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覺醒】與【傳承】!(求訂閱~月票!)

第三篇章,可以說是思想核心與轉折。

更可以說是整個作品對敦煌文化最為大眾且獨特的表達。

描述的故事主角,便是妙善。

《千手千眼!!

觀世音。

隨著李少杰指揮棒的再一次舉起。

空曠的舞台背景,浮現出了壁畫。

饒是從未了解過敦煌文化,從未看過這幅畫的人,也完全可以說的出來壁畫的名稱。

實在是太獨特,太具有標志性了!!

敦煌飛天‧反彈琵琶!!

這種怪異的姿勢,反而充斥著一種神秘與另類的美感。

這便是反彈琵琶的主旨!

突破常規,突破局限的思維,從反面看待事物。

反彈琵琶原為舞。

突然!

李少杰揮舞起指揮棒,輕輕的,在琵琶聲與豎琴的彈奏下,整個樂團的弦樂,驀然在一聲強拍下,演奏起了一種極為怪異,甚至有些刺耳的滑音!!

這一下,不由得嚇觀眾們一跳!

但隨著這滑音的出現!

灑滿金黃色燈光的舞台上,出現了一個美麗的舞女。

國家隊的舞蹈家田韻身披瓔珞,頸掛配飾,舞帶展卷!

手中抱著一個琵琶,輕跑幾步,居然輕輕的飛了起來!

看不見的威壓線運動著。

而田韻優雅的在半空中低眉垂目,手持琵琶,舒緩的作著舞蹈動作。

很快!!

在李少杰的指揮下,豎琴的音階,弦樂更加刺耳的滑音響起!!

音樂彷佛是在說話。

在描述這飛天的動作。

唰!唰!!

又是兩個舞蹈演員輕踏赤足,圍繞著已然升高的田韻,輕輕飛起,環繞著最中間的田韻,慢慢的升空。

然後左右交叉的飛掠而過。

帶有西域少數民族舞蹈特點的動作,身披著極度還原的敦煌壁畫服飾。

配合李少杰這種帶一點驚悚,有些奇怪的刺耳音色,讓觀眾們的感覺異常玄妙。

這種音節,听起來,多少有點驚嚇,令人潛意識便忍不住微微害怕。

呂老倒是眼前一亮。

實在是沒想到,李少杰居然玩這一出!!

是的,這種奇怪的摩擦音效演繹的滑音,其實運用面不算窄。

多用于一些配樂中,描繪緊張突發變化的場景,多于用驚悚片中制造效果。

但那是配合驚悚片或者一些比較令人緊張的情節一起出現的。

李少杰則不然。

在演繹敦煌仙女飛天的過程中,運用這麼一出,營造出的效果,就令人回味起來耳目一新!

這種略微有些「害怕」的感覺,卻配上這種仙女飛天,充滿獨特韻味的美好畫面。

這時候,這種「驚」與緊張,就于潛意識之中,變成了「敬畏」!!

呂老不知道李少杰具體到底是怎麼想的,會用這種古怪的搭配。

但不得不說,這突如其來的質感,卻實實在在的令人從「驚」的感覺中,感受到了一種古人看到神女飛天時,內心的那種略帶驚懼的敬畏!!

以往,人們看歌劇,雖然也講「代入感」,但實際上的代入感只有一小半。

畢竟,從音樂上的處理,更會偏向于「講述故事」。

而李少杰這種雖然外表看覺得似乎沒什麼不同的處理方式實則內里別出心裁。

與其說是音樂演出,更像是一種第一人稱視角的「配樂」。

充滿了各種第一視角體驗的音樂心理暗示。

更加增加代入感,以每一位觀眾為故事主體,並且以音樂直接影響觀看者的代入情緒與代入的程度!

彷佛是將一個藝術演出,變成了vr故事一般!

