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五大總督府

4338年(公元1641年),三月三十日。

皇帝蘇河在乾清宮召開御前會議,討論新佔領土的治理。

大都督李鳳鳴帶著軍方人員,最先趕到乾清宮。

他臉上洋溢著笑容,這次軍方表現的很好。

他們進攻這些小國,每一支軍隊都表現的勢如破竹,領兵的統帥作戰方式也很穩,沒有出現太大傷亡。

皇帝蘇河滿意李鳳鳴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

他負責居中調度各軍和及時為大軍供應軍用物資。

李鳳鳴為了這場戰爭,他做了許多安排。

看似沒有領兵作戰華麗,但它們決定著戰爭的勝負。

皇帝蘇河已經透露口風,他在這一批封王名單之內。

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有人前往海外開國,李鳳鳴也沒有落後太多。

他之前心中非常焦慮,現在可以把這件事放下。

皇帝蘇河看到李鳳鳴走進乾清宮。

他示意李鳳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吩咐道:「各軍的詳細軍報已經匯總好。

大都督府要仔細梳理立下軍功的人,每一份軍功都要找到對應的人。

這件事兒要慎之又慎,寧可慢一些,朕絕不允許出錯。」

皇帝蘇河最關心軍功的評定。

將士們在前線賣命,就是為了這一份軍功。

軍中有人搶奪軍功,或是軍功評定出現錯誤。

這對于整個軍隊而言,比出現一場大敗,還要動搖軍心。

軍隊開始腐化的節點,就是軍功不按照規定分配。

皇帝蘇河絕不允許他在位期間,出現這種情況。

李鳳鳴立刻站起身,先是敬了一個軍禮,隨後斬釘截鐵的說道:

