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爭執(下)

曲天作為政策的提出者,哪怕是辯不過文官。

他依然固執己見,語氣堅定的說道:「地方官府涉及到軍隊和退役軍人的決議,必須要有軍方將領參與。

在之前,我們軍方也信任你們這些文官,但你們不爭氣。

糟蹋了我們軍方的信任。」

曲天說話的同時,他同時拿出一袋檔案。

他作為參謀長,領軍都是謀而後動。

今日御前會議,可能發生什麼情況,他早就有預案。

檔案袋里的案例,就是這些年地方官員對退役軍人的侵害案件。

曲天拿出一分卷宗,聲音不急不緩的念叨:「團長林大牛,在遵義戰役受傷,右大腿被截肢。

本應該在家鄉擔任一名七品官,至少是縣中各局的局長。

他卻被任命為一個九品的鄉長。

普通將士周鐵,因為產于孟津縣戰役,肺部明軍火器打傷,失去了勞作的能力。

按照朝廷相關政策,他會成為一名巡捕。

他的名額被頂替,富商之子王恩杰頂替了周鐵這個名字。」

曲天只說了這兩件案子,他用手展示了數百份卷宗。

「眾位大人,你們還讓我繼續念下去嗎?

戰爭剛結束幾年,就有數百個退役將士受到了不公的對待。

沒有地方官員的參與,他們怎麼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要不是撫恤金通過銀行體系,直接發放到個人手中。