奇思妙想一閃而過。

實則,這種感覺,並沒有持續過長時間。

三位舞法天

三位舞者已悄然落地,吸引著觀眾們的視線。

隨著音樂的漸緩,輕輕落地。

燈光開始轉場。

一暗,一亮間。

道具非常非常迅速的便到位了。

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的舞台,彷佛變成了華麗的古代皇宮。

一名衣著華麗的國王,正端坐在王座上。

豎琴撥響。

面前,是剛剛飛天的三位神女。

相比剛剛更為莊重的體態與稍顯澹然的神性,現在,三位舞蹈演員的表情更為像是一名靈動的少女。

國王正在欣賞三個女兒的表演。

妙音,妙善,妙清。

音樂輕柔優美了起來。

在西洋管弦樂的圍繞中,琵琶聲輕巧的彈奏而起。

田韻手持琵琶,輕柔中卻不乏力道的起舞。

懷抱豎彈,揮臂橫彈。

又隨著音樂,忽地昂首斜彈,傾身倒彈。

直至最後的背後反彈。

縴細修長的柔荑劃過琴弦。

隨著音符的涌動,做出彈撥琵琶的動作。

微笑中,彷佛敦煌的壁畫在起舞,飛天的神女活在了現實的空間中。

精妙絕倫!

映襯著背後背景不斷浮動變化的各色反彈琵琶的壁畫。

一幕一幕,彷佛活了過來。

台下的外賓音樂家睜大眼楮。

努力的看著。

這自己熟悉的西洋管弦樂,到了現在,卻多出了一抹陌生的感覺。

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質感,帶有了很濃厚的東方氣息。

而國內的音樂家與媒體代表們,卻從中感受到了一種很強烈的西域氣質。

不同于西洋西方。

而是獨屬于華夏的西域風情。

豎琴與琵琶結合的居然可以如此默契。

這便是《千手千眼︰飛天!!

而這段樂章的英語翻譯,則是apsaras!!

中西結合,但卻將東方的聲音,用西方的表達。

響徹世界。

apsaras,即為阿普薩拉斯。

是印度神話中水的精靈,樂神乾達婆的妻子,擅長舞蹈。

在佛教壁畫中,尤其是在敦煌壁畫中,極為常見且經典的《飛天,便是以此為原型而創作的。

相傳,阿普薩拉斯經常會出現在苦行者面前,以妖嬈的姿態考研干部。

這部作品,起碼在這些細節上,設計的非常有心,巧妙。

經得起反復的推敲!

一舞完畢。

音樂落下。

故事也繼續的訴說。

這是國王的女兒妙善的故事,是觀世音菩薩在證道前的故事。

當看到需要救助的人,妙善堅定的貢獻出自己的雙手與雙眼。

即使國王老父親如此不舍,妙善也依然說道。

「即使失去手與眼,我還有一顆菩薩心。」

「我想要把我心里和命里的,都奉獻給那些需要的人。」

于是,失去了雙手雙眼,卻感動了天地的妙善。

長出了千手千眼,證得菩薩果位。

主題也呼之欲出。

那是基于對世界慈悲之心下的

奉獻!!

與平日中,大家所言的「聖母」「女菩薩」不同。

憐憫之心該有,慈悲之心該有。

無論世界如何的現實,這些人性的光芒也該有。

但首先,真正的菩薩,不會強求他人,指責他人。

這些先行的導師,覺悟者們。

是從自身做起,從自身奉獻。

什麼都不求,但求實踐自身的慈悲之心。

是的。

李少杰所講的奉獻,不是道德綁架。

而是遵從于內心的善,然後付諸于自身赤誠的實踐。

去做,而不是說,更不是去指責他人。

妙善的偉大,不在于她的偉大。

而是在于她一開始基于自我善心的奉獻。

失去了雙手雙眼,才獲得了千手千眼。

正如故事結尾,扮成了百姓們的合唱團所唱。

「您的千手撫模著眾生的創傷。」

「您的千眼觀望著眾生的痛亡。」

在李少杰的表達中,佛教彷佛開始回歸了它本來的目的與樣子。

勸人向善。

勸人主動行善,幫助他人。

接受幫助的人,拿起接力棒,將行善傳播開來。

是很烏托邦,是很理想主義。

但若是連向善的理想都沒有,人性的光芒中只會布滿灰塵。

當故事講完後,每一個人的心中,那「觀世音菩薩」的形象都完全不同。

李少杰是在借助宗教故事,去歌頌每一位付出者,每一位先導者。

在中場短暫的間隔中,不少人微微的失神了一下。

此時,很多音樂家的內心,已然對李少杰的作品,下了一個同樣的評價。

這是在用音樂來表達思想,這是在用思想,歌頌現實中那些舍己為人的人!!

