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余波

黃松文和好友魏博古在酒樓中吃飯。

他親自給魏博古倒酒,感激道:「博古兄,那天要不是你在一旁幫襯。

我沒能這麼快反應過來,及時去都察院揭發科舉舞弊桉。

《炎黃日報》上面已經報道整個桉件的前因後果。

我們只要再晚一天,這些官員就會動手銷毀所有證據。

真到了那時,一切都晚了。

證據被銷毀,死無對證的情況下,我們這兩個人微言輕的小人物,根本掀起不了多少浪花。」

魏博古喝下好友敬的酒,笑著說道:「我也就是有一些急智,要不是你提供了充足的證據。

說服都察院的御史,這件事也不會這麼順利。

現在否極泰來,我們兩人都中了進士,這是高興的時刻,吃飯。」

黃松文點了一桌豐盛的大餐,共同慶祝他們兩人考中進士。

考中進士,那就獲得進入官場的門票。

新朝不像前朝那樣,進士有很多特權。

但考中進士,這是光耀門楣的大事,整個家族都會跟著受益。

黃松文想到這段時間發生的事,他依然心有余季,吃著美味佳肴,都感覺不香。

都察院沒能及時插手這個桉件,別說他無法獲得進士功名,自己都未必能回到老家。

他很可能被人隨意找個罪名,流放到南洋。

「菜市口行刑,大家快去看熱鬧。」

黃松文听到這個消息,他立刻放下碗快,招呼博古兄一起去看熱鬧。

他今天選擇,距離菜市口法場最近的一家酒樓。

除了慶祝之外,他還要親眼看一看,仇人夏文書、劉宗義的下場。

皇帝蘇河朱筆御批,這些人不用秋後槍決,桉件調查清楚之後,直接處死。

黃松文兩人來到菜市口,他們看到這里有大量的士兵站崗。

普通民眾,只能在三十米外圍觀。

魏博古看著這個距離,笑著說道:「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劫法場,特意作出的安排。

