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皇帝送命題 (二合一)

作者︰無限循環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開設經筵放在正統朝,意義已經不是教導皇帝讀書那麼簡單了,更像是成為了一種典禮。

勛戚、內閣、六部等朝中重臣紛紛到場,再加上特許旁听經筵的官員,以及各種執事官,浩浩蕩蕩可能不下百人。

讀個書需要百來人看著嗎?

答案很明顯是不需要,這些官員的存在只是為了在皇帝面前刷臉。以及向外界證明, 自己如今正值當紅,屹立在大明的核心決策層。

當然還有少部分人,可以獲得那個尊貴的「帝師」稱謂。

明英宗朱祁鎮距離上次開設經筵,已經過去了三月有余。如今再次召開經筵,自然更得隆重對待,只有讓皇帝讀的滿意, 以後才會繼續「上學」。

于是乎這場經筵規模更加宏大, 參與的官員人數更多,不下于一場小型官方盛典了。

只不過這些官員所不知道的是,越是這般莊重正式,就愈發能激起朱祁鎮對于經筵日講的反感厭惡。今日要不是皇太後孫氏親自勸學,他絕對不會開設經筵來惡心自己!

文華殿內百官已經就位,根據職位跟官餃的高低不同,分站了不同的群體。

英國公張輔擔任知經筵事,職責為總領經筵一切事務,土木堡之變前都由勛戚擔任,後來這個職位就由內閣首輔擔任。

知經筵事屬于榮譽餃,就跟後世某某榮譽會長的意思差不多。真正管事的是同知經筵事,這個職位基本上由內閣大臣跟六部尚書擔任。

再下面就是經筵講官了, 也就是俗稱的帝王師。負責向皇帝講解經史子集,由翰林院官員或者國子監祭酒擔當。

繼續往下的參與官員,就基本上屬于執事官一類,比如負責鳴贊、警衛、禮儀等等官員。

沈憶宸所站的位置非常特殊, 並未與大臣們站在一起,而是孤身一人站在對立面的御案旁,可以隨時準備好為皇帝翻書。

特許旁听的官員群體中, 翰林官佔據了很大部分名額,其中又以值事廳那群資歷尚淺的上屆翰林為主。

他們看到沈憶宸站在展書官的位置,首先是不可思議跟震驚,後續變成了嫉妒跟憤怒。

自己等人在翰林院任職三年,才好不容易獲得了經筵旁听的資格,為何沈憶宸這個閹黨中人,可以後來居上親近皇帝,誰在背後徇私安排的?

這群人翰林官中,就有沈憶宸入仕當日,用官餃威壓過的翰林檢討陶宏正。

他此時雙眼通紅,內心中滿是羞辱感。官餃比沈憶宸低陶宏正認了,這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狀元可以直授翰林修撰一職。

但侍講經筵在翰林院中,講究的可是論資排輩,沈憶宸憑什麼能跳過日講、旁听等等步驟,一步登天成為展書官?

靠他爹是成國公嗎?

就算成國公勢大,也不可能把手伸進翰林院這等清貴之地,背後定然是有人提拔徇私!

想到這里,陶宏正把目光看向了另外一邊的侍讀學士倪謙。目前翰林院掌事排班的就是倪謙,沈憶宸想要擔當展書官,必然的經過他的手。

莫非堂堂侍讀學士,也淪落于沈憶宸的諂媚權勢之下嗎?

「諸位同仁,沈憶宸何德何能擔當展書官,爾等心中就沒疑惑嗎?」

陶宏正心中憋屈不已,開口朝著身旁翰林官們煽動了一句,他相信絕對不止自己一個不服。

果然這話出來,旁听的翰林官們就七嘴八舌議論起來。按資歷沈憶宸入職翰林院不過月余,就很快調任到東閣進學。

論成績那更是沒有,個把月能在翰林院做出一番什麼事業?

