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最苦最累的活

作者︰橋上風景獨好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哦,對了,這段時間,我已經委托清華的幾位校友把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現狀全部模底了一遍。」

鄧鋒神情嚴肅,邊說還邊搖頭,「看了以後,簡直是觸目驚心,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問題,缺人才、留不住人才、行業被污名化、國際大廠打壓……」

鄧鋒把調查出來的情況,一件件的給夏景行陳訴,後者安靜的傾听著,沒有露出任何退縮、擔憂的神情。

看見夏景行鎮定自若的臉色,鄧鋒暗暗點頭,這說明面前這位小老弟不是心血來潮造芯片,而是有著艱苦奮戰的充分心理準備。

听完了鄧鋒的陳述,要夏景行來總結,就一個字「錢」。

缺人才是吧,老子去美國,去曰本、灣灣高薪挖角;

留不住人才是吧,老子漲工資,送房送車,孩子讀書學校、配偶的工作,通通安排;

行業被污名化,也源自于漢芯、方舟的騙補行為,事情被揭露後,弄得官方顏面很是無光。

如果自己來操作,就拒絕申請任何官方補貼,因為拿了這些東西,就意味著承擔了一份責任,上面搞不好三天兩頭來催促出成績。

漢芯事件,就充分暴露了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都想來分潤功勞,包括學政商三界。

至于國際大廠打壓,稍微難辦一點。

「不是賠錢了嗎?台積電還不肯放過中芯國際?」夏景行問道。

說起這件事,鄧鋒心里就來氣,雖然跟他關系不大,但了解內情後,作為一名芯片產業投資人,他心里也感覺很憋屈。

2003年,中芯國際準備上市,在一旁搜集好證據,蟄伏好幾年的台積電突然發動了襲擊,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起訴了中芯國際。

起訴地點也很有講究,選在了美國加州。

要求賠償10億美金,而2003年中芯的收入僅有3.6億美金,這基本上就等于打架往死里招呼的意思了。

官司拖到2005年,中芯已經疲于應付,選擇了與台積電和解,變相承認了「不當使用台積電商業機密」,並賠償1.75億美金。

在《和解協議》上,台積電的法務團隊大顯神威,設置了一個「第三方托管賬戶」,中芯必須將所有技術存到這個賬戶里,供台積電「自由檢查」,從根本上限制了中芯國際的發展。

這還不算完,今年,在中芯國際準備融資的前夜,台積電再次出手,指責中芯國際最新的0.13微米工藝使用台積電技術,違反了《和解協議》。

對此,中芯反應強烈,堅決否認自己侵權,並準備了大量證明自己無辜的證據。

由于台積電還是在美國加州發起起訴,張汝京選擇了在京城高院反訴台積電。

這一安排非常高明,並出乎台積電的預料。

由于大陸的審理時間早于加州法院,如果台積電選擇積極應訴,那麼就必須曬出自己掌握的證據,這樣就給了中芯在加州法院那頭應對和反駁這些證據的時間。

中芯的律師對此信心滿滿,認為在「主場作戰」,雖然不一定能贏,但最起碼能獲得些許騰挪的空間和時間。

但前世最終結果是,京城高院駁回了中芯國際的全部訴訟請求,官司根本沒有進入到審理環節。

中芯最終敗訴,在1.75億美金的基礎上,再賠2億美金,外加10%的股份。

事後,灣灣媒體得意地稱︰「我們從此控制了大陸芯片業的半壁江山!」

具體的原因很復雜,據說有某跪辦的影子,對和平團圓還存有幻想。

經歷此事後,張汝京黯然離開了中芯,元氣大傷的中芯也喪失了投資和擴張的能力,舌忝傷口的同時還爆發了內斗,蹉跎了近十年後,才再次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但那時的台積電早已一騎絕塵。

此刻官司還沒塵埃落地,但鄧鋒並不看好中芯國際接下來的發展。

他說道︰「2000年8月,中芯國際在浦東張江正式打下第一根樁,僅過了一年零一個月,到2001年9月,就開始投片試產。

到了2003年,中芯國際已經沖到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廠的位置,崛起速度令人咋舌。