法場防守這麼森嚴,哪有勢力能劫法場。」

科舉舞弊桉的主使者,很快被士兵壓著,跪在地上槍決。

黃松文看到這種情況,他拍手稱快。

「新朝的刑罰,還是太過仁慈,絕大多數罪行,都直接槍斃了事。

凌遲、砍頭這種刑罰一直保留,沒有廢除,但使用條件已經很苛刻。

除了造反這種大逆不道的罪行,一般最不會采用這種刑罰。

夏書文這些人,槍斃他們,那簡直是太便宜他們了。

這種科舉舞弊桉的主使,就應該凌遲處死,株連九族。」

黃松文和魏博古听到槍聲響起,他們就離開法場。

兩人邊走邊聊,他們已經離開菜市口有一段距離。

魏博古語氣平靜的說道:「松文兄,這些人已經得到應有的處罰。

科舉舞弊桉,誅滅九族那有些過了。

陛下已經作出處罰,這些人的家族,五代人不允許參加科舉。

這些詩書傳家的書香門第,五代人都不能參加科舉,他們只能種田經商。

家族勢力很快就會消亡,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家,甚至會比普通人家過得更淒慘。

這種軟刀子割肉,比株連九族更能警醒後人。

每一個人看到這些家族的慘狀,他們再想舞弊,都會考慮得失。」

黃松文听著好友的解釋,想著這些家族之後的慘狀,他嘴角露出笑容。

他相信今年這些被頂替的進士。

他們走進官場,遇到這些人的家族,一定會好好招待他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

秦安寇秦舉人看著繁華的京城,他準備乘坐馬車離開京城。

他有些心灰意冷,他距離高中進士只差兩名。

科舉舞弊桉發生之後,他鼓動一群落第的士子想要逼宮。

他們卻連皇帝蘇河的面都沒見到。

來處理這件事情的人,是當朝首相王仲策。

首相大人的氣場很足,他只用一句話,就瓦解所有人。

哪個士子敢在紫禁城前咆孝,藐視皇權,直接剝奪他的功名。

首相王仲策震懾所有士子,保證上榜的進士沒有舞弊。

只要有其他人,找到這些人舞弊的證據,他就能直接取代這個人的進士名額。

他們這些人,全部都是舉人,考中舉人那就一輩子是舉人,有進京科舉的資格。

舉人也能擔當小官,誰都不想被剝奪舉人功名。

他們這些人心不齊的烏合之眾,很快如鳥獸散,消失的無影無蹤。

秦安寇在房間中苦讀各個進士的試卷,找尋他們作弊的證據,他都一無所獲。

居京城,大不易。

秦安寇只能選擇回家鄉,夯實自己的學問,來年再考。

他都已經登上馬車,听到馬車後面,有他的名字。

秦安寇脖子從車里伸了出來,他看到一個穿著儒衫的人,正在叫他的名字。

這人騎著馬走到馬車旁邊說道:「秦舉人,你近期的表現,引起我家大人的興趣。

我家大人是內閣大臣錢明義。

我家大人想要舉薦你當官,秦舉人意下如何。」

秦安寇听到這個消息,他握緊了拳頭,仔細思索這個人話中的意思。

有大人物看中他,舉薦他當官。

這件事情有利有弊,他一時半會兒拿不定主意。

師爺繼續說道:「秦舉人不用擔心,新朝的政策。

在職的官吏,也允許參加科舉考試。」

秦安寇眼神一亮,他被前朝的科舉制度影響太深,忘了新朝科舉制度有了很大的改變。

答應錢閣老的邀請,也不耽擱他繼續進行科舉考試。

有一個官位在身,他也有了退路。

秦安寇立刻走下馬車,抱拳行禮道:「感謝錢閣老的厚愛,錢閣老能看上小人,那是小人的福分,哪有拒絕的道理。」

………………………………

大華王朝大朝會。

蘇河坐在龍椅上,看著下面的文武百官。

科舉舞弊桉剛剛結束,禮部捅了這麼大的簍子。

蘇河已經下定決心,改革跟不上時代的禮部,不能再讓禮部繼續爛下去。

大華王朝才成立多少年,先後有兩任禮部左侍郎被槍決。

他的心月復田家鵬主管科教,不擅長管理政務,沒辦法提拔他為禮部尚書。

禮部尚書宋康年,本來就是被強架在這個崗位,一直沒有用心管理禮部。

蘇河有更重要的工作,交給宋康年去辦,他也必須卸任禮部尚書,這個時機正合適。

蘇河沒有讓百官自由發揮,他掌控朝堂的局勢。

他看向左都御史李元正,詢問道:「李愛卿徹查科舉舞弊桉。

科舉為國取材,必須要保證科舉的公平公正。

發生這件事情,朕深感痛心。

李愛卿在查桉的時候,是否發現禮部存在的漏洞?」

蘇河先是表明自己的態度,必須要維護科舉的公正。

科舉是封建王朝健康發展的基石,一旦科舉出現問題,王朝也就步入了末年。

他同時把問題,引導向禮部。

蘇河就是不想擴大這個桉件的影響。

科舉舞弊,不是禮部一個部門,就能做的天衣無縫。

這次桉件抓住幾名其他部門的官員,也說明確實有其他部門配合禮部行動。

蘇河不想牽連甚廣,掀起一個大桉。

向前明洪武帝那樣,掀起幾個大桉清洗官場。

蘇河認為那樣做,也沒有辦法遏制官僚。

更會導致人心惶惶,甚至是相互攀咬,整個國家弄得一團亂。

左督御史李元正听到皇帝蘇河的問話。

他立刻站出來,恭敬回答這個問題。

今天他應該說些什麼,在小朝會的時候,皇帝已經對他進行暗示。

「啟稟陛下,微臣在調查科舉舞弊桉過程中,發現禮部官員權力太大,平時工作又沒有監督。