「啟稟陛下,對于軍功的評定,大都督府管控的極為嚴格。

我們除了參考將領的匯報,通過數場相關聯的戰役,核實所立軍功的真實情況。

還要听祝師和軍法部,這兩個部門的佐證。

這兩個職位,都是大都督府垂直管理,將領對他們的影響很小。

缺少這兩個職位佐證的軍功,我們都會很謹慎,力求要調查清楚。」

李鳳鳴也一直在關注這場戰爭軍功的評定,這是他站的最後一班崗,絕不允許這件事出現差錯。

皇帝蘇河很滿意李鳳鳴的態度,他微笑著點點頭,再次吩咐道:「前線的大規模戰事基本結束。

大都督府調派新的軍隊,接替出戰的軍隊。

用新領土上的匪患,鍛煉新軍隊的新兵。

這些出戰軍隊也有些傷亡,讓他們回到國內修養。

主將和有功之臣,安排他們來到京城,接受朕的賞賜。」

「陛下放心,這件事臣回到大都督府,立刻去辦。」

李鳳鳴態度恭敬,立刻接下皇帝蘇河交代的事情。

他猶豫片刻,提問道:「啟稟陛下,襄侯蘇鯉想要把倭國偽天皇和被俘虜的大名,帶到京城游街。

這件事情,臣請陛下做決定。」

皇帝蘇河思考片刻,他吩咐道:「我們攻滅國家的王公貴族,全部帶到京城。

不能把他們留在當地,這些人只有一個名頭,那也有著很大的號召力。

不只是王公貴族,只要沒有投靠我們的當地豪強,全部把他們帶到國內。

絕不能讓這些豪強留在本地,有機會搞亂我們對當地的統治。」

蘇河听到蘇鯉的請求,他立刻想到新佔領土,原來的豪強。

對于平民百姓,朝廷只要讓他們吃飽飯,就能安撫絕大多數人。

當地的豪強,要的實在太多。

朝廷不是給不起,而是給他們太多利益,大華王朝就太虧。

朝廷把這份利益,給予國內的人。

這些人會讓朝廷在當地的統治更加穩固。

他們還會對皇帝蘇河感恩戴德。

「陛下,這件事情大都督府會和內閣配合,盡快形成相關的政策,建立基本的統治後,由當地官府和軍方執行。」

李鳳鳴的話音剛落,首相王仲策的聲音響起。

「陛下,內閣會極力配合大都督府,辦好這件事。」

王仲策帶領文官,已經走進乾清宮。

他從皇後妹妹王文君口中了解到,這次封王的人選有他。

皇後妹妹的口風很緊,從來沒有向他透露過朝政大事。

這次皇後妹妹說出來,就是在皇帝蘇河的示意下,專門給他透露口風。

皇帝蘇河看著人員都已經到齊,他吩咐道:「前線的將士很努力,為我們奪下龐大的領土。

這些領土必須要派官員治理,才能源源不斷產生利益。

朝廷的治理模式要改變,付出的每一分錢都要有回報。

這些新領土,不能吸朝廷的血,而是要為國內的發展提供養分。

朝廷的最終目的,是打造原料供應地和市場。」

皇帝蘇河先確定治理的方向。

朝廷不能為了這些新領地,持續不斷地為他們輸血。

這種供養式的治理,只能養出大量的白眼狼。

朝廷現在需要原料供應地和市場。

新領土較為貧乏,中原地區極為富裕。

讓當地人以去中原定居為榮,這樣才能產生一定的向心力。

防止新佔的領土,再次分裂出去。

文武百官,最先討論新領土的疆域。

內閣大臣李志升,展開一幅地圖,上面都是府縣大小的疆域。

「陛下,臣吸取朝鮮的經驗,把這些地方分成一塊塊獨立的勢力。

這些地方互不同屬,才能分化屬于原國家的百姓。

他們哪怕是有反叛之心,只是這一府之地,也沒有實力聚集起大軍。」

副總參謀長曲天,看著這份密密麻麻的地圖。

他舉手示意發言,獲得發言的機會後,態度強硬的反對道:

「臣不支持這個方案,把這片地區拆分成數百個獨立的府。

不說文官的治理難度,我們軍方調兵就極為麻煩。」

新任吏部尚書鄭子良也反對道:「這麼多的獨立勢力,把他們劃分為省一級,需要安排數百位巡撫、布政史和參政。

這會產生大量的冗官,不利于朝廷治理當地。

劃分為府一級,府一級缺少很多相關的衙門,不可能獨立治理一個地方。

把這些衙門補齊,又破壞了現在的制度。

臣建議無論怎麼劃分,最好別破壞現行的制度。

新領土和中原的制度不一樣,不利于兩地官員的調換。」

文武百官爭論不休,有人支持以原來的國家為單位,劃分成省一級,有人支持拆分成大量的府。

支持每一個方案的人,都有著不容拒絕的理由。

首相王仲策,听著這些人的爭論,他思考著自己的思路。

他把準備拿出的地圖,放在桌子用橡皮擦拭,微調幾個府所屬的地方。

王仲策調整好後,他立刻站起身道:「陛下,南洋地區,我們治理的很好。

臣建議效仿南洋,成立總督府。

新領土沒有治理好之前,可以實行一些特別的制度和法律。

等到這些地方治理好,再撤除總督府,成為普通的省份,派遣巡撫治理。

臣相信有十幾年的緩沖,我們一定能治理好這幾個總督府,把它們變得和中原地區一樣。」

王仲策說話的同時,把他劃出的總督府疆域展示出來。

一共有五大總督府,東倭總督府、交趾總督府、暹羅總督府、緬甸總督府、東印總督府。

李鳳鳴看著王仲策畫出的地圖,他對于地圖最熟悉。

哪怕是祁候蘇山即將奪下來的東印地區,他都非常熟悉。

李鳳鳴指著這份地圖詢問道:「王首相,我看到有一些府位置不太對。

本該屬于交趾的府,卻納入暹羅的疆域。」

首相王仲策笑著說道:「李都督觀察的很仔細,我就是故意這麼做。

例如徐州府,文化習俗都接近山東,卻劃給了江蘇。

南陽府文化習俗都接近湖北,卻劃給了河南。

這就是地緣政治,把邊疆軍事意義極為重要府,劃給鄰近地區。

這樣哪怕是一個地區發生叛亂,他們也有著天然的缺陷,利于朝廷大軍收復。

我的想法就是以國內這些情況為依據。

現在某個總督府,突然接納一個與他們習俗完全不同的府。

這會在總督府內,造成很大的爭端。

有了這些人為的爭端,一定能把這個總督府叛亂的機會,降到最低。」

皇帝蘇河听到首相王仲策的安排,他不由自主的鼓起掌。

王仲策這個想法,被後世有攪屎棍之名的英吉利,發揚到極致。

他們從殖民地撤出時,留下了很多有爭議的地區,讓這些地區數十年都不安寧,無法擺月兌英吉利的掌控。

王仲策這個方案,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皇帝蘇河看著這個地圖,補充道:「其他四個總督府都做出這種安排。

