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衛對崔氏嚴密的監控下,崔氏的那一點自以為是的自保措施,根本就沒有逃過龍衛的法眼。
龍衛們雖然不知道李睿和女帝對崔氏最後的處理想法,但是不管最後如何處理,他們能知道的一點,那就是李睿是絕對不會允許崔氏有人出逃的。
所以,負責這次滲透的錢二十一很自然的就安排了龍衛,對意圖逃離的崔氏人員進行了截殺。
龍衛都是什麼武學境界?最差的都是高級大宗師。
對那些最多只是初級大宗師境界的,用來保護精英子弟的護道者來說,龍衛就是他們無法逾越的高山和圍牆。
所以,毫無意外的,在女帝儀仗離開以後,崔氏宗祠門口,就出現了這座由崔氏精英子弟及其家屬和護道者人頭壘起來的京觀。
遠處,李睿一邊在軟榻上,勤懇的做著拓荒的老黃牛,一邊嘴角一挑,內心呵呵冷笑,這就算是對你們崔氏不尊自己媳婦的一點點教訓吧。
更大更多的教訓後面他自然會慢慢的安排。
隨著經歷事情的增加,李睿現在也不會想著對所有的反對勢力都武斷的一刀切了。
比如夜梟隊,要是當年李睿只是簡單的一刀下去,麻煩是少了,也省心了,可是這偌大的江湖,難道還要黑山衛再安排人去統一?
那樣,自己給其他人的感官一定就是吃相太難看。
現在,自己也就只安排了一個王三過去,這整個夜梟隊還不是成為了自己管理江湖的一大利器?
所以,在國內矛盾上,李睿的策略是︰堵不如疏。並不需要像對外戰爭中的那麼斬盡殺絕。
也正是有這種覺悟,七大門閥世家也才沒有被徹底消亡,而是在對李氏和崔氏做出了足夠的警醒之後,進行適當的管理就好。
當然,這崔家還是要再收拾一下的。
在李睿想七想八的時候,一只柔軟的小手攀上了他的肩頭,已經化作一灘水的楊嬋兒的妮儂聲傳入耳中。
瞬間,李睿就把這些如何對付門閥世家的雜念拋出了腦海,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如何取悅自己媳婦的偉大事業中去了。
隋大業十八年九月三十日,李睿、楊嬋兒夫婦到達泰山腳下。
這一個多月,李睿是帶著自己的媳婦在趕路和清理門閥,而泰山腳下的所有大隋官員,卻也是沒有一刻安寧的。
早在七月間,女帝就安排人到了這泰山所在的奉高縣,開始做封嬋的準備了。
兩個月以來,女帝所派之人,已經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
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
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隋大業十八年十月初一。
隋女帝楊澤天,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于"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
為體現李睿的價值和與以前封嬋帝王皇後的不同,女帝行初獻禮畢,李
(本章未完,請翻頁)
睿升壇亞獻。
具體祭天詔書,均作為大隋機密文獻,外人不可查。
封禪結束後,女帝楊澤天攜帝夫李睿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坤封,改奉高縣為坤封縣。
並把此次封禪事宜在泰山刻石以做紀念。
只是這次的在石頭上刻字的活,沒有勞民傷財的動用民夫,更沒有搭巨大的腳手架。
而是由李睿龍衛中的七個衛星境高手,用了一晝夜功夫在泰山峭壁上鐫刻成功。
此等神跡,在被老百姓傳開以後,也成為女帝正統統治的一個代表。
要不是上天眷顧,哪能在一夜之間在懸崖峭壁之上出現大約五百字的對女帝歌功頌德的長文?
對有理智的人來說,這摩崖石刻,就算不是神仙留書,那至少也說明了女帝掌握了這種制造出神跡的方法。
不管是哪一種傳說,都是對加強女帝統治有利,對李睿繼續享受現在的生活有利,他們兩口子當然也就樂見其成,並適當引導了。
經過李睿控制下的輿論集團的宣傳,以及那《大隋日報》不遺余力的天天宣傳。大隋的老百姓和官員在李睿各種疲勞宣傳攻勢下,已經喪失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了。
所以,女帝在朝野的地位,在如此密集的造勢下,已經幾乎達到了前人聖皇的口碑了。
相應的,作為女帝的夫君,李睿的日子也好過許多,至少在大隋國內,他那軟飯王的名頭是越發的響亮。
隋大業十八年就這麼無驚無險的過去了。
整個大隋帝國,就這麼欣欣向榮的穩定向前發展著。
要是在原來,很多的老百姓並不知道自己朝廷部隊的對外戰斗的具體情況。
但是,有了《大隋日報》就不一樣,現在所有的大隋人都知道自己穩定的生活背後,有黑山衛在前線艱苦奮戰,為大隋的百姓保駕護航。大隋百姓逐漸也意識到,只要有黑山衛的存在,他們的生活也就能踏實。
不說大隋國內的那些諸侯,就說大隋邊境的那些老百姓,看著周邊的那些國家,那些經常騎著馬來騷擾自己的異族士兵,都被黑山衛給頂出國門老遠。
異族人,再也不敢過來了。
其實,這異族士兵也過不來了,大隋周邊各國都被黑山衛遠遠的壓了過去。那所有的軍隊,最近的距離都離原來的國境線數百公里。
哪里還會有異族士兵能過的來邊境?
