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瑰寶中的絢麗奇葩

作者︰瘋神狂想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從唐代之後,逐漸開始發現了更多的公道杯。

比如在長安高陵高劉村,曾經發掘了一座元代末期墓葬。

這次出土了一套,保存完好的公道杯。

杯中也是佇立著壽星,托盤是蓮花葉形狀。

做工和造型,與江浙博物館藏的那件公道杯十分相似。

民間收藏中,有一件明代天啟年間的青花詩文公道杯。

杯上寫著「漏其,實以酒,半則弗漏,滿則弗受。豈唯弗受,並喪厥有,庶幾哉。宥坐之,戒可以長守」。

大致意思是,酒倒半杯就可飲用,否則就會全部漏光,人不能過于貪婪,節制便可以。

杯子正中也是立著一位袍袖飄飄的老翁,表情自然,笑意盈盈。

還有金陵博物院中,也藏有一件清朝時期的紫砂公道杯。

這只杯子呈半圓球荷葉形,上浮小壽翁上有刻度,若刻度露出還是繼續斟酒,酒水就從小人身下的小孔漏出。

在西方,其實也有這種杯子。

當然也只是利用虹吸原理,制作的類似杯子,名叫「畢達哥拉斯杯」。

傳說是是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發明的。

東西方古代的公道杯發明,都反映了共同的思想——節制。

所以,陳文哲也不貪心,他就通過資料,把這幾件知道的,甚至連圖片資料都沒有的公道杯,全都彷了幾件。

「既然做了公道杯,那麼倒流壺是不是也做一件?」

現在古玩市場上,一般都是一件倒流壺,配上一件公道杯,組合成套行騙。

那麼什麼是倒流壺?

倒流壺,因壺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稱內管壺,是始于春秋時期,流行于唐宋,完善于明清的壺式之一。

倒裝壺奇特的構造,巧妙的內部設計,充分體現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我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向壺內倒水需從底心管口倒入,又稱倒灌壺、倒裝壺。

據有關資料記載,「倒流」壺在宋代時最為出名。

到了元代,其工藝發展得更加爐火純青。

據《元代瓷器目錄》記載,「倒流」壺的制作工藝比較奇特,燒制需經過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較復雜。

將這3道工序燒制好後,然後依次連接起來,才組成了構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壺。

由于該壺逆反了傳統的壺頂注水法,而是把壺倒過來,將水從底部注進壺里,放正後倒出,因此被稱為「倒流壺」。

倒流壺最早產生于何時,仍沒有定論。

宋、遼、金時期,倒流壺較為流行。

宋代制瓷業有較大發展,當時窯口林立,瓷器品種繁多。

北方定窯的白瓷,耀州窯的刻花青瓷,磁州窯的白釉黑花瓷,鈞窯的窯變瓷等都十分出名。

那個時期以其豐富的裝飾技法,構成了北方瓷器的獨特風格。

而現藏西陝歷史博物館的一件,五代耀州窯青釉剔刻花獅流倒裝瓷壺,就是其中的代表。

這件作品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出土于西陝彬縣。

該壺集捏塑、剔刻、模印裝飾于一體,技法運用純熟老練,紋飾疏密有致,過渡自然。

壺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深沉,素雅潤澤,展示了五代耀州窯制瓷工藝的高超水平。

剛開始發現這件倒流壺的時候,很多人還不知道它是怎麼用的。

現在知道了,也確定這是一件國寶,所以它現在被稱之為千年「魔壺」。

它可是古瓷瑰寶中的絢麗奇葩!

因為它造型奇特、精美華麗。

以鳳凰作壺把,以獅子之口作壺嘴,花中之王牡丹纏繞壺身,並有著巧奪天工的設計。

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

最主要的是「倒注液體,翻轉不漏」,所以被稱為「魔壺」。

這件神奇的「魔壺」具有怎樣的內部構造和神奇「魔力」?

這件閃爍著古代「智慧之光」的瓷壺,又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件青釉提梁倒注瓷壺,真正的國寶級文物。

它是一件巧若範金、精比琢玉的瓷壺。

這件瓷壺高18.3厘米,月復徑14.3厘米,是耀州窯瓷器中一件出類拔萃的珍品。

瓷壺有伏鳳式提梁,蓋、壺餃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球形壺月復刻飾纏枝牡丹,有著「三王」壺之稱。

它造型奇特,壺蓋與器身連為一體。

注水孔在器物底部中心,使用時須將壺倒置,把液體從底部梅花孔注入,因此又被世人稱為「魔壺」。

這件瓷壺現在是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1996年,被國家文物鑒定組定為一級甲等文物;

2013年,作為一級文物被禁止出境展出;

2015年,其復制品曾作為國禮贈送給印三大首領老莫。

這件呈橄欖色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造型新穎別致,紋飾繁復華麗。

壺身呈圓形,造型像一個倒置的柿子。

提梁是一只鳳凰,微仰著頭,仿佛要展翅飛翔。

壺嘴為一只張口側臥的仰頭母獅,一只幼獅依偎著母獅吮吸乳汁,生動逼真。

壺身一周飾有凸凋的纏枝牡丹花,下飾一周仰蓮瓣,線條恣意灑月兌。

據著名耀州瓷專家禚振西介紹,這件青瓷刻花倒灌壺,實為耀州窯一件罕見的珍品。

耀州窯始于唐,興于宋,衰落于明,以生產工藝精湛的刻花青瓷馳名中外。

刻花技藝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紋樣輪廓,再在紋樣旁用刀具斜刻,並剔去底泥,使紋樣微凸,然後施釉燒制。

成品花紋清晰,層次分明,釉色晶瑩透亮,有很強的立體效果。

那麼,如此精美奇特的瓷壺,是如何被發掘的?

此壺出自哪個時期,又為何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1968年,彬縣城關鎮的一位農民無意中挖出了一個瓷壺。

他並沒有多想,隨手把瓷壺扔在了家中。

1982年,他的親戚高立勛回鄉探親時,偶然間發現了這把奇異的壺,猜測應該是文物,于是拿著它去請教文物專家。

當文物專家看到這件造型別致、裝飾精美的古瓷壺時非常興奮,並認為這應該是一件罕見的耀州窯文物。

幾經周折,這位農民把這件瓷壺,捐獻給了當時的西陝省博物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