中,東南邁出一腳,直接踩進蜀中平原。

雖然性價比不高,但戰略價值巨大。

穿越者最大的優勢是目光超前。

歷史上既然出現了高原帝國吐蕃,那麼兩三百年後,當大秦因土地兼並而腐朽不堪、奄奄一息時,西南忽然蹦出一個高原帝國……

那種場面,不堪想象。

即便在後世,高原的戰略價值也是母庸置疑的。

早一點納入華夏的懷抱,早一點加強此地對華夏的認同。

「伯玉所言甚是!」楊崢點頭道。

無論衛瓘是為了迎合自己,還是真的看出此地的戰略價值,他的意見都要重視。

衛瓘道︰「關中頗多羌裔秦民,性耐苦寒,正可經營此地。」

「伯玉莫要忘了,當年我們分派大量宣義掾、宣義郎進高原,現在該是開花結果的時候了。」楊崢笑著提醒。

「陛下之雄才大略,千古未有也。」衛瓘什麼都好,但就是有時馬屁拍的人受不了……

楊崢老臉一紅,如果說大秦真正能有超越漢唐的成就,一定就是在高原上發力。

一旁的索靖也有受不了,咳嗽兩聲,拱手道︰「大秦……雖強,但經營高原如此廣袤之地……似乎略有不支。」

魯芝現在處于半隱退狀態,在家抱孫子,頤養天年。

所以主和派的重任就落到了索靖頭上。

中原尚有這麼多未開發之地,要跑去經營高原,在他們眼中無異于舍本求末了。

而且高原上還有個象雄王朝。

這才是高原文明真正的根,據說有一萬八千年的歷史,在華夏史書中最早可追朔至西周時代,也就是公元前七百多年。

在很長的時間里,他們一直處在部落聯盟制。

到現在也不過是分封奴隸制,至于戰力,歷史上吐蕃一萬人就擊敗了象雄十萬大軍。

大秦崛起後,他們也數次進貢,兩邊關系還算不錯,象雄也沒有後來吐蕃那麼強的進攻性。

高原上的貴人用的絲綢、茶葉,都是從蜀中送過去的。

「有些事情,朕不能不做,大秦不能不做。」楊崢決心已定,「朕不是要佔領整個高原,而是如西域一般,控制形勝之地,交通咽喉。」

擴張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其實秦漢統治中原也是如此,沿著黃河、長江線性發展,然後順著支流向內地發展。

把地方先佔住,然後建造城池,遷徙百信,站穩腳之後,擴張影響力,輸出文化,吸引人口……

沒必要什麼事都提著刀子去辦,弄得血淋淋的。

以前大秦是光腳的,現在大秦穿上了鞋,要講究吃相和臉面,這些年的國策也是如此,能不動刀就盡量不動刀。

大秦不佔領高原,自然會有其他人佔領……兩三百年後,氣候溫暖,華夏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听楊崢這麼說,索靖松了口氣,「若是如此,大秦國力勉強可以支撐。」

楊崢壓根就沒想一口吃下這麼大的地盤,而是將其列入大秦的百年大計之中,需要數代去推行,自己這一代只是打個基礎,未來還會在高原上封國。

衛瓘和索靖都點頭了,此事就沒多少阻力。

楊崢身為大秦君主自然知道誰是本誰是末。

盡管這些年到處遷徙,但遼東、南疆、西地加起來,也不過一百萬左右。

對兩千多萬的中原來說,並不算多。

雍涼穩定的時間比較長,羌氐已經到了第三代,人口眾多,本質上他們跟漢人已經沒多少區別了,連原本的語言和習俗都忘記了。

精神上比傳統漢人更像是秦人,對秦人的身份極度自豪。

關中的良家子奔赴西域,這些羌氐子弟,也該沖上高原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