有了黑山衛這個主心骨,大隋的老百姓活的那叫一個自信。
雖然老百姓不知道黑山衛的武器厲害,戰術厲害,平時的訓練也是按照特種士兵的戰法訓練的。
但老百姓知道,有了黑山衛,自己的家,自己的老婆孩子就安全了,自己辛苦耕種一年的莊稼也不會被人搶走了。
有了這種底氣,老百姓的國家榮譽感空前爆棚。
時間一長,老百姓那種被朝
(本章未完,請翻頁)
廷遺忘的冷漠感沒有了,尚武的血性也被激發起來了,偶爾踫到一個落單敵國逃兵或者小股部隊,老百姓自發組織的民兵就把這些小股敵國士兵給解決了。
這可是李睿沒有想到過的,算是意外之喜了吧。
除了第六集團軍的y度方向、第四集團軍的波斯灣方向、第一集團軍的伊朗方向以及第三集團軍的黨項方向,幾個方向上,黑山衛的對外戰爭以外,大隋國內已經一片太平的過了好幾年了。
特別是已經開始大規模移民的南亞州,更是把黑山衛當做保護神來崇拜。
關鍵是,這黑山衛還不用搶朝廷給所有人的好處,連軍費和所有物資都是自籌的,根本不耽誤大隋國內的經濟發展。
這就出現了一種李睿追求的極致情況︰
國內的老百姓對黑山衛保家衛國有了信心,對大隋有了歸屬感,但是對李睿卻是基本無感。
因為,在李睿引導的所有宣傳中,李睿只是作為女帝的一個陪襯而出現,雖然大家都知道黑山衛是李睿的兵,但大家更是知道這都是女帝的士兵。
所以,女帝的威信更是空前的提升,而李睿卻穩穩的藏在了後面成為了女帝身後真正的無名英雄。
而該知道的人卻是都知道這大隋女帝已經不是這大隋真正的主人了。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女帝背後的那個人真正在做主。
這種情況在坤封元年就幾乎是大隋真正的頂層貴族、重臣的共識了。
好在李睿比較咸魚,只對黑山衛系統內部的事情操點心,只對生意上賺點錢感點興趣。
對朝中諸事是一概不理,對所有的蠅營狗苟的事情毫無興趣,這才讓女帝能不受影響的繼續安穩的執掌朝政。
要是李睿真的想做點什麼,哪怕是自立為帝,文臣武將也沒有一個會反對的。
武將不用說了,都以黑山衛的二線、三線部隊自居。文臣們慢慢的也都是黑山書院培養出的人才在逐漸替換原有的貴族官僚。
就是那些太上皇留下的老臣子,也都是逐漸隱退到了二線。這些老臣子雖然是效忠楊勇,但更是效忠楊氏大隋。
在他們隱退後,楊氏王朝其實也就沒有什麼實際帶兵權利了。
更何況女帝也是有意對原有的九邊精銳和駐屯軍進行裁測和縮編。
女帝和大隋都不指望他們上陣打仗,女帝那里還會老是花那麼多錢養著這些部隊。
現在,這些以前的精銳部隊,最多只能做做地方治安的維持部隊,早就不需要到對外戰爭的第一線去戰斗了。
而大隋內部早就穩如泰山,沒有哪個不長眼的諸侯或者是野心家敢造反,因此,那些駐屯軍也早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要不是為了滿足黑山衛征兵的需求,女帝恐怕就直接取消了這兩支部隊的番號,讓這些士兵回家種田去了。
而女帝根本不介意,李睿在朝野的威望和戰績,已經遠遠的超過了自己的事實。
女帝只是在享受自己作為一個女人,後面有靠山的感覺。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