灣灣這些年對我們很不友好,對大陸的技術限制也變得愈發瘋狂,嚴禁島上高科技公司進入內地,「國寶級」的集成電路產業更是封鎖地嚴嚴實實。

擁有灣灣戶籍的張汝京,被罰了15.5萬美金作為警告,並要求他在6個月內撤資。

而張汝京也是毫不示弱,直接宣布放棄灣灣戶口,與灣灣月兌離關系。

台積電對中芯國際的打壓不是巧合,也不是單純的商業競爭。」

說到這,鄧鋒了夏景行一眼,「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夏景行點頭,這種卡脖子的科技,自然是嚴防死守,而且美國人持有了台積電大量的股份。

鄧鋒喃喃道︰「張汝京帶來魔都的300名工程師,有100多人原本都是台積電的員工。

這種眼中釘肉中刺,台積電說什麼也要拔了它。

如果芯片制造掉鏈子,芯片設計和封裝做得再好都等于零,因為你缺一環啊!」

夏景行沉默,鄧鋒戳中他擔憂的地方了。

海思在芯片設計領域其實已經走的很遠了,但美國人下令不準台積電接單,中芯國際工藝差一點,而且很多生產設備和專利都涉及到美國,接單了很可能會一起被制裁。

如果真的想擺月兌被卡脖子的局面,那就得一窩端,半導體全產業鏈齊頭並進,道理和木桶理論一樣,不能有短板。

說起來好像挺簡單,其實困難的要命。

但這沒辦法,要發展就注定只能和美國搞科技對抗,綏靖、逃避都是沒有用的,而且是越早搞越好。

海思從08年到17年,十年時間一共投入了1600億,佔到了華為這十年來總研發經費的40%。

搭配海思設計芯片的手機,從被人們噴成「暖手寶」和「拖拉機」,再到赫赫威名的麒麟系列,海思堪稱是穿過荊棘,在一片片嘲諷聲、質疑聲中趟出了一條血路。

其實,道理很簡單,做了可能沒有,但是不做,肯定沒有!

良心公司就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苟延殘喘,而華為卻造芯片、造操作系統、搞5G,終究是一家公司背負了所有。

「景行景行……」

夏景行一陣出神,鄧鋒拍了一下,才把他從沉思中喚醒。

「啊,我在听,你的意思是咱們介入芯片制造環節?」

鄧鋒點頭,「是的,我知道這個決定並不容易下,但你不是說過嗎?芯片產業鏈中,最苦最累的活,咱們自己上,其他相對容易、簡單的,以投資為主。

考慮到越來越昂貴的生產線投產成本,以及芯片制造環節所需的材料和設備,芯片制造算是最難的產業環節,和國際領先的差距也最難追趕。」

半導體公司按業務可以分為三類模式,一類是IDM模式,即芯片上游設計、中游制造、下游封裝測試都由自己完成,代表公司有英特爾、德州儀器、三星等;

另一類是輕資產的fabless模式,即只設計芯片,制造交給晶圓廠,代表公司有高通、博通、華為海思、聯發科等;

