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了結

蹇義和茹以最快的速度審問完畢了白選國受賄案。   允熥前兩日已經通過錦衣衛將事實都已調查清楚,刑部一開始審理案子就輕松得到了人證物證,白選國徹底放棄抵抗,和這個案子有關之事問什麼答什麼。

第二天二十二日下午,茹翻了翻卷宗,就對蹇義和大理寺卿說道︰「這個案子審理到這個地步我們刑部已經可以結案了,只不過本案涉及朝廷的三品大員,需要奏報陛下定奪。」

「陛下既然讓咱們三個衙門匯同審理,那麼咱們就聯名向陛下奏報。」

他們二人都說道︰「那就聯名向陛下奏報。」

待奏折寫好,三人將自己的名字寫上去後,茹忽然對陳瑛說道︰「這次的案子是你主審,由你送至宮中吧,若是陛下有什麼疑問,你正好可以解答」

陳瑛覺得有些奇怪,但他不會做得罪上官的事,說道︰「是,尚書大人。」

……

……

刑部衙門在城北的太平門外,與都察院、大理寺是僅有的在外城的衙門,朱元璋大概是出于風水學的考慮將主管刑獄的三法司放到了這里。

這也導致這三個衙門的人上朝、下班都十分不便,一部分人為了方便在附近租房子住和武將比鄰而居,不過大多數人不想月兌離文官群體,還是住在城西南。

陳瑛坐著小轎,從刑部衙門前往皇城。他在西華門外下了轎,和守門的侍衛說過後走了進去。

過了許久,陳瑛被帶到了乾清宮外,隨即響起了通傳聲,一個面白無須之人走出來對他說道︰「陛下召見你了,跟我進來吧。」

陳瑛行禮道︰「多謝黃公公。」他認出這是黃福了。隨後跟著他走進了乾清宮。

允熥見到陳瑛,待他行禮完畢後接過奏折,看了兩遍後說道︰「這樣看來白選國受賄是確鑿無疑之事了?」

「人證物證俱在,白選國本人也供認不諱,不會有冤枉之處。」陳瑛答道。

「那你覺得,應該如何處置白選國?」允熥問道。

陳瑛對于皇帝問自己這個問題略有驚訝,但他對此事早有思考,略微沉吟後就說道︰「陛下,臣以為,依照《大明律》,白選國罪該處死;但陛下仁厚,不如改為流放西北。」

「噢,你覺得朕很仁厚?」允熥眯起眼楮說道。

「陛恤大臣,關心百姓,如何不仁厚?」陳瑛說道。

「是啊,朕就是對你們太過仁厚了,以至于發生這樣的事情。」允熥說道。

陳瑛心下一顫,但面上不顯,也不說話,就當沒听到。

‘心理素質不錯嘛!’允熥暗贊一聲。

允熥發現這次的事情從就事論事變成了文官整體對勛貴的攻擊後,就想著如何平息此事。

靠強力制止是不行的,允熥比不了朱元璋,沒法使用皇權硬壓下去;干掉幾個最為積極的人也不頂用,至少表面上這些文官在做正確的事情,允熥只能尋找其他的理由干掉最為積極的文官,而此事事關文官集體利益,在知道允熥不可能像朱元璋一樣把他們都干掉的情況下,其他人不會輕易放棄。

允熥思來想去,又和秦松商量了半天,想出了七條對策以平息這次的事情。

第一,讓黃淮生病。黃淮是引爆這次事情的人,他已經退不下來了,所以允熥讓他裝病將事情交給府丞處置,降低事件中心的熱度;

第二,發掘彈劾勛貴的官員進諫彈劾的私心,讓那些心底有私心的人遲疑,減少跟風進諫之人,降低事情的熱度;

第三,對那些只記得進諫彈劾而忘記了本職工作的人進行處置,同樣是為了減少跟風進諫之人,降低事情的熱度;

第四,指使听話的御史對文官中貪污受賄之人進行檢舉揭發,從而擾亂局勢;

第五,對那些大公無私之人,比如方孝孺,釜底抽薪將他調到外地為官,允熥最近沒有事關儒家的改革,暫時用不到方孝孺可以讓他離開中央一會兒;

第六,發生一件同樣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導輿論轉移關注對象,這一點允熥已經在籌備了;

第七,就是將並無破綻但能力極強的文官收編或處死。

允熥看著面前的陳瑛,他就是屬于並無破綻但能力很強的文官。

陳瑛,滁州人。洪武年間,入國子監讀書,後來任命為御史,後又至山東擔任按察使。建業元年調北平僉事。朱棣謀反事敗後,有人進諫陳瑛意圖跟隨朱棣謀反,但查無實證,當時允熥為了安定人心,沒有追究。

