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土木堡兵棋推演一

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楊凡的地圖,瑤光處理過,把後世現代的部分都去掉了,然後打印出來的。

「我就喜歡你的地圖,看著和真的地形一樣。」張世澤贊嘆道。

楊凡拿出紅藍鉛筆,準備再地圖上畫敵我行軍路線和戰斗位置,扎營位置等。

「因為之前三次北伐都獲得勝利,年輕的英宗認為,蒙古人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另外,也先的不停襲擾,也耗光了朝廷的耐心。朝廷上下,漸漸有了重新和瓦剌人開戰的意思。」

「當時,瓦剌人兵分四路,一路數千人入侵甘肅,此將領不知是誰。一路由大汗月兌月兌不花帶領三萬人,入侵遼東。剩下兩路,一路三萬精騎由也先親領進攻大同。一路由阿喇知院帶領攻打宣府。這一路人數不詳,估計兩三萬人。」

楊凡用藍色鉛筆,在地圖上畫出蒙古人進軍路線。蒙古人用藍色箭頭標識。明軍用紅色標識。

這種地圖上作業的方式,讓張世澤看的眼前一亮。原來還可以這樣來復盤土木堡之戰。

這種方式真是又直觀,又清晰,楊凡還在箭頭上寫下將領名字和人數、時間。看著戰場態勢一目了然。

「七月十一日,也先攻大同,明朝大同右參將吳浩于貓兒莊(今山西陽高縣北一帶)迎戰瓦剌,迅即兵敗戰死。」張世澤在地圖上指示。

楊凡隨即畫出兩軍行軍路線,用叉代表戰場。隨即寫道明軍全軍覆滅。

「七月十五日,大同總督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官朱冕、左參將都督石亨四員將領各率兵一萬赴陽和(今山西陽高西北)防御。緊接著,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左參將石亨等率明軍與瓦剌戰于陽和。由于太監郭敬從中作梗,致使明軍大敗,全軍覆滅。宋瑛、朱冕戰死,石亨單騎奔還逃回大同城內,郭敬躲藏在草叢中才躲過一劫。」

楊凡接著在地圖上標識出,雙方態勢。

「然後消息傳到朝廷,皇帝和大臣都急了。于是,正統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不顧吏部尚書王直等群臣反對,偕同王振率大軍御駕親征。走之前,英宗先立太子,然後命皇弟郕王朱祁玉留守京師監國。此次出征,詔下兩日大軍即匆忙集結啟程,各項準備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亂。」

楊凡不解的問道︰「二十萬人啊,兩天連糧草都準備不齊全吧。就這麼出發了。」

張世澤聳聳肩,表示就是這樣出發的。

楊凡也是日了狗了。這他媽的還能比這更不靠譜嗎。

張世澤苦笑道︰「這你就受不了了,還有更不靠譜的呢。正統時,侯伯勛貴26人,其中從未上過戰場的為15人,已超過了一半。18人乃從英宗親征之人。死于此役的共14人,其中未上過戰場的為8人,可見這一支親征的隊伍,軍事素質有多麼差勁。」

「我仔細研究過這兩類人員的組成,上過戰場、威名赫赫的,如英國公張輔,已是多年未踫弓馬的老人。」

「而在外帶兵多年的,如陳懷、王貴、顧興祖之流,卻又是兼並土地、私役軍士、貪婪無行的兵油子,一打起仗來便庸庸碌碌,一竅不通。」

「而未上過戰場的,多半是「勛二代」、「勛三代」,比如襲爵不過幾年的襄城伯李珍、修武伯沉榮、遂安伯陳塤等人。他們年輕氣盛,仗著祖蔭掌管五府事務,頂著侯、伯、都督的光環,其實全部不懂戰爭,毫無軍事能力。」

「張輔應該懂軍事吧,他一生南征北戰,雖然此時年紀大了,但是總算是老將吧。」楊凡不解的問道。

張世澤有些尷尬,但是還是說道︰「他雖然是我的祖先,但就事論事,張輔從來沒有和蒙古騎兵作戰過。他缺乏和騎兵作戰的經驗。他在這方面和你比也差得很遠呢。」

「其實,如果皇帝帶上另外兩個人,土木堡就算敗了,至少也能全軍退回來。不至于造成災難性後果。」

楊凡問道︰「這兩人是誰。」

「明軍少有的兩員大將陳懋和王驥。成祖即位為後,陳懋鎮守西北,參與了明軍的北伐作戰,是朱棣北征軍的先鋒,對抗蒙古騎兵經驗豐富。」

「王驥是我朝最著名的領軍文臣之一。他歷年一共斬首敵人53790級。他的斬首數字是王陽明的三倍以上,質量上也超出後輩王陽明。王驥指揮了正統三年的亦集乃之戰,也就是英宗朝第一次北伐。斬首數字雖然不多,卻俘獲了韃靼貴族150多人,將韃靼的領導層幾乎一鍋端。可見他的厲害程度。」

楊凡問道︰「這麼倉促的出兵,後來情況如何。」

「出兵路線就是我們現在的行軍路線。只不過我們是從宣府的張家口出塞,走草原去歸化城。他們當初是經宣府去大同。」

楊凡把英宗的行軍路線標識好。然後問道︰「我听說,他們到了大同附近找不到蒙古人,後來御馬監太監寧喜說得到情報,說是瓦剌人在大同城下做了埋伏,準備伏擊大軍。鼓動英宗撤退。」

張世澤說道︰「是的,當時天氣突變,大風暴雨,道路泥濘,車馬陷入泥坑。行路異常艱難。官兵都被淋濕,苦不堪言。紛紛叫嚷著要求撤退。于是大軍撤退。」

楊凡道︰「我听說當時王振的家鄉蔚縣在大同去紫荊關的路上,他想帶著皇帝去家鄉炫耀,所以要求走紫荊關這條路。半路上,他又想到,大軍可能會踩壞他們家的禾苗,又要求返回大同,走來時的那條路,從居庸關回京。結果半路被也先追上了。」

張世澤笑著說︰「告訴你一個只有我家人才知道的秘密。這是我家的家丁逃回來說的。」

「什麼秘密。」

「這些都是埋汰王振,用你的話說,王振是英宗的背鍋俠。所有英宗做的錯事,後來都栽到他的頭上了。這叫為尊者諱。」

「其實出兵就是英宗的主意,和王振無關。這麼著急的出兵也是英宗少年人心性造成的。他那時年輕,是個急性子。至于撤退的路線,從大同走蔚縣,到紫荊關入內地是正確的。這條路寬闊好走,而且距離還近。」

「不像咱們走的這條路都是山路。曲折狹窄,通過困難。要是真的這樣一路走回來,什麼事情也不會發生的。就沒有土木堡之敗了。」

楊凡問道︰「那改道是誰的主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