東倭總督府也不能獨善其身,東南部的島嶼,全部劃歸琉球管轄。

北部的蝦夷島,交給遼東管轄。

遼東鯨海府的朝鮮人,大量移民到蝦夷島。」

新領土疆域劃分清楚之後,相應的制度也類似南洋總督府,作出細微的調整。

蘇河立刻就任命五位總督,東倭總督李知恆,交趾總督陳貞慧、暹羅總督楊寶森、緬甸總督劉志勇、東印總督馬蘅。

這五位人選,只有李知恆沒當過地方官,但他是最熟悉東倭情況的人選。

他又死守大使館,堅持了一天時間,成為全國知名的英雄人物。

文武百官,都找不到反對的理由。

至于其他幾位,那都是在官場沉浮數年的官員,又前往各地冒險。

官場上有人哪怕是嫉妒,那也只能嘲笑自己,沒有拼搏的膽量。

首相王仲策站起身說道:「陛下,內閣會協調吏部,盡快把各大總督府需要的官員安排到位。

吏部同時會派遣官員,考察投降的當地官員,對他們擇優錄用。

這五個總督府,除了派遣總督之外,是否像國內一樣,增設布政使和參政,協助總督處理政務。」

皇帝蘇河吩咐道:「增設布政使,總督府在相關制度,與中原地區有些差別,但也不能差別太大。

南洋總督府和呂宋總督府再換總督時,一同安排布政使等職務。」

大方向確定,文武百官們根據南洋總督府的經驗,一條條補充治理這些地方的相關細節。

蘇河看著地圖,補充道:「朕翻看軍報和陳貞慧總督匯報的情況。

朕很贊賞陳貞慧總督的做法。

他利用北越與南越的分歧,用南越人治理北越,北越人治理南越。

這種方法,能極大減輕我們治理這些地方的難度。

我們的官員不用直面百姓,把當地百姓的恨意,全部轉移到這些官員身上。

各大總督府,應該學習這個方法。

例如用暹羅人官員治理緬甸,朝鮮人官員治理東倭。」

文武百官一副受教育的表情,他們連忙記下皇帝蘇河的吩咐。

皇帝蘇河繼續說道:「各地的族群矛盾,也值得我們利用。

比較突出的族群問題,緬甸總督府有緬族和孟族,這兩族之間的矛盾,很難調和。

我們的官員,也不用調和這些矛盾,還要強化這些矛盾。

還有我剛才說的北越人和南越人,他們的習俗都不同。

當地官員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出他們不一樣的地方。

這有利于我們的統治。

族群矛盾不大的地方,要人為制造矛盾。

例如東倭總督府,他們的文化習俗都差不多。

王公貴族和武士,他們有著自己的姓名和傳承,可以人為把他們分成倭族。

東倭的百姓,連屬于自己的姓都沒有,可以人為把他們分成和族。

這樣分化後,經過幾代人,矛盾就不可調和。

這些地方就無法形成合力,反抗我們的統治。

東印總督府,要尊重他們的習俗,尊重種姓制度。

我們漢人成為地位最高的婆羅門,與高種姓一同治理這個地方。

朕要特別強調,我們的最終目的,是用漢文化同化這些人,千萬不要忘了這個最終的目標。」

皇帝蘇河講述自己的想法之後。

他又向內閣提出,五大總督區設省的要求,漢人要佔到總人口的一半。

無論是漢人移民,還是歸化的漢人,都可以算是漢人。

當地漢人的佔比和總數量,將是朝廷考核總督功績,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御前會議結束,首相王仲策變得非常忙碌。

他要根據御前會議通過的方案,還有皇帝蘇河提出的要求,細化出官員可執行的政策。

內閣和六部就像上了發條一般,雪片一樣的文件發向各地。

全國很多人,都為吞並新領土,做出他們的貢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