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留在開封做顧問吧

作者︰破賊校尉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果然,在府門口,尚書省太宰蔡卞和新升遷的理蕃部左侍郎蔡攸,一身常服,戴著簡王大帽,站在那里。他們態度恭敬,如同哼哈二將一般站在中間那人的兩邊。

蔡京一眼就認出他來,當今官家趙似。

「臣見過官家。」蔡京面帶驚慌地說道。

這位官家行事天馬行空,很難模清套路。這次來,有什麼深意?

到了官家這種出口成憲的位置,做任何一件事,說任何一句話,都會被人反復琢磨,揣摩出其中的深意來。

「元長公,正旦將至,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要來,朕來給你拜個年,說幾句吉利話。按道理說,正旦過後再來才合適,但正旦到上元節,宮里宮外的宴席歡慶,月兌不得身,還是敢在年前來吧。」

趙似一邊在蔡京的引領下,往蔡府深處走著,一邊隨口說道。

以前沒有這種規矩和風俗,不過蔡京不會出聲反駁。官家想這麼做,那就是規矩;做得兩三次,就會成為大宋的風俗。

到正堂坐定,蔡京讓蔡絛領著蔡鞗和蔡脩來給趙似行禮問安。

「元長公,你家人丁興旺啊。好,好!」趙似點了點頭。

最小的七郎蔡脩才七八歲大,再看看蔡京,都六十六歲了。雖然精神頭很好,但年紀擺在那里,發須花白,皮膚皺巴發黑。

真是老當益壯啊。

「這是托官家的福。而今太平盛世,四海宴清,老臣心與同喜,家中興旺,與國同舉。國盛家才旺。」

蔡京的話,就是讓人听著舒服。

話里的意思是恭維自己創建了大宋立朝以來罕有的盛世,所以才有他小家的興旺。國盛家才旺,這句話點題。

趙似笑了笑,指著蔡絛問道︰「元長公,這是你家四郎?」

「正是。」蔡京連忙應道。

「听說四郎是你家千里駒?」

「老臣對此子期望甚高。」

「嗯,做父親的總是望子成才。」趙似感嘆了一句,又問道,「听說令郎年已十六,中學應該畢業了,有什麼展望嗎?」

「回官家的話,犬子想去報考狄襄武士官學院。老夫又擔心他吃苦,一時委決不下。」蔡京一臉的猶豫未決。

站在一旁的蔡鞗和蔡脩,臉上閃過詫異。爹爹,剛才好像是你替四哥做出的決定吧,要讓他報考狄襄武士官學院。

但是兩人什麼都不敢說,只敢低著頭,

听到這話,蔡卞深深地看了自己兄長一眼。

自己兄長,果真厲害,至少在揣摩君心方面,不輸給自己。加上行事果斷狠辣,這次要不是官家幫自己,還真就叫兄長把自己給拉下馬了。

趙似滿臉欣慰地點了點頭,「四郎有這份心思,那最好不過。朕听說過,蔡府四郎,文武雙全,不僅文采橫溢,還在京畿中學體育競技聯賽里拿過獎牌。進襄武士官學院好好學習,三年畢業後,說不定能趕上西征。」

蔡絛心頭一震,有點明白父親的意思。

說到這里,趙似轉向蔡京,意味深長地說道︰「要是元長公舍得,到時候就隨軍去西北走一遭,掙份軍功回來。」

蔡京連忙答道︰「為國盡忠,是臣等的本分。四郎能隨軍西征,是他的福分,臣絕沒有什麼舍不舍得。」

蔡絛也垂手說道︰「官家的切切勉勵,學生牢記在心。定當刻苦學習,不負君望。」

「好!」趙似撫掌贊許道。

「元長公,听說你家五郎、七郎還在龍泉書院里讀書?」

「臣準備開春將他們轉去景靈學校。」蔡京連忙答道。

「嗯,」趙似不置可否,隨即說起另外一件事,「景靈學校,這個名字不好听。朕準備把景靈學校改名為文正學校,還是九年制。征求過範季公,他滿口答應。既然文正公的後人不反對,那就定了。」

