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更惜秋風一帆足(三)

作者︰破賊校尉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趙似轉向黃興國,問道︰「黃知縣,今日听你介紹,對本縣地方的人和事,了解得很深。那你說說,新絳縣出任里正保正的,多是什麼人?」

黃興國連忙站起身來,拱手答道︰「回陛下的話,本縣里正,如果一村是世代相傳的大家族,自然而然是族長出任。如果該村諸姓都有,一般是納糧賦最多的人家擔任。」

「納糧賦最多的人家擔任?」趙似眨了眨眼楮,「是不是該村土地最多的人?」

「回陛下的話,是的。只有土地最多,納糧賦自然也最多。」

「那就是村里的地主」趙似沒有繼續往下說,但話里的意思,在座的人都听得明白。

掌握土地,就是掌握核心資產。幫他干活的佃戶,基本上都會站在他這邊。如果整個村的土地都在他的手里,倒也罷了,反正繳納給朝廷的賦稅,都是從他的口袋里掏出來。

要是村里的土地,地主佔一半,其余村民佔一半。地主即里正,他會不會上下其手,讓自己的賦稅少繳,其余有地的村民多繳?

確保公平公正,讓賦稅由該繳納之戶承擔,是官家再三強調,也是天啟新政中上天入地的搜錄田地人口,推動賦稅制度改革的最重要目的。

正因為是最重要的,所以也是困難最大的事情。牽涉的利益太多了,利益背後的人,肯定會千方百計地抵制和阻擾。

趙似又問道︰「黃知縣,擔任保正之人,多是什麼人?」

「回陛下的話,族長為里正,則為里正指定族中孔武有力者;大戶為里正,則多半為大戶親近的本地強人。」

「鄉鎮公所,不審查,不干涉?」

「回陛下的話,律法規定上說,里正保正必須由鄉鎮公所批準,報縣府備桉。且保正由鄉鎮警正領導,負責訓練、考成等。但是」黃興國遲疑一下,還是繼續往下說。

「陛下,鄉鎮的諸事大致一樣,吃頓飯,喝頓酒,什麼矛盾都能解決。鄉鎮警正,多為河東禁軍淘汰退伍者,參差不齊,難以確保人人都是忠守職責,大公無私之人。」

趙似揮了揮手,表示自己明白了。

「黃知縣的話,說到點子上了。官吏選拔出來了,也用心培訓了一番,還經過一次次考試,看上去各個都是人才。可是實際任職後,各種問題都出來了。能堅持初心的,不多啊。為什麼?整個的治政環境和官場風氣擺在那里,不花大力把它糾正過來,它就是一口大染缸,多少官吏填進去,都會染得烏漆墨黑。」

趙似說完,用鼓勵的眼神看了一圈眾人,又說道︰「諸卿,有什麼看法,都說說吧。」

身為河東郡守,常安民當仁不讓地率先開口。

「陛下,臣覺得,扭轉治政環境和官場風氣,建設官吏隊伍,應該多處落筆。首先,需要提高官吏們的本身素質。天啟新政制定的文官考錄制度,就是從這一方面入手的。必須經歷十幾年的系統教育,再經過層層選拔月兌穎而出,最後經過專業培訓,成為官吏。」

「有人抱怨,說本朝文官是天下最難考的。真是笑話了,臣是考過進士的,國考再難考,能有解試、省試難考?那個什麼率」常安民一時卡殼了。

李復在旁邊輕聲提醒了一句︰「錄取率。」

「對,就是錄取率。錄取率擺出來一看,國考遠遠高于省試。」

趙似點點頭,這一點常安民說的沒錯。

現在能讀書的人,尤其一口氣能月兌產讀十幾年書的人,真不多。所以每年能入讀幾所大學的人,跟以往到開封參加省試的士子差不多。省試錄取人數時高時低,但是為了籠絡士子,收買文人,仁宗後,一般保持在三成。

成均、璧雍大學第一批畢業生已經出來了,在國考錄取中,一般在七成以上,其余的被各家背景通天的商號、工廠給搶了去。

十分地搶手。基本上是考入成均、璧雍等大學,美好前途就等著你。

「只是前兩年,人才貴乏,朝廷為了一時之濟,基本是從原來的儲才里選拔。如轉無品階的吏為入流有品階的官吏,一並納入吏治管理中;讓待選官員進入各部開設的速成班,加以短期培訓,突擊上崗」

李復心頭一動,他知道常安民說的這些問題,其實牽涉到胥吏治理和冗員問題。

李復非常有心,他知道胥吏問題從前唐開始出現,到本朝變得十分嚴重。官家和朝廷借著新政,把它一並處理。全部並入到官吏體制里,統一招錄、考成和遷黜。

本朝三大問題,三冗——冗員、冗兵、冗費。冗費是前兩個問題衍伸出來的,把冗員、冗兵解決了,冗費能解決大半。

現在回過頭看,冗兵問題從元符二年秋,官家出任樞密院使後,就開始著手解決。

各路禁軍大整編,精銳編為軍衛。

部分年紀確實有點大的精銳老兵,體力精力不在巔峰,難以應付高強度戰事,就轉到地方兵備司——負責各郡郡兵的訓練和統領。

其余禁軍大部分轉為警察。

治安警、巡警、路警、水警、稅警、特警,名類繁多。後來還搞了郡州官府可以調動的機動警力——保安警隊。

當時大家不以為然,覺得治標不治本。這些大頭兵只是換個名頭繼續吃皇糧。

有的人還在報紙上冷嘲熱諷,說一縣一州,屁大的地方,原本有幾十個捕快衙役就夠了,非得安排所謂的警察,勞民傷財。所謂冗兵冗費治理,不過是一場笑話。當時李復也是其中之一,現在想來,他就覺得慚愧。

因為到後來,警察制度普及的好處,慢慢被人看出來。

首先是地方治安問題。

有人的地方肯定就有糾紛。數千上萬人聚集在一城,怎麼可能沒有打架斗毆、矛盾糾紛?只是以前被捕快和衙役們壓下去,私下解決了,所以才顯得「地方靖平,路不拾遺」,成為文官筆下吹噓的政績。

實際上地方的治安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只是被掩蓋了而已。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