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

作者︰我愛肥豬豬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說話的是首輔溫體仁。

此刻的老溫神情肅穆,剛才還在帶頭反對建祠的他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臣附議!」

「首輔之言有理,英烈祠應當即刻修建!」

「此事臣無異議!」

「臣贊同首輔所言!」

一時之間,剛剛還在反對立祠的眾臣紛紛表態支持崇禎的決定。眾人瞬間都已明白,只有英烈祠建起後,自己才有享祭的機會,不建祠難道讓朝廷去你家祖墳上祭祀不成?

至于是和那群粗鄙之人同在祠中,權當是文臣手下的護衛好了。

對于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對青史留名的執著追求,後世很多人表示理解不了,認為所謂的名聲只是一個虛幻的東西,遠遠不如金錢美女實惠。

但實際上只要你人生經歷越豐富,對歷史知道的越多,你就會發現,如果你的祖先是一個名人,那你的境遇和心氣完全不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如果你遇到一位姓範的人,哪怕是路人,對方自稱是被譽為千古文人楷模的範仲淹的後代,大部分人心中肯定會肅然起敬;那是不由自主的敬意,是對那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情懷的尊敬。

若是你的先人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相信你在眾人面前會絕口不提。人自宋後恥姓秦,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入英烈祠祭祀雖然達不到範仲淹那種高度,但比老死之後埋在祖墳要榮耀無數倍。就比如後世,你願意死後自己買墓地還是願意葬在八寶山各命公墓?

崇禎笑眯眯的看著群臣,開口問道︰「適才眾卿還在極力反對此事,現下為何又改了主意?這是何原因呢?」

溫體仁義正辭嚴的開口道︰「老臣細細想來,聖上適才所言甚是有理!不能讓為國捐軀的忠義之士魂魄無處安放!更不能使其身後無人祭奠!聖上之言使老臣為之動容,故臣改弦更張,支持聖上之決定!」

溫體仁最想身後能進入祠中,並且他認為在群臣中,他是最有把握的一個。

他已經看明白了,入祠的關鍵就是皇帝,皇帝的贊成和反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自己已經年過六旬,還不知在首輔的位子上能坐多久,英烈祠開建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完工的。選址、造價、形制、材料、人手等都要商討後才能動工,誰知道何時建完?要是沒建完自己的首輔不干了怎麼辦?趁著皇帝信任自己,得趕緊促成此事,盡量爭取入祠的資格和機會。

至于謚號的話,自己雖當不得文正,但憑著對皇帝的忠心耿耿,文忠二字總該當得吧?

謚號是朝廷對重臣一生的蓋棺論定,溫體仁已經想不起來,已經有多少年沒听到有文臣得謚了,要是自己有個相稱的謚號,子孫後代該是多麼的自豪啊。

劉宇亮奏道︰「文武之配方能相得益彰,也更能彰顯英烈祠教化世人,為後世師表之功效!聖上此策甚佳,老臣萬分贊同!」

崇禎伸手止住正要慷慨激昂發表看法的群臣,正色道︰「既然眾卿都已同意,那工部擇日著手選址,一切準備就緒後開工興建,所需錢糧朕自內帑給與!稍後內閣行文曉諭天下,以此激勵官民之心!」

溫體仁和工部尚書範景文施禮接旨。

英烈祠一事終于定了下來,雖說中間文臣們從中阻撓,但結局卻是更加完美。

自陝西流賊紛起後,被流賊攻破的州縣官員,幾乎全部選擇了闔家與城俱亡。這份悲壯雖有無奈的成分,但也充分體現了這個時代大多數文人士大夫的骨氣,不管他活著時是不是貪官,但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了為國獻身。

人除生死無大事。危急關頭選擇勇敢的面對死亡,這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決心,大部分人根本做不到。

這樣的人值得後代祭祀,其遺留下來的風骨、精神正是華夏脊梁的組成部分。

崇禎微微側頭看了一眼李二喜,李二喜會意之後揚聲道︰「肅靜!聖上還有話說!」

大殿內嗡嗡的聲音頓時消失,正在小聲交談的群臣安靜下來。

崇禎出言道︰「劉卿,本朝自太祖創建國子監以來,兩百年間為大明培育諸多人才,其作用無可替代。朕受命統御天下,適逢局勢動蕩,因此更覺人才之寶貴,故欲重修太學。只是現下國子監境況如何,朕不得知;劉卿執掌禮部,應對此知之甚詳,卿何以教朕乎?」

劉宇亮執掌禮部已有三年,不出意外的話,只要內閣中有空缺,他就會順理成章的入閣參與國事。平日里他的言行舉止已經儼然以閣臣自居,在群臣中聲譽不佳。

他見皇帝問話于是出列回稟道︰「啟奏聖上,太學自創建以來,歷代先帝俱是重視異常,屢屢撥銀擴建學舍,廣招天下名師任教,此風至正統年間達到鼎盛!」

崇禎點頭道︰「卿之所言朕亦知曉,朕想知太學之現況,諸如師資生源、學風文氣等等,卿可簡而言之!」

劉宇亮被皇帝打斷講話後略顯尷尬,但他很快調整過來,繼續道︰「那臣就簡短解說!自景泰年間開納捐入監之風後,監生中富家子弟日益居多,其文風比之從前則是大有不如,現今更是成為府縣富戶聚集之所;生員年長者足有五旬開外,平素更是走馬章台,聚眾飲酒作樂,行舉間斯文掃地,實是愧對太學生之名譽!」