大宋的教育制度幾經磨合改革,現在基本上定下來了。

小學五年,中學四年,均為國民教育。大學和專科學院三到四年,屬于高等教育。成均、璧雍大學開始嘗試高等教育進一步研修——讀博士,分副博士和博士。

現在也不講什麼免費的義務教育——大宋現在是富足,但還也沒到這個地步。

只是每年對各州縣的小學和中學提供大量的補貼,學雜費、伙食費,盡可能地降低適齡兒童就讀的難度。

同時從中學開始提供各種名目的獎學金——由各慈善機構募捐提供,能夠保證成績優秀的學生,心無旁鷲地讀完四年中學,考入大學或者專科學院,成為大宋的精英。

《劍來》

官府在公辦學校之外,鼓勵私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都放開。只是必須統一教學大綱和教材,所有的教師和教授必須在國考丙科中試,獲得特事官資格。

至于教師和教授在私立和公辦學校的待遇,肯定是有差異的,而且非常復雜。

一般情況下,公辦學校「仕途」有保證,初級、中級、高級、特級教師,以及講師、高級講師、副教授、教授這些「同官階職稱」,可以按部就班地評選上。

私立學校就沒有這麼多機會,但是薪水待遇要豐厚得多。這就需要當事人自己考量權衡。先在公辦學校積累經驗、選評職稱,等經驗和職稱差不多時,可以跳槽去私立學校。獲得不菲的薪水,但「仕途」基本上停滯——同官階職稱很難評上。

等到錢掙得差不多,再跳回公辦學校,繼續刷經驗,忙職稱公辦私立來回橫跳,官府並不禁止。

「朕看過元長公的一些文章,在學政方面很有見地。」趙似緩緩地說道,「昨日,朕召見了禮部劉正夫和學政部的範致虛,提起過元長公的那幾篇文章。範致虛當即表示,希望能代表學政部延請元長公為學政顧問。」

蔡京目光閃爍,他不知道官家這麼說,到底有什麼用意。自己因為「鋤大弟」行動失敗,自請辭職,去了弘文院。

按理說當不再允許觸及政務,怎麼現在又提出延請自己當學政部顧問?

「範致虛說,擔心蔡公不願屈就。朕說了,元長公是一心為國的人,不會推辭的。再說了,學政部顧問嘛,看顧咨詢一二,務虛不務實的職位,不怕累著元長公。」

蔡京一听,官家的話都講到這個份上,再推辭就矯情,連忙應道。

「老臣恭敬不如從命。」

「好,好。你們這些國之重臣,治國經驗豐富,致仕都應該留在京城里,發揮余熱。向學子們傳授學識經驗也好,顧問其它三省部院也罷,都是好事。再說了,現在開封城里集中了大宋最優秀的醫師,有各科最好的醫術。年紀大了,有了什麼問題,朕也放心。」

蔡京听著听著,听出意思來。

從章惇到章楶,從許幾到蘇轍,從範純粹到呂惠卿,幾乎所有的致仕重臣,官家都沒有放還回故里。

其余尚書、侍郎,布政使、直隸州級別的大臣致仕,都是在「指定」地方榮休。幾乎就沒有告老還鄉一說。

這里面什麼深意?

無非就是擔心這些重臣,身負巨大的聲譽和人脈,回到家鄉後把自己一家打造成名門世家。

地方名門世家,那就是等于前漢的地方豪強,控制著地方的行政、經濟和教育命脈,慢慢地把它營造城一家一門的獨立小王國。

這是官家和中樞決不允許的。

所以官家采取這種措施,三品以上的副郡部級官員,要不留在京畿、郡治發揮余熱,要不在指定地方榮休,為這些地方的繁榮繼續做貢獻。

反正一條,不準你回故鄉。

你的兒孫長大了,能做到副郡部級官員,照例處置。要是沒做到三品以上官員,兒孫想去哪里都行,反正那時的影響力也就那樣,想成為地方名門世家,還缺點火候。

蔡京看了蔡卞一眼,兩兄弟都是心思機敏之人,眼神在空中一交織,都明白對方已經清楚了官家的真正意圖。

唉,俺們的官家,真不好伺候啊,想得太多了。做事情又不動聲色,等你明白過來,早就入縠多日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