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青花之王

作者︰瘋神狂想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黃彩蔓是一種濃而不躁的姜黃,更好地襯托出恰如熟透了的葡萄紫。

杯上的紫色用色濃厚,但又不失整體恬澹之韻。

其色如赤鐵,表面暗澹無光,後世皆無,其正是成化斗彩瓷器上特有的顏色。

而著名的葡萄杯,出土于黑舍里氏墓。

黑舍里氏是康熙朝四大輔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孫女,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的女兒。

她七歲時(康熙十二年甲寅,1674)死于疹疾,次年下葬。

可見,葡萄杯在索尼家族心目中無可替代的地位,其珍貴程度有目共睹。

這種斗彩葡萄紋杯,受到皇宮中皇家的使用和喜愛,並且一直傳承下來。

此杯成碗形,敞口弧月復,下月復高足,足中空,故又有高足碗之稱,為明永、宣朝jdz窯流行的一種杯式。

這一時期,被稱為青花瓷器的鼎盛時代或黃金時代。

加上這只葡萄杯,五種十億杯,就說了四種。

最後一種是高足杯,因器下承以高足似把柄,稱為「把杯」,又因執于手中便于在馬上飲酒,又稱為「馬上杯」。

2016年5月,蘇格蘭最古老的拍賣行禮昂騰博,與丑國最古老拍賣行弗里曼,首次聯手在香江舉行拍賣會。

其中,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海水雲龍紋高足杯,以4160萬港幣的價格被一名匿名買家拍下。

這款高足杯,外壁繪火焰海水及一對盤龍嬉珠,足柄繪海水江崖,留白以為浪花,口沿內外及足沿繪青花雙圈紋飾。

除此之外,這款明宣德龍紋高足杯,器身裝飾同樣頗具特色。

其主題紋飾行龍,以深艷的清料繪畫而成。

四周以行雲點綴,高足處以濃重的青花繪海水波濤紋。

雙龍騰躍于海面上,形象威 矯健,海水波濤澎湃,氣勢恢宏。

這可是一只杯子,而這只杯子上,居然做出來了如此景象。

想一想陳文哲最早做的這種紋飾的瓷器,那可是在一只大罐之上才能達到的效果。

而在大明宣德時期,人家在一只小小的高足杯上,就能做出這種效果,這是什麼技術?

到了成化時期,可以說此時的瓷器制作,達到了一個明代的高峰時期。

所以,現在想要彷制三秋杯,必然要先做好青花杯,其次做好青花秋葵杯,再做好葡萄杯。

等連高足杯上的艷色,也能夠完美復制,那麼在做艷色豐富的三秋杯,也就差不多了。

當然,如果雞缸杯能夠做的跟成化的一模一樣,制作三秋杯也就差了一點整合能力。

一般人如果想要做這些杯子之中的任何一只,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就算是陳文哲,如果他沒有作弊器,也需要事先收集了大量成華官窯時期的老瓷器。

當然,肯定不是完整器,因為能夠找一些老普通物件、瓷片,已經很不容易。

之後肯定要對胎釉進行研究,並經過多次的胎釉燒制實驗,最終確定制作這些瓷器的原材料。

明代成化的瓷器,肯定是以景鎮地區的高瓷土作為原料。

jdz高瓷土,自古以來名揚天下。

其不可再生、不可回收利用,珍貴至極。

如今更是因長期開采而愈加稀缺,寸土寸金。

特級的高瓷土,白色細膩,燒制成瓷後胎質潔白細膩。

這種燒制出的白釉,柔和表里如一,杯體輕薄透光,注入茶湯更顯茶色。

之前陳文哲說的五只十億杯,均胎薄釉潤,還來源于歷經千辛萬苦還原出的古青花料——蘇勃泥青。

在這里要特別注意一點,明代的蘇麻離青料,跟元代的用到是不同的。

雖然明代早期,因為戰爭從元代接收了一些波斯的蘇麻離青料。

但是後來使用的蘇麻離青,肯定是從東南亞得到的。

這是陳文哲經過長期研究,最終證實的。

當然,這一點不止是他注意到了,其實很多高手,都有這種想法。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鄭和下西洋以後,由于海路交通的拓展,促進了我國瓷器生產的發展。

青花瓷在燒制上,得到了鄭和下西洋從東南亞地區,帶回的「蘇麻離青」為釉料。

此時的瓷器制品極為美觀精致,出現了自元代末期青花瓷成熟以來的第二次發展高峰。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被稱為是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

而元青花呢?它在歷史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首次對傳世的元青花瓷器進行了研究。

幾十年來,國內外古陶瓷專家、學者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元青花鈷料產于何處,從哪條通道傳入我國的,至今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

在此前提下,將元青花鈷料和「蘇麻離青」認定為一種礦物的論點,是不嚴謹的。

「蘇麻離青」是鄭和下西洋時期的特定產物,學術界沒有理由將其混淆。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生產,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並且以其胎、釉的精細,青花的濃艷,造型的多樣和紋飾的優美而負盛名,所以才會被稱為是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

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其特點是發色明艷,呈色穩定。

其暈散現象,更是新穎別致,儼然具有我國傳統水墨畫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

尤其是宣德時期的青花瓷,與我國傳統文化有機的結合,而被民間稱之為「青花之王」。

在曹雪芹的著作《紅樓夢》中,描寫的「鬼臉青的花甕」就是永、宣時期「蘇麻離青」青花瓷。

永、宣官窯青花瓷,對于我國青花瓷發展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經國內外古陶瓷界多年來的考證研究,基本贊同「蘇泥渤青為明初鄭和下西洋從東南亞引進」。

當然,也有人認為從尹斯地區引進。

至于「蘇麻離青」料的確切產地,由于缺乏文獻記載和實物依據,歷年來國內外古陶瓷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國古陶瓷專家葉文程先生,通過對東南亞出土的我國瓷器研究後,有了明確答桉。

因為在菲律賓發現的永樂壓手杯,正是鄭和下西洋時期,從蘇門答臘和渤泥帶回的「蘇麻離青」為釉料燒制的花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