作為正牌進士出身的劉宇亮對此當然看不慣,但他也不好直接指出,正是皇帝前幾年因為軍餉不足用,才下旨擴大納捐生員的比例,因納捐生擠佔正規監生的名額,導致了整個國子監生員質量嚴重下降。

溫體仁站出來奏道︰「啟奏聖上,國子監現狀堪憂,各地舉子往來京師,皆避門而過,遠非當初以入內觀瞻為幸事之盛況;聖上今欲重整國子監,臣恐其積重難返,空耗財物!」

其余諸臣也紛紛發言,表示現今科舉已佔主導地位,國子監便如雞肋一般,實無必要再投入人力物力重整。

可崇禎不這麼想。

在他的計劃中,國子監以後將成為與科舉分庭抗禮的所在。

今後選官用官不再只局限于會試出身,太學生也會具備出仕的資格。

這樣就會自然的抬高國子監的地位,舉子生員不再是只能指望科舉中第才能為國效力。

當然,這樣做只是手段,崇禎的根本目的是想改變當今讀書只重儒學的風氣。

只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會誕生出更為先進的理論,來取代許多陳舊腐朽的所謂聖人之言。

抬高國子監規格的舉措不會受到太大阻礙,因為數千舉子,會試中榜只有數百,大多數人起碼三年內失去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只要國子監地位大大提高,恢復到國處時的盛況,那許多名人大儒就會聞風而至,之後再輔以嚴格的學規制度,那監生的學識和眼界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將來出仕為官也將會逐漸改變現有的官場風氣。

要想改變只重儒學的風氣,那就要把各學派中的精英請入國子監任教,讓他們在日常的教學和交流中,用各種學識和思想激烈踫撞,相互打磨,來打破許多墨守成規的腐朽風氣。

至于教師的人選倒是有不少。

朱之瑜是崇禎想到的第一人選,曾被喻為文武全才的他現在應該還在松江府,跟著他長兄朱啟明混飯吃;以朱之諭的才學,放出去為官著實可惜,不如放在太學中傳播他的學識。

宋應星是一個。

自從被崇禎派人接到京師後,宋應星全家數十口人被安置在劉朝的皇莊里。崇禎特地指示劉朝,給宋應星專門劃出一塊場地,建造好他想要的所有設施,為他提供所有需要的材料,並從皇莊的孤兒中挑選一些頭腦靈活的孩子跟在他的身邊,耳濡目染之下,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當然了,宋應星的一應花銷全部由崇禎從內帑中劃撥,其實也花不了多少。

皇帝的做法正是宋應星夢寐以求的。

他的種種想法因為囊中羞澀而無法實現,現在終于可以隨心所欲的施展了。

至于宋應星的職餃,崇禎暫時沒給,宋應星的頭腦和智慧不適合在官場,而是在他為之沉醉的各種奇思妙想中。

等國子監重整之後,先給他太學博士這個從八品的職位,日後再慢慢拔擢。

並不是每個生員舉子都只愛八股,很多人對雜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只要太學里有專門教授雜學的,相信會有不少人投入宋應星的門下。

方以智和陳子龍也是教師的絕佳人選,兩人都是才華橫溢之輩,當官太可惜了,國子監才是他們將自己的思想知識傳播出去的最好渠道。

崇禎本打算將自己看好的這幾個人安排到皇莊里,去教授那些孤兒。

後世有句話,在白紙上才可以畫出最好的畫。

可後來崇禎放棄了。

這些人都相當于大學教授一級的,你安排人家去給不識字的孩童開蒙,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嗎?

王陽明一派的徒子徒孫中也有不少杰出的人才,到時遣錦衣衛南下查訪後請來就行。能將陽明先生的學說廣為傳播,相信每人會拒絕這個誘惑。

至于後世鼎鼎大名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現在都太年輕,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沒完全形成,其學說尚在胎中;何況黃、王二人俱是東林一脈,崇禎對此抱有很深的戒心。

遙遠的歐洲現在雖還不算強盛,但各種開掛式的創新已經露出了苗頭,很多人才慢慢開始嶄露頭角,但在本國之內還未引起很高的重視。

崇禎已給鄭芝龍下旨,命其從數萬里外的泰西之地來大明的商船中懸賞重金尋求人才。但凡在泰西各國有名氣的人物及其著作、實物,一旦來到大明,朝廷會即刻給與貴族頭餃和每年五千兩銀子的薪酬,其產品專利的付費使用將得到大明朝廷的保護;只要有人能說動這些人才前來大明定居或游學的,每引進一人便賞引薦人白銀三千兩,其在大明的商務活動更會得到諸多優惠。

崇禎知道這個時代大名的所有人並不知道什麼叫專利權,所以他在旨意中囑咐鄭芝龍,這一條一定要給泰西商人交代清楚,不可遺漏。

現在的西方正是科技爆炸的世代,許許多多天才正在月兌穎而出。崇禎雖不清楚這個時期的西方科技巨匠的姓名,但廣撒網多捕魚還是可行的,哪怕花費三萬兩引進十個人中有一個是人才,其隨後產生的價值就是無法估量的。

給人才開出的薪酬非常具有吸引力,更能打動他們的相信應該是貴族的頭餃,在名利的雙重誘惑下,應該能成功吧。

後世有句口號非常有道理,人才最重要,財富也是靠人才創造出來的。

這都是未知的事了,雖然賞格發下,但能不能成還要看天意。現在先把國子監重整再說,人才可以慢慢查訪,重要的是將要施行的措施。

于是崇禎開口道︰「國子監作為大明最高學府,乃是為國聚材之地,不可使其荒廢!朕打算興利除弊,重興太學!諸卿家子弟皆可入學!各省舉子會試落榜後需留在太學三年,接受名師指點學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