回望現實中,似乎也總能見識到,將自己「雙手雙眼」奉獻給眾生的人。

央視記者有些發呆。

總感覺,自己對這一個篇章,充滿了無數復雜的情感。

平日里,這位記者也沒少報道這類的事跡。

他們或許只是一個個普通人。

可一旦到了關鍵的時刻,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綻放出的那種人性美妙的光輝,總是能感染無數的人。

或許是重大疾病面前的醫生,或許是罪犯面前的警,察。

又或者是危機面前的軍人,甚至縱觀歷史,民族危難之際,站起身普渡眾生的,可不僅僅只是一個兩個。

而是一群菩薩。

記者感慨。

表演之前的采訪,記者尚未明白李少杰那句話的意思。

但現在已然明白了。

其實,你看到的,是我在歌頌佛,歌頌菩薩。

但實際上,眾生便是尚未覺悟的佛,佛即是覺悟的眾生。

感慨中,音樂繼續的進行著。

一幕幕壁畫中的故事也展開。

有那菩提樹與明鏡台的經典論道。

《禪園。

有寒冷絲路之上,與絲女篥娜相互依偎取暖,互生情愫,最終看著愛人凍死在懷中的空弦和尚。

《心經!

即使是只看曲名,也能感受到那種蒼涼風沙吹過千年,縱使現今依然存在的絲路景象。

千年間,絲路誕生了多少偉大的交流,埋藏了多少無名的枯骨。

《日蝕中,絲路,是《一條看不見的路。

而那游歷西域數十年,只為了家鄉敦煌人可以听到心經梵樂的月僧空弦,與篥娜初識,聊起敦煌美麗的石窟與壁畫。

感慨著《故鄉遠。

黑夜寒冷,苦中作樂,相互依偎。

但篥娜終究凍死在空弦懷中。

上回遇,今生別。

來世更難重疊。

空弦斷,篥影絕

《相愛只為離別!

故事結尾,在輕吟的歌聲中,唱響了《心經。

那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在公元649年傳譯的版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觀眾們的內心感覺很微妙。

明明是個悲劇。

但彷佛在為之感動之余,並無太多的悲痛。

彷佛是看穿了紅塵空色一般。

就如古代哲學家所言,人一出生就在走向死亡,問題是如何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盡可能的讓渺小的人生輝煌。

人與人相愛之際,便在走向離別,無論是情感所困,或是有限的生命所困。

但表達出的意思,也更是明顯。

如何讓相愛,變得精彩,變得有意義!!

李少杰並沒有給出任何答桉,只是通過吟唱《心經,讓觀眾們自己去感受。

每一個人,或許感受都不一樣。

自此,李少杰這部作品的深度,已然折服了在場的所有人。

相當多的音樂家,都改變了一開始自己的看法。

是的。

李少杰這麼年輕,太年輕了,年輕的過分了!

承認,他音樂上很強,非常強。

但在哲學思想的層面上,未必會有經歷過更多的長輩們有深度。

可現在,這種顧慮與狐疑已然完全消失不見。

偉大的藝術家,也一定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偉大的哲學家,縱使不會藝術,也一定是一個藝術最好的欣賞者

音樂繼續。

故事逐漸來到了尾聲。

這是《敦煌‧慈悲頌最後收尾的樂章。

《涅槃

佛,也終于出現。

在即將涅槃,給弟子們上最後一課的時候,佛與弟子們暢聊起了《萬物大千。

以及《彼岸。

當弟子們問出《最後一個問題的時候。

佛的回答,也呼應了之前所言的一句佛偈。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此時,不少采訪過李少杰,或者看過李少杰采訪的人,在內心驚呼了一聲。

圓了!

押上了!!

整個邏輯閉環了!!

最後的結尾,在思想的層面上,剛好就回歸了李少杰最主旨的思想!!

佛不是神,而是覺悟的人。

最後一個問題得到了解答,弟子們大徹大悟。

佛,也微笑的閉上眼,進入了彼岸。

彷佛先導者們,探索出路,教會後人後,欣然進入空靈一般!!

在表達主旨中,不少人的心中浮現出了兩個詞。

覺醒與傳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