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元寶的由來

作者︰瘋神狂想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青花瓷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較早,最原始的青花瓷雛形,在唐代就已經出現。

到了元代,景鎮窯成功燒造出青花瓷,開啟了我國瓷器由素瓷到彩瓷的時代。

銀碗扣著的瓷罐,紋飾、畫風,一看就給人一種豪放的感覺。

這種繪畫層次繁多的瓷器,在元代大受歡迎。

正是靠著這種追捧,讓青花瓷的制作工藝,慢慢變得成熟。

而明清兩代,則是青花瓷的流行高峰時期。

那麼如今擺在隊員們面前的這件青花雲龍罐,很明顯就能看出是哪個朝代燒造!

這件青花雲龍罐和里面的銀器,在不久後就被帶到了後方。

進入沙漠的是行動隊,後面的保障志願隊,里面有一些懂行的專業人士。

這些專家們通過歷史推斷,青花雲龍罐埋進地下的時間,應該是元代的晚期。

至于他們怎麼推斷的,那麼就要從窖藏產生的原因說起了。

窖藏的產生原因一般有兩個,一是舉行祭祀或者禮儀活動的遺留;

二是由于儲備戰亂等原因,人們把財物臨時埋到地下,後來卻沒有機會取出而留下。

當戰爭來臨時,許多人為了躲避災難,很有可能會選擇遷徙到其他地方,帶不走的財物只好就地埋藏起來。

如果財物的主人在戰亂中過世,或者沒有機會回到故鄉,那麼這些被埋下的財物,就長久地留存在了地下,成為我們如今所說的窖藏。

發現青花雲龍罐窖藏的地方,就在一座干枯的湖泊的西北岸。

這座湖泊距離古代這沙漠之中的一座古城,大約十五公里。

很顯然,由于這座湖泊,這里過去曾是一條交通要道。

這種地理位置在古代的西北仿,特別優越。

根據研究,自六朝以來,這里就富商雲集,居民眾多。

到了元朝晚期,由于以蒙古貴族為主的統治階級,對其他各族的奴役太過殘酷。

加上黃河堤壩連年失修,多次決口,接連的天災人禍,導致民間出現餓殍遍地的悲慘局面。

當時有打破的人逃離家鄉,內陸地區的人自然是逃向南方,而西地區的人民,自然是向西方逃亡。

可惜,當年最開始的就是蒙古西征,他們逃無可逃。

這座沙漠之中的窖藏,很可能就是這麼形成的。

而在元代,這樣的窖藏還有不少,特別是中原地區。

比如公元1351年,元朝統治階級為了開闢南北水路,強征十五萬農民去修渠築堤,民間怨聲載道,百姓的憤怒到達了極點。

此時,一名叫韓山童的人,跟他的朋友劉福通認為起義的時機已到。

二人編了個「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四處傳播,又悄悄地在黃河的河道里埋下了一個獨眼石頭人。

石頭人的背後還刻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就在農民們滿月復怨氣地修渠築堤時,這個石頭人按著韓劉二人預測的那樣被挖了出來,一下子民間人心活動。

韓劉二人趁機聚集農民們發動起義,史稱這支起義軍為紅巾軍。

後來建立明朝政權的朱元璋,正是投身在這支起義軍中。

到了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紅巾軍攻佔了杭市,農民起義的風暴開始橫掃江浙地區。

在農民起義軍到來的時候,富人們為了保命紛紛逃竄,實在無法帶走的財物只能埋在地下。

按照推斷,高啟靜他們發現的這座窖藏埋下的時間,應該是元代早期西征之後。

而這就為青花雲龍罐燒造時間的判斷,提供了重要依據。

除了根據窖藏的產生原因,來判斷罐內的銀器,也給判定青花雲龍罐燒造年代帶來很大的幫助。

除了出土時蓋在罐口的那只大銀碗,青花雲龍罐內還藏有五十幾件形態各異、精美雅致的銀器。

其中有一件銀盤上面,刻著阿拉伯回歷七百一十四年的銘文。

回歷也叫希吉來歷,回歷的714年也就是公元1314年,屬于元代中期。

這也證明把雲龍罐窖藏埋下的時間,不可能早于1314年。

而一起出土的凸花人物故事銀盤,做工精細,頗具匠心,制作的復雜程度在以往出土的元代銀器中都十分少見。

雲盤盤沿刻著一周雲紋,盤底的凸花人物故事猶如浮雕一般。

整個畫面以細雲紋為地,上面刻畫著桂花樹和玉兔。

畫面上三人立于雲端,右邊樓閣上站著六個人,其中兩人持扇,另外四人則捧著酒具或者水果。

經過初步鑒定,認為這是唐明皇月宮圖,立于雲端的三人中中間那個便是唐明皇。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在元代戲曲和民間較為流行。

這件銀盤呈現的故事內容,與元代的流行風格相符。

銀器的制作時間,也佐證了作為容器的青花雲龍罐,應該屬于元代的產物。

青花雲龍罐窖藏,除了出土精美的銀質器皿,還出土了不少在當時作為貨幣使用的銀錠和銀條。

但是這些銀錠的形狀,卻和我們在影視作品中常見的圓潤可愛的銀元寶不大相同。

事實上在元朝至元三年,也就是公元1335年時,元朝統治者將當時國庫的白銀,熔鑄成重量達到五十兩的銀錠就叫做元寶,取的是「元朝之寶」的意思。

這個稱呼一直延續到了明代和清代,並且元寶漸漸成為了銀錠的統稱。

如今我們常見的財神圖等繪畫作品中,元寶多數都是兩邊翹起,中間鼓出一個肚子的造型。

事實上,元寶在歷史上的真正造型並不是這個樣子,元寶的形狀起源于唐朝。

到了元代,元寶的形狀發展為比較標準的束腰,底部較平,兩側向上斜,面向內凹的形狀。

到了明清兩代,元寶的形狀則變得多樣起來。

但多數還是呈現圓角馬蹄形,底部略凸,兩側略微上翹,基本沒有圓滾滾的肚子。

原來真正的元寶形狀,與棺材有些類似。

過去的人們出于避諱,便在藝術創作中將元寶的形象,修飾得更加圓潤豐滿。

這種畫法逐漸成為了一種奇怪延續,當然也成為時代特色,這也就是元寶的由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