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章最大的懸疑

作者︰瘋神狂想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世事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世人都以為哥窯出自北宋,是北宋五大名窯之一,可事實就真是這樣嗎?

可惜,宋代沒有任何歷史文獻記載哥窯,或哥釉瓷。

而只有到了元代,孔齊《靜齋至正直記遺編》開始出現「哥哥洞窯」、「哥哥窯」,  只不過這里面也對哥窯的特描寫的也不具體。

到明洪武時,曹昭在《格古要論》描寫哥窯器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元末新燒,土脈粗燥,色亦不好」。

這里沒有說明哥窯和弟窯之間的關系,不過總算是一些記載。

直到嘉靖四十年的《江浙通志》,  才有更具體的描述。

其內指出,  其產地在琉華山下的琉田鎮,即龍泉的中心窯場大窯。

《江浙通志》中第一次出現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一窯場的事。

哥窯生產開片瓷,弟窯生產不開片的龍泉青瓷。

先前陳文哲得到的信息也是這一部分,他也很清楚,這一部分才是史實。

也是從這一部分的事實,就可以充分證明,哥窯剛開始就是在龍泉窯生產的。

之後藝術特征越來越獨特,也就獨立出來了。

或者是哥窯窯口沒有獨立,但是其生產出來的哥窯器,卻因為其獨特的特征,而獨立了出來,形成了哥窯瓷。

而跟哥窯瓷的品質相差無幾的弟窯,卻不是那麼出名,為什麼?

還不是因為,它沒有太多的特色?

就算弟窯青瓷品質更好,有時候也會被認為是龍泉窯吧?

最起碼剛開始生產的時候,弟窯肯定擺月兌不了龍泉窯青瓷的影響。

也是從明代嘉靖之後,  哥窯和弟窯故事才逐漸形成並且完備。

這從《靜齋至正直記遺編》到《江浙通志》成書,  經歷一個世紀。

所以,這個故事是逐漸編出來的,與真實的歷史事實不符。

多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龍泉窯系,進行大規模的拉網式調查。

到了1979年,江浙考古研究所、華夏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大海博物館、華夏歷史博物館、金陵博物院等單位,聯合進行了大規模發掘。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沒有發現章氏兄弟的廟、碑、墓葬及任問歷史遺跡,也沒有發現單獨生產哥釉瓷的窯址。

而證明章家兄弟存在的古籍,又與龍泉地區青瓷生產情況完全符合的明人著作,只有陸容的《菽園雜記》。

他在龍泉訪古、談龍泉青瓷很多,但只字未提哥窯。

情況應該是這樣,釉面滿開片的哥釉瓷,是龍泉青瓷中部分窯場的一種產品,很有特色。

生產作坊不是一個獨立的瓷窯體系,後人錯誤地把它們分為哥窯和弟窯兩個窯系。

陳文哲要寫論文,也是圍繞著這個主體展開論證。

而相比其他人,  他有著太多內幕消息,只不過,很多都不能拿出來當做證據。

只不過,  知道答案,再圍繞著正確答案證明他的論點正確,怎麼也要容易的多。

最起碼,以陳文哲的學識廣博程度,再有隋侯之珠幫忙,找出一些古籍,論證他的觀點,還是不難的。

最起碼,最為一家藝術院校的畢業論文,完全足夠了。

只不過,研究著,學習著,越是深入了解,陳文哲發現哥窯這個窯系的作品,越是奇怪。

特別是其中的傳世哥窯,這個名詞好像跟普通人了解的不一樣。

這要從明清以後生產的哥瓷說起,因為明清兩代生產的哥窯,更加復雜化。

這是因為景鎮在那個時期,有專門仿哥釉瓷的哥窯戶。

這兩個歷史時期,生產的哥窯仿品,應該和宋元哥釉瓷區分開來。

當然,之所以能獨立開來,形成世人固有的印象,肯定是因為哥窯器有其鮮明的特征。

這一窯口因為使用瓷胎土的不同,所以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

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

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

多見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而《華夏陶瓷史》這樣敘述,論胎有厚薄之分。

從時間上講,這里應有早晚之別,從產地說,也有恐非一個瓷窯的作品,情況還是比較復雜的。

現在流傳于世的「哥窯」經典器,大多源自清宮舊藏。

由于這批器物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特征不符,而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因而造成了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

其實,到了現在,很多考古發掘都已經證明,哥窯這個窯口的失傳,應該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本來就不是獨立存在的。

後來技藝擴散,其他窯口取長補短,單純的哥窯自然就會消失。

其實像是汝窯、弟窯,甚至是龍泉窯、建窯等等,時間長了,都會消失。

或者用更加準確的說法來說,它不是消失了,而是更加發揚光大了。

一座窯口出名之後,它才是名窯,可所有窯口都能做出相同的精品,那哪一座窯口,才算是真正的名窯?

所以,很多名窯的出現,只不過是因為當時的技術剛剛出現,還沒有發展開來,別人沒法燒,他就成名了。

等到所有人都學會了,也就開始泯然于眾,這就是很多名窯消失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些是因為改朝換代,造成工藝的斷代。

還是說回哥窯,為區別于明、清文獻中所記載得哥窯,也就是龍泉章生一窯,清宮中名為「哥窯」的傳世品,後世鑒賞家稱其為「傳世哥窯」。

所以,現在收藏圈里說的「傳世哥窯」,並不是流傳于世的哥窯瓷器,而是原藏于清宮的一部分有著哥窯特征的傳世瓷器。

造成這種現象的,就是哥窯的起源謎團。

當然,也不可否認,明清兩代的哥窯器,都算是精品,要不然,也不可能被單獨拿出來說事。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