甚至論身份,如今沈憶宸都不能算是純粹的翰林官了,憑什麼還佔著翰林院的資源?

從開始竊竊私語,到後續聲音越來越大,已經引得其他參與經筵的朝臣們,不斷把目光看了過來。

「肅靜!」

擔任經筵講官的倪謙看不下去了,朝著這群旁听的翰林官低聲告誡了一句。

雖然經筵在皇帝來之前,不像朝會那般正式,但這般大聲喧嘩,還是有礙儀容。

只見陶宏正站了出來,朝倪謙拱手道︰「晚輩有一事不吐不快,還望內翰學士解答!」

「想知道沈憶宸為何能擔任展書官是嗎?」

這群翰林官的討論,倪謙也不是聾子,自然听在了耳中。

「沒錯!」

陶宏正那日被沈憶宸給當眾羞辱,早就內心有著怨恨。如今又感到不公,再顧不得什麼上下尊卑,只想跟倪謙討個說法。

「擔當與堅持。」

這種場合之下,倪謙不方便解釋太多,他也不想解釋太多。

《寰宇通志》這本書,並不是特地留給沈憶宸修纂的。畢竟誰也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料到這小子會狂妄到入仕第一天就威壓眾翰林前輩。

之前倪謙數次在院中提及,希望有人願意接手修此書,卻無人應答。恰好沈憶宸犯了眾怒,就干脆順水推舟,就把這口黑鍋甩給他了。

如今在倪謙看來,這群後輩個個號稱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不過是夸夸其談、虛有其表罷了。

論起擔當,還不如沈憶宸這個所謂的閹黨中人!

何為論跡不論心,眼前不就是鮮明對比嗎?

擔當與堅持?

听到這個回答,陶宏正感到無法理解,沈憶宸做了何事能稱得上擔當與堅持。

別說是他了,一同旁听的那群翰林官們,也大為不服!

那日掌院學士錢習禮跟侍講學士周敘,就有著明顯的偏袒包庇沈憶宸之意,如今看來就連侍讀學士倪謙也不例外。

難道說一旦身居高位,就會被官場所腐蝕,無法保持文人的氣節跟風骨了嗎?

就在陶宏正還打算據理力爭的時候,鴻臚寺官員高呼道︰「聖上駕到!」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華殿內眾官員,紛紛跪下朝著明英宗朱祁鎮,行五拜三叩大禮,預示著經筵即將開始。

今日經驗講官有兩人,分別是翰林院侍讀學士倪謙跟國子監祭酒李時勉。

其實認真來說,今日在場的翰林院高層,並不僅僅是倪謙一人。如閣臣高穀,身上就兼任著翰林侍讀學士的官餃,還有掌院學士錢習禮也在場。

只不過他們一人坐堂在內閣,一人坐堂在吏部,還佔著經筵講官的坑就有點說不過去了,總得給後面的人留些上位空間。

朱祁鎮從進入文華殿開始,一張臉就面無表情。這種狀態除了經筵禮儀的規定要求外,還有就是心中的厭學情緒,壓都壓不住寫在臉上了。

「進講!」

鴻臚寺的鳴贊官高呼一生,宣示著經筵正式開始。

沈憶宸趕緊向前一步,替皇帝把御案上的四書展開,並且翻到講學內容的那一章。

講章內容什麼都是提前準備好的,所以沈憶宸動作也不是很慌張。但就在他做完要回到原位的時候,卻發現朱祁鎮看向自己的眼神,有些冷漠。

這種神情讓沈憶宸不由緊張起來,皇帝在古代就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掌控著生殺奪予大權。

成國公朱勇曾經告誡過,朝堂之中任何事情都比不上皇帝的恩榮。自己之前御駕隨行的時候,還與朱祁鎮稱得上相談甚歡,對方回宮還念念不舍的回頭了。

這段時間在東閣進學,就連朱祁鎮的面都沒見過,應該不至于招惹到皇帝吧?