陳瑛很有能力,在北平事情辦得不錯,去年被評定為中上,調回京擔任刑部郎中。

允熥恍惚覺得這個名字前世似乎看到過,大概在歷史上的永樂朝是重要大臣之一,但記不清他的事跡了。不過僅憑允熥能記住他的名字,就足以說明陳瑛是個有本事的人了。所以允熥決定收編他。

允熥說道︰「陳愛卿,朕听說你這次雖然自己彈劾的勛貴不多,但鼓動朋友們彈劾勛貴,每日晚上都在公租房地方的酒館與朋友聚會,為此甚至推辭了三品以上大臣的府邸仍舊住在公租房內。」

「陛下,臣從小家里不富裕,若是住進了府邸中則需要雇佣很多僕人打掃,臣又在刑部為官每日上班很遠,所以臣雇佣了轎子和轎夫,剩下的俸祿就不足以雇佣足夠的下人了,所以臣推辭了府邸,並非是為了和朋友聚會。」

「臣生性喜好交朋友,所以朋友不少,臣是滁州人距離京城不遠,籍貫為京城左近的朋友不少,他們都深受勛貴其害,所以義憤進諫,並非臣的鼓動。臣等只是義氣相投而已。」陳瑛較為平靜地說道。

‘回答的不錯嘛。’允熥又暗贊了一句。雖然听到皇帝和他說剛才這段話他就應該明白自己已經暴露了,但絲毫不慌張,仍舊平靜地為自己狡辯,這樣的心理素質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陳愛卿,朕覺得你很有才能,欲將你升為左僉都御史,兼任中書舍人,你可願意?」允熥也不試探了,直接說道。

「陛下任命,臣豈敢推辭!」陳瑛跪地說道。

「起來吧,在朕面前平日里不必跪來跪去的,朕也不會因為這樣的事情處置你們。」允熥笑道。

允熥相信陳瑛是聰明人,自己的任命頗有重用他的意思,他不會看不出來;剛才允熥任命他的官職中左僉都御史是正四品,中書舍人只是正七品,但表示重用的任命恰恰是正七品的中書舍人。

從陳瑛的過往允熥斷定他一定是熱衷權位之人,既然得到了自己的重用不會不識相的,也就不會搗亂了。‘說不定他心中此時頗為激動呢。’允熥想著。

此時陳瑛心中確實非常激動。陳瑛熱衷權位,本來官場走的也很順暢,建業元年他已經任滿六年的正四品官並且考評都是中上該入京升官了,但因為謠言他陰謀跟隨朱棣造反之事,生生被壓了一年,雖然去年底成功回京但只擔任正五品的郎中。

所以他有些著急,生怕自己從此無法升為高品官員,所以不管什麼事情只要能摻和的一定摻和進去以圖引起陛下重視。現在他終于引起陛下重視並且得到重用,豈會不激動。

允熥又和他說了幾句話,讓他退下了。

第二天果然彈劾勛貴的風潮開始慢慢退去,進諫的奏折少了許多,允熥的做法初見成效。

允熥隨即亮出了他的吸引文官注意力的大殺器︰《大明大典》。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元史》已重修完畢,為明經實義,從下月起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大明大典》。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允熥剛剛繼位時就拿出了《大明大典》引起文官們的注意,現在《元史》已經重修完畢,可以開始編纂《大明大典》了。

此詔書一下,大多數文官馬上就不關注什麼勛貴家人違法了,天天和朋友們談論的都是《大明大典》。若是在這樣一部書編纂的過程中能當主編,就真的名留青史了;即使當不上主編當一個總裁、副總裁也能死後留名。

允熥為了保持熱度,宣布從全國招募字寫得好的人;命令內經廠打造更多的銅活字,保證沒有缺漏的字;同時命令朝廷的各種藏書機構搜尋本單位的藏書時刻準備著交給編輯《大明大典》的人員;

還選拔了五名總裁,三十名副總裁,在京城中找了一處很大的地方作為編纂的地點;並且向全國征集珍貴的孤本、善本,凡是獻出朝廷沒有的書籍的人,一律納入史館為官。

但就是不宣布主編、副主編的人選。

凡是自認為有些本事的人都巴望著主編、副主編,根本沒有心情關注其他事了,彈劾勛貴的風潮徹底被遺忘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