那些貪官污吏,肯定也會上下其手。

我們軍方不想參與地方的政務,但必須要保證退役軍人的權益。」

內閣大臣李志升等人,看到曲天拿出關鍵性證據。

他們文官擅長以大義壓人,但對于這些實實在在的案例,卻找不到反擊的辦法。

皇帝蘇河還沒有發話,他們作為國之重臣,總不能罔顧事實。

一旦談論事實,就躲不開這些案例。

內閣大臣李志升急得滿頭大汗,他不斷示意首相魏時鳴,讓魏時鳴想解決的辦法。

大華還沒有成立,皇帝蘇河就執行文武分治的策略。

大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完全壓制住了武將。

文官掌握統兵權,武將晉升都需要文官的批準。

華夏數千年的歷史告訴文官,讓軍方強大,必然會侵犯他們的利益。

歷史的情況,無法了解太清晰,只看明朝末年的情況。

明朝中後期,文官高高在上,一但讓武將掌權,他們會多麼跋扈。

大華現在連兵部都沒有設立,文官缺少在中樞核心控制軍隊的衙門。

大都督府就是一個更加強大的兵部,這個衙門還由軍方完全掌控,這太可怕了。

文官除了在軍費上,沒有插手軍隊的途徑。

現在連地方政務,軍方都要強行插手。

文官徹底失去了對軍隊的掌控,還讓軍方反攻到文官最核心的地方。

內閣大臣李志升絕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這也是很多文官共同的想法。

御前會議讓軍方這種政策通過,百官會怎麼看他們,天下人會怎麼看他們。

首相魏時鳴看到李志升的目光,他卻沒有任何反應。

他陪同皇帝蘇河出巡這兩個月,在一些事情上,已經了解皇帝蘇河的想法。

他插手沒有希望的事情,會損耗自己的威嚴,還會讓皇帝蘇河厭惡,這完全不值得。

李志升看到首相魏時鳴久久沒有出聲。

他忍不住站起身說道:「陛下建制以來,就實行嚴格的文武分治。

現在軍方要插手地方政務,已經破壞文武分治的底線。

軍方已經踫觸了底線,底線絕不能突破。

臣請陛下嚴格約束軍方的行為。」

李志升急中生智,他找到對付軍方的辦法。

現在的情況,只憑與他有共同想法的文官勢力,無法阻擋這件事情。

他必須要借勢,首相魏時鳴的勢無法借到。

他靈機一動,借皇帝蘇河的勢。

文武分治這項政策是皇帝蘇河經常強調的政策。

皇帝蘇河總不能支持軍方違反這項政策。

這種方式,李志升有一線可能,他就不準備用。

這是強行把皇帝蘇河架起來,必然會引起皇帝蘇河的惡感。

但李志升想到這件事辦成,他將成為文官真正的領袖,這樣也值得。

曲天等武官听到內閣大臣李志升的話。

他們眉頭皺起,卻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反駁。

每個時代都有絕不允許踫觸的底線。

文武分治就是皇帝蘇河的底線。

之前踫觸到這個底線的人,最輕的代價也是回家養老。

大都督馮三秋知道,這事不能任由李志升胡說,軍方要自己找台階。

他站起身,激動的說道:「陛下,我們軍方絕對沒有插手政務的想法,只是想要獲得監督權。

剛剛我們軍方已經表明己方的意思,懇請陛下為我們做主。」

皇帝蘇河意味深長的看了李志升一眼。

王仲策離開,作為內閣資歷最老的大臣,有代理兩個月首相的權利。

他現在有些不安分了,希望他能認清自己,不要搞事情。

皇帝蘇河看著兩方人的爭執。

現在是封建時代,他哪怕是嚴格反腐,派遣御史去地方巡查,也無法徹底清理貪官污吏。

他只能不斷淨化官場,絕不能出現像大明中晚期那樣,貪官自豪,清官人人鄙視的局面。

海瑞那種清官表率,就應該官官敬仰,而不是唾罵。

皇帝蘇河這次出巡了解到的情況,部分地區已經出現官官相護的局面。

出現這種情況,他一點都不意外。

華夏的歷史太長,官員的表現,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原型。

只要利益足夠大,這種情況是必然會出現。

無論是當地督察院的官員,還是軍人轉職的文官。

他們都可能因為利益沆瀣一氣,在地方形成一個封閉的小圈子。

皇帝蘇河的想法,就是用軍方打破地方的小圈子。

軍方與地方,幾乎沒有共同的利益。

地方駐軍的將領,成為當地的最高決策者之一,可以隨時了解地方官府的情況。

這對地方官來說,就是極大的威懾。

軍方代表一旦發現當地官府異常,他們就能通過軍方這一條線,把異常情況匯報。

皇帝不會因為文官的阻擋,變成聾子和瞎子。

這種情況有利于,以皇帝為主的中央集權統治。

大華帝國又執行文武分治,地方官及其派系的領袖。

他們都沒有能力,左右地方將領的任免。

軍方武將與文官,因為利益分配等原因,他們又天然不和。

這等于隨時派出一個不會背叛的御史,監督地方官。

只要不給軍方將領掌控地方的權力,地方駐軍也不會失控。

文官不甘心軍方插手地方事物。

他們也會團結起來,斬斷軍方伸向地方的手。

朝廷執行曲天提出的政策,能一舉多得。

皇帝蘇河思慮片刻,道:「某些地方確實有山高皇帝遠的跡象。

朝廷現在的能力,無法對地方的情況,做到實時掌控。

肯定會有地方關,侵害軍方的利益。

地方官府增添一位軍方的代表,這確實能有效避免,地方官涉及到軍方利益時,出現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

內閣大臣李志升听到皇帝蘇河這麼說,他眼楮瞪的老大。

他準備帶領部分官員,嚴詞反對這項政策。

這個口子絕對不能開。

李志升剛想開口,他就听到皇帝蘇河說出「但是」這個詞。

一句話的末尾有「但是」,定然會迎來轉折。

他準備仔細傾听皇帝蘇河的意見,有針對性的反駁這個政策。

皇帝蘇河支持軍方的政策,但他話鋒一轉。

「但是文武分治,這是大華帝國的基本國策。

基本國策絕不允許動搖。

地方官府決策官員,可以增加軍方的代表。

軍方代表只列席會議,地方官府決策官員開會討論地方正常事務,軍方代表不參與表決。

他只對涉及到軍方的工作,進行監督。

只有在討論的內容,涉及到軍方利益時,軍方代表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參與會議的表決。