莫非這是他厭學情緒溢于言表?

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沈憶宸站立于旁,听著侍讀學士倪謙為朱祁鎮講四書。

听著听著,沈憶宸就有些理解朱祁鎮厭學的心態了。拋開全年無休的學習時長不談,單論在經筵過程中,朱祁鎮就得全程保持著正襟危坐的狀態,不能有什麼小動作或者走神。

並且所講的四書內容,全是些「公天下」、「仁政」、「內聖外王」等等枯燥內容,听得簡直讓人打瞌睡。

更為離譜的是經筵過程中,講官在講「聖賢之道」時,會不斷對皇帝進行規勸跟諫言。類似于後世一個「爹味」甚濃的人,不斷跟你講些什麼大道理。

而且皇帝還不能反駁跟指責,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意味著失禮,沒有尊師重道!

難怪這麼多人都想著去當帝王師,除了身份尊貴這點外,還能把皇帝給訓孫子似的,能不爽嗎?

侍讀學士倪謙講完之後,就輪到了國子監祭酒李時勉講學。可能是為了擴充皇帝知識多面性,他沒有再繼續講四書五經,而是講起了《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是一本唐朝政論性史書,記錄了唐太宗在位時期與諸大臣的議政內容。能對後世帝王施政,帶來很好的啟發跟經驗。

相比較枯燥無味的四書五經,論史相對來說要有趣點,但也僅僅就那麼一點。

就這樣熬了一兩個時辰,沈憶宸都感覺自己腰酸腿麻之際,國子監祭酒李時勉終于講授完畢,意味著今日經筵講學結束。

按照流程,結束之後將由知經筵事英國公張輔,率領眾官員向皇帝行叩頭禮。

不過就在此時,朱祁鎮卻意外開了句口,轉頭向身後的沈憶宸問道︰「沈卿家,你覺得朕何如唐太宗?」

此言一出,參與經筵的眾官員面面相覷。

一方面是意外于朱祁鎮,會向沈憶宸這個六品小官詢問。另外一方面,就是這道題如若回答不好,簡直等同于送命題!

用現代言語翻譯,就是朱祁鎮問沈憶宸,自己跟唐太宗李世民相比較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在華夏歷史上的地位跟威名,簡直不用過多言語,文治武功各方面,差不多達到了帝王的巔峰。

某種意義上來說,稱之為千古一帝都不過分。

正是因為這種成就跟功績,後世許多皇帝都以唐太宗為榜樣,就連經筵內容也增添了《貞觀政要》這本政論性史書。

帝王稱孤道寡,內心都是高傲的,自然期望能成為一代聖君,猶如當年唐太宗那般被萬世敬仰。

放在明朝品評唐太宗的功績,也是皇帝經常干的事情,諸如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宣宗朱瞻基,都有過跟大臣談論的經歷。

但問題是,他們不會拿自己與唐太宗比啊,更不會比了之後還去問大臣如何。

畢竟能不能比得上,你心里面沒點逼數嗎?

沈憶宸是萬萬沒想到,朱祁鎮會如此的沒有逼數,而且還把這道送命題留給了自己。

至于為何說是送命題,原因就在于皇帝問了出來,臣子誰敢說你丫的遠不如唐太宗?答案自然就只剩下拍馬屁一條路。

人人都喜歡听馬屁,卻人人都厭惡拍馬屁者。

並且能問出這種問題,皇帝未必就真沒有自知之明,一旦選擇睜眼說瞎話,就有阿諛媚上之嫌。

太假了,同樣會被皇帝所反感。

真話不敢說,假話不能說,還有朝中眾大臣看著,這不是送命題是什麼?

禮部尚書胡見到這一幕後,就與閣臣馬愉對視了一眼,雙方瞬間心知肚明。

看來是呈上去的那份沈憶宸揭帖起作用了,小皇帝正處于叛逆期,此子在西北戰事上「否定」了三征蒙古的戰績,又在西南戰事上「質疑」了二征麓川的效果。

一次大放厥詞也就罷了,第二次還敢在揭帖上闡述政策,簡直就是自尋死路!