還有一類是foundry,不設計只代工的重資產模式,代表公司有台積電、聯電、中芯國際、格羅方德等。

若是要問夏景行想成為哪一種,那肯定是第一類。

但考慮實際情況,夏景行覺得從代工切入比較好,同時可以和投資的芯片設計公司形成業務協同,逐步發展成為第一類公司。

鄧鋒繼續道︰「你在應用端有家電,有手機,有汽車,這些產業可以給投資的芯片設計公司提供訂單,設計公司再把訂單交付給芯片代工廠,一條初具雛形的產業鏈就打通了。

同時,應用端還可以通過大量銷售的產品,檢測、調試、培養、提高整條芯片產業鏈水平。」

「好,我明白了,原則上我是同意的,但是人才……」

鄧鋒笑著說︰「去中芯國際挖,如果他們這次被台積電打成重傷,復興民族科技大業的重任就要落到你們復興工業集團身上了。」

夏景行笑了一下,他這個復興可是真正的民族科技復興,和那個「復旦之星」含義不一樣。

既然敢取這麼大的名字,氣運加身,理應擔負起更為重要的責任來。

「行,不就是代工廠嘛,干了!」

夏景行一拳狠狠的砸在茶幾上,顯得魄力十足。

鄧鋒笑了,看到夏景行作為大陸最有實力的富豪,被引導走上正確的道路,他這個引路人也感到無比欣慰。

如果他有實力,他也想作為主力參與進這種改變歷史進程的大項目。

隨即鄧鋒想到了資金問題,中芯國際從成立到正式投產,再到上市,一共募集了超過30億美金。

考慮到當時是科技泡沫,行業低谷期,現在的投入成本,會遠遠高于中芯當時的投資數額。

上次夏景行給他提到過,會設立一只百億美金、一只千億人民幣的基金。

念及此,鄧鋒忍不住問道︰「那兩只產業基金,大概什麼時候能到位啊?」

夏景行也有些頭疼,現在是06年底了,再堅持一年就能在資本市場大收割一筆,可現實情況告訴他,芯片一刻也不能耽擱,越早搞越好。

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只能暫時推遲建廠計劃了。

「我在美國有一筆大額投資,需要一年後才能兌現利潤,暫時沒辦法支持建廠計劃。」

夏景行很坦誠,因為他感覺得出來,鄧鋒對芯片事業很熱情,不想寒了對方的一片熱誠之心。

「哦,一年後啊!」

隨即鄧鋒搖了搖頭,「不礙事,這麼幾十年都等了,再多等一年又何妨。

531、908、909這些工程搞了這麼二十年,都沒搞出什麼大的成就。

要我說啊,芯片還得民營企業來搞,這是個講究長期投入、風險巨大、不容易出成績,反而容易捅出簍子的行業。」

夏景行听懂了鄧鋒的暗示。

總結從1978年到2000年的造芯歷史︰早期缺乏統一規劃,蜂擁引進國外淘汰的生產線,但這些設備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以超乎尋常的速度變成廢鐵。

後期國家出面組織三大戰役,屢敗屢戰,最終通過「909工程」為大陸留下了一座勉強算合格的魔都華虹。

平心而論,這個階段中國與海外水平的差距,並沒有顯著縮小。

其實總設計師在1977年邀請30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座談會時,中國半導體學界靈魂人物王守武就發言說︰

「全國共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其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量,只等于曰本一家大型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一。」

一句話就把改開之前中國半導體行業成就和家底,概括的八九不離十。

歸根結底,家底太薄,奮斗過也算是有勇氣了,而良心系可是從來沒奮斗過,連嘗試的勇氣都不曾有。

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人面對與發達國家的恐怖差距時的那種絕望。

所以,那個年代公知也多。

「王守武在那個年代掃廁所,天天做自我批評與檢討,而仙童、Intel、AMD等大批 谷公司正在大舉跑馬圈地,構建專利壁壘……」

夏景行笑了笑,沒說話,就安靜的听著鄧鋒大發牢騷。

不過,鄧鋒也算不錯的了,沒很多同齡人那麼激進,甚至選擇賣了 谷的上市公司,回國搞投資。

因為鄧鋒接觸過美國上層圈子,知道那里有多排外,即使祖國再窮,那也是祖國。

「我沒別的意思,就是陳述事實和我們落後的原因,現在我們就是在還賬,要補上這些欠賬,即使中國人努力,也要好幾十年再夠得著吧?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看到了。」

夏景行笑著說︰「別那麼消極,最多十幾年,見到的就是一片不一樣的天地。」

「希望……」

鄧鋒看了夏景行一眼,「哎,你人年輕,想法積極一點也是好事,畢竟復興民族的重任,還要落在你們這代人肩上。」

夏景行感覺突然被戴了頂大帽子,不過他並不排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到了2020年,他也才三十多歲,還可以再奮斗好幾十年。

「哦,介紹李光南過來見你的人,是我的一位朋友,名字叫劉強,也是方舟的前CTO。

方舟雖說跑去搞房地產了,但他還是沒有拋棄理想,自個創辦了一家叫君正的公司,仍然在研發國內教育電子、電子書領域的CPU,步步高、好記星都是他們的客戶。

盡管產品比較低端,但好歹也是火種啊,能不能投資幫扶一把?」

夏景行點頭,「投啊,就沖這股韌勁,我就得支持一把。

你放心吧,代工廠一時半會兒搞不了,但我們對產業鏈的投資絕不會停下。

你去聯系一下,願意死磕自主創新的企業,通通列入投資候選名單。

等通過進一步篩選和盡調後,我們就給他們投資。」

「那行,就這麼著吧,我去給你這個大財主拉皮條。」

鄧鋒笑呵呵的起身,帶著滿滿的收獲離開了。

今天雖然沒談成什麼特別實質性的東西,但也把他們幾方打算共同投資的半導體發展框架給確定了下來。

這是個長期性工程,只能一磚一瓦蓋起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