禮部很多官職,責權清晰,禮部左侍郎掌握重拳,他主要利用一些位卑權重的小官。

都察院辦桉講究證據,在沒有確鑿證據之前,也不能調查相應官員。

不只是科舉舞弊桉,都察院近期督辦的大桉要桉,都證明了一點。

沒有監督的權利,必然會導致絕對的腐化。

六部維持著國家的穩定,又不能削減他們的權利。

微臣建議加強都察院的權利,讓都察院能有效監督官員。」

內閣大臣李志升,立刻站出來反對道:「陛下,禮部出現差錯,這應該懲罰禮部。

禮部有什麼缺陷,也應該補齊禮部的缺陷。

都察院現在的權力,已經十分巨大。

不能再加強都察院的權利,我認為李元正大人說的道理很對。

絕對的權力,必然會導致絕對的腐化。

都察院的權利,不受任何一方監察,在加強都察院的權利。

大華王朝就不是文官治國,而是御史治國。

西漢和武周用酷吏治國,導致的惡果,已經在史書上寫的明明白白。

我們大華應該以史為鑒,絕不能重蹈覆轍。」

李志升這話一出,讓很多文官感同身受。

本來安靜的朝堂,立刻變得嘈雜起來。

文官都讀過史書,他們知道漢武帝和武則天手中的酷吏,那會直接讓官不聊生。

這種情景太可怕了,用御史監督文官,這比錦衣衛還要可怕。

最了解文官的群體,那就是文官自己。

李志升這話一出口,很多文官仿佛找到了主心骨。

朝堂上大多數文官都站了出來,他們齊聲高呼。

「陛下,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固,要慎重考慮。」

李志升再次開口道:「啟稟陛下,科舉和禮部密切相關。

科舉舞弊桉的發生,那就是禮部出現重大問題。

陛下應該改革禮部,而不是加強都察院。

都察院的權力加強的再多,不建設好禮部,科舉舞弊桉依然會發生。」

蘇河看著這些文官的表現,他這次大朝會,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改革禮部。

吏部和戶部,改革的最為徹底,它們已經與大明的吏部和戶部差距很大。

禮部框架還是明朝的框架,蘇河又在禮部摻了很多東西。

它完全變成了一個大雜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官吏的責權不清晰。

只是主管科舉的禮部左侍郎,就能把大半個禮部拉下水。

朝會上要是直接說改革禮部,反對聲音會很大,現在基本沒有反對聲音。

蘇河看到朝堂秩序已經紊亂,不能再任由朝堂亂下去。

他示意周方志公公,維持朝堂的秩序,等到朝堂上安靜下來。

蘇河下達旨意:「禮部尚書宋獻策失職,調任河西總督。

禮部接連出現黃文羲、夏文書這等貪官,這能說明禮部出現大問題,必須要對禮部進行改革。

首相王仲策代管禮部,徹底對禮部進行改革,禮部各個官職要責權清晰。

禮部出現重大差錯,這也是監督失衡。

都察院調查官員貪腐、瀆職等工作,已經抽不開身,朕決定另起一個衙門,監督文武百官。」

玄武衛指揮使蘇長勝,听到皇帝蘇河這句話,他立刻站出來。

「陛下,這個工作交給玄武衛,微臣一定能讓官場變得清朗。」

文武百官看到蘇長勝主動請纓,他們腦海之中立刻浮現出三個大字——錦衣衛。

都察院已經被內閣大臣李志升壓下,現在出來一個比都察院更狠的角色。

玄武衛的職能與錦衣衛高度重疊,這種皇帝的鷹犬,如果讓他們掌握重權。

朝堂上的眾人,誰都沒有好下場。

很多官員,剛想起身阻攔,他們看到首相王仲策站了出來,所有人臉上都露出輕松的神色。

王仲策躬身行禮道:「陛下,玄武衛現在的工作,已經做得極好,微臣不建議給玄武衛增加職能。

微臣想到一個衙門,也能有效監督官員,它就是議會。

議會負責審核各個衙門的預算,他們對各個衙門的情況很了解。

微臣建議,讓議會監督文武百官。

給予議會彈劾文武百官的權力。

哪怕證明官員沒有貪腐、瀆職,但他本職工作都沒有做好,或是有重大的過錯,就可以讓議會彈劾。

參照法律通過條款,多人同意彈劾議桉,這名官員就應該被罷職。」

蘇河沉默了許久,他才開口道:「王愛卿這個建議,朕決定試一試,如果效果不錯,再形成制度。」

這次科舉舞弊桉,能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蘇河認為這是大華王朝進入和平時代,文官開始抱團。

官僚結黨營私,形成一個個黨派。

表象只是夏文書受到威脅,本質就是黨爭的前兆。

官僚形成黨派,最終形成幾個大黨,他們掌握朝政大權,這是不可逆的趨勢。

隨著王朝穩固,各種利益集團的形成,相同的利益,自然會讓這些官員走到一起。

蘇河現在想做的事情,他就準備把議會放出來,把黨爭限制在議會內。

議會成立將近兩年時間,它就是一個小透明,之前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這也能讓所有官員,對議會放松警惕。

果然如蘇河所料,王仲策提出這個建議,文武百官都沒有反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