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幽燕猛士

作者︰有點混蛋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臣張藏英,參見陛下。」一位須發黑白相間的高壯老者跟在張守恩身後步入殿內。

郭榮點了點頭,直奔主題︰「張卿,駐守胡盧河的王彥超今日發來奏章,稱有契丹探子在胡盧河北岸出沒,對此你有何見解?」

張藏英深邃沉穩的眼眸中爆出利芒︰「陛下,契丹賊子野心,時刻覬覦我中原,胡盧河乃是限制契丹騎兵奔突之利器。

若讓蕭思溫得知胡盧河之事,他必然按耐不住,短則一月,多則兩月,至少會遣五千騎兵奔襲胡盧河。」

郭榮聞言面露疑惑︰「張卿為何能夠如此肯定,這蕭思溫就一定會出兵襲擾胡盧河?」

蕭思溫是已故契丹宰相蕭敵魯的佷子,官居契丹南京留守,此時駐守在幽州。

「陛下有所不知,蕭思溫此人雖然不是什麼帥才,但為人頗有心計,用兵十分老到穩重。

若是讓蕭思溫知道本朝在疏浚胡盧河,他雖然攝于我大周軍威,不敢大舉入侵徹底摧毀胡盧河疏浚工程,但見我軍多為步兵,必然會派一支數千人的騎兵部隊來騷擾一番。」

張藏英歸順周朝前就是在這蕭思溫帳下效力,對于自己昔日的上司,張藏英極為了解。

這蕭思溫的用兵就突出一個「穩」字,騎兵的機動性高,而周朝駐守邊疆的部隊大多是步兵,即便攻不下周軍的壁壘營寨,跑起來還是很方便的。

郭榮點了點道︰「原來如此,那依張卿看,該如何防備蕭思溫的騷擾呢?」

「臣有兩策,其一是立刻調遣一部精銳騎兵北上,以騎兵對騎兵,將蕭思溫派來騷擾的騎兵部隊徹底擊潰,這樣此獠便再不敢窺探胡盧河;

其二則如臣奏章中所言,臣願北