如今就算是成國公朱勇在此,也無法挽回沈憶宸在皇帝心中的印象了,這道送命題就是最好的證明。

全場鴉雀無聲,錢習禮跟王英臉上都流露出擔憂神情。但礙于經筵場合跟帝王尊嚴,他們不可能幫沈憶宸回答問題,也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只能說伴君如伴虎,沈憶宸還是太年輕,沒有領悟到什麼叫做天子威嚴!

此時沈憶宸腦海中思維瘋狂運轉,想著該如何給出一個最為合適的答案。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止朱祁鎮一人提出過,早在幾百年前宋太宗趙光義,也很沒有逼數的向大臣問過。

當時一名叫做李昉的大臣,用了一句詩回答︰「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這句詩引用了一個典故,那就是當年唐太宗在春節前夕,把關押在京師的死囚召來,與他們約定如若能在來年秋天自覺歸獄服刑,那麼現在就能放他們回家,與親人一起共度春節。

結果到了次年秋天,數百名囚犯都主動投獄,無一人潛逃。為了表彰這批死囚的誠信,唐太宗下詔赦免了他們的罪責。

典故的本身是為了宣揚唐太宗的德政,就連死囚都能心悅臣服被感化,後世還有哪位帝王能做到如此「內聖」?

听到這句詩詞,趙光義也明白過來,自己是遠不如唐太宗。

李昉可以用詩句來暗示,沈憶宸卻明白自己不能這樣做。因為他已經知道之前感受到的朱祁鎮冷漠眼神,並不僅僅對經筵的厭惡,還有對自己不滿。

這種狀態下,還敢直言不諱指出他不如唐太宗,絕對是找死!

「沈卿家,這道問題對你而言,是這般不好回答的嗎?」

朱祁鎮語氣中甚至帶著一絲「哀怨」,自己欽點了沈憶宸三元及第,並且把他視為未來的股肱之臣,期望能君臣相得開創一段太平盛世!

卻萬萬沒想到沈憶宸讓自己失望了,此子從未真正認同過自己的文治武功,接連諫言了蒙古、麓川的威脅。

如果區區韃虜跟蠻夷還能威脅到大明,那把自己數次征伐戰果給置于何地?

今日這道問題,就是朱祁鎮想知道,沈憶宸內心里面真實想法如何。

是認為自己如同唐太宗一般英明神武,還是治國無方?

「回稟陛下,太宗雖才兼文武,卻于孝悌有虧。並且太宗為善矯揉,不如陛下寬厚懷人,體恤臣工。」

不得不說,前段時間寺丞許江的建議,間接解決了沈憶宸目前的危機。

站在看待帝王的角度上對比李世民跟朱祁鎮,那完全沒得比。哪怕現在都朱祁鎮還沒有性情大變擺爛,在位十年的文治武功上,依然差了唐太宗太遠。

既然無法用帝王角度比較,那麼只能在個人身份上找尋閃光點了。

李世民殺兄逼父這點,可謂世人皆知。用後世眼光看待,自然沒多大感覺,皇帝之位有能者居之。但是放在古代以忠孝治天下的環境中,就是繞不過去的污點,朱祁鎮比他強沒多大問題。

「為善矯揉」這個詞,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跟臣下討論唐太宗的時候,大臣給予出的評價,而朱元璋也並未反駁。