這是朕的意見,軍方代表具體能做什麼事,大都督府和內閣進行商議。」

皇帝蘇河這句話一出,文官們本來擔憂的神情緩解了很多。

皇帝蘇河讓他們提出限制,他們一定會以最嚴格的方式限制軍方代表。

軍方代表很難影響到地方的政策。

大華帝國剛建國之時,地方的巡撫、知府、知縣權力很大。

地方的事情,他們基本能一言而決。

這有利于建國初期地方的穩定,但也造成了很多貪腐窩案。

地方巡撫權力過大,導致山東黃河工程貪腐案爆發。

朝廷趁機調整地方的權力架構。

省一級增加了布政使和參政,涉及到地方的重大決議,由巡撫召開會議,這些具有決策權力的官員,共同表決通過一項政策。

這項制度穩定運行,隨後又在府一級增加數位府丞,縣一級增加數位縣丞,完善了地方的權力架構。

皇帝蘇河支持曲天提出的政策。

文官看到事情已經無法挽回。

他們又開始用各種辦法限制軍方代表的權利,力求把軍方代表的權利限制到最低。

軍方也互不相讓,他們與文官爭奪著軍方代表的權利。

兩方吵了很長時間,作為代表人物的曲天和李志升,臉都吵得通紅,一副怒氣沖頂的樣子。

下屬把事情搞得差不多,雙方都知道對方的底線。

能做決定的首相魏時鳴和大都督馮三秋,這才下場一錘定音。

他們三言兩語,就把這件事情定下。

首相魏時鳴拿著他們商量好的規定,遞給皇帝蘇河。

「陛下,這是我們兩方商量好的規定。」

皇帝蘇河看向這份規定,內閣對軍方代表在地方能做的事,做了極大的限制。

軍方代表的權限不大,但他能作為一顆釘子,打進了密不透風的文官體系。

大都督府也為軍方代表爭奪很多權限。

這件事情解決,文官和武將的氣氛緩和很多。

但因為剛剛的爭執,乾清宮中的氣氛,還是有些緊張。

內閣大臣曲向陽站起身說道:「陛下,朝廷每年為黃河工程投入數百萬兩銀幣。

現在黃河工程正式結束,維護黃河水道不需要用這麼多錢。

現在朝廷每年多出數百萬兩銀幣的預算。

臣請示陛下,這筆預算花在什麼地方。」

曲向陽這話一出,文官們眼楮瞪得很大。

朝廷再多的預算,他們也能很快就花光。

錢就代表著各個部門的政績,各部尚書都摩拳擦掌,準備爭取這筆預算。

禮部尚書韓翠柏,在內閣大臣曲向陽的話音剛落時。

他立刻就站出道:「陛下,臣覺得這筆預算,應該投入到教育之中。

陛下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壯大的源動力。

朝廷在各地普及小學,能做到每個縣都有一所小學。

每一座省有一座大學,這是禮部即將完成的目標。

小學和大學之間知識跨度太大,除了天才之外,很少有人能適應。

民間有聲音,要在小學和大學之間設立中學,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禮部正是因為沒錢,一直都沒有大規模設立中學。

只是建幾所實驗中學,檢驗這種教學方法。

通過前兩年的檢驗,中學可以讓中庸之人,以更順滑的知識體系,學會大學的知識。

禮部將來的目標,是在每一個府,設立一所中學。」

工部尚書金銀花听到禮部尚書韓翠柏的話。

他立刻變得焦急起來,金銀花知道皇帝蘇河極為關注教育。

他忍不住站起身說道:「陛下,這筆預算是工部省下來的預算,應該再投入到工部之中。

現在全國大部分地方的橋梁都很殘破。

每一架橋梁的建造費用都極為高昂,地方根本無法承受,微臣建議這筆款項用于修建橋梁。」

大都督馮三秋看著文官們的爭執,他臉上露出笑容。

這些文官為了利益,他們也產生了尖銳的沖突。

大都督府也眼饞這筆預算。

但現在的情形完全不同,大華帝國近期,沒有向外發動戰爭的準備。

軍費不大規模削減,大都督府就很開心,沒有理由再爭奪軍費。

蘇河看著禮部和工部的爭端,這種情況他早就有所預料。

「金尚書,各地橋梁的修建,可以參考鐵路,由少府組建公司進行修建,通過收取通行費,收回建造資金。」

金銀花听到這里,他只能無奈坐下。

工部找到的最佳項目,那就是修建橋梁。

其他的項目,都競爭不過禮部的辦學計劃。

皇帝蘇河看向韓翠柏,他很滿意韓翠柏的表現。

朝廷把錢投入教育,這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投資。

「朕已經決定,把這筆多余的預算,用于建造中學。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禮部尚書韓翠柏激動的說道:「陛下請放心,微臣一定不會辜負陛下的期待。」

蘇河與眾臣又討論了幾項政策,這次御前會議結束。

(本章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