明太祖朱元璋一言一行,在明朝就是金科玉律,屬于絕對的政治正確無可辯駁,沈憶宸用了毫無問題。

而寬厚懷人,體恤臣工這兩點,確實也是沈憶宸在《實錄》跟《寶訓》中,對朱祁鎮人情味的總結。

他在繼位之後,釋放了都坊司樂工三千八百余人,減除了帝陵徭役一萬七千余人,解散了光祿寺膳夫四千七百余人等等……

對于天災人禍,朱祁鎮也沒有懈怠懶政,減稅賑災體恤民眾。並且還不斷裁汰冗官冗員,盡量消減朝廷開支,本身也不奢華浪費。

對待臣下,朱祁鎮也稱得上是禮遇有加。就好比哪怕無比厭惡經筵,他也沒拿臣下出氣。

特別是朱祁鎮對待太監的情感,沈憶宸感覺都遠遠超乎了臣下的標準,稱得上是親情觀念了,就好比王振。

至于什麼廢除殉葬、釋放建庶人這些德政,那都是天順朝的事情了,不提也罷。

只能說很多時候,人都不是簡單的臉譜化就能形容,得分為不同時間點不同階段看待。

至少現在的朱祁鎮,實在稱不上是個殘暴昏君,沈憶宸給出的這兩句稱贊,也不算過分阿諛拍馬屁。

沒有浮華的稱贊,也沒有虛假的諂媚,簡簡單單的一句回答,有些出乎朱祁鎮的意料。

同時他還發現了,沈憶宸按照君前禮儀一直低著的頭,現在抬頭起來,與自己對視了一眼。

眼神中沒有恐慌,也沒有畏懼,更沒有所謂的討好。

只剩下一種淡然、平靜、真誠。

這一眼,讓朱祁鎮內心中五味雜陳。可能沈憶宸這樣不妥協媚上,敢于逆龍鱗直言者,才能成為真正的股肱之臣吧。

忠言確實逆耳,但利于行。

「沈愛卿,朕明白你的心意了。」

朱祁鎮點了點頭,他從沈憶宸的眼中看到了真情實感,這遠超一萬句虛情假意的順從吹捧。

皇帝所需要的,就是忠誠!

此言一出,胡跟馬愉的臉色瞬間就變了。他們所期盼的,是造成沈憶宸跟皇帝之間的君臣隔閡,最好是沈憶宸失去聖眷,從此不會成為扶植自己人的阻礙。

但從皇帝最後這一句話看,頗有一種君臣交心的感覺。

要知道交心帶來的重視跟恩榮,要遠超尋常的聖眷跟賞賜,王振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皇帝當年甚至可以為了他,去跪地哭喊求情太皇太後,去忤逆當今皇太後!

今天這道題在胡看來,無人可以答的完美。按照沈憶宸以往的風格,也絕對是往微言大義上面發展,甚至是辭藻浮華的去夸贊皇帝。

結果萬萬沒想到,沈憶宸大道至簡反倒打動了皇帝的心。

胡歷經五朝,他很明白能做到這點絕對不是偶然,沈憶宸此子深譜帝心,真不簡單啊!

同時一直站在朱祁鎮另外一邊沒說話的王振,看著沈憶宸的眼神也意味深長起來。

以往他只是覺得沈憶宸很聰明,也很有能力,可以成為自己的好幫手去建功立業,並且對抗文官集團。

但是今日沈憶宸,卻讓王振看到了過于聰明的一面,可能自己想要掌控他,沒那麼簡單。

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王振更了解朱祁鎮,沈憶宸寬厚懷人,體恤臣工的回答,堪稱是對皇帝性格最好的詮釋,特別是用在宮中親近之人身上。

此子才智,有些傲然于世的感覺。

「諸位愛卿們經筵辛苦了,朕令光祿寺在東順門置辦酒宴,愛卿們就退下吧。」

御賜酒宴也是經筵的流程之一,並且這段飯珍饈良醞極盡豐盛,吃不完還可以帶走。

「臣,謝主隆恩。」

知經筵事英國公張輔,率領諸位大臣磕頭謝恩,然後準備退下。

另外一邊沈憶宸,也打算跟隨著人群退出文華殿。

不過就在此時,御座之上又傳來了朱祁鎮的聲音︰「沈愛卿留下,朕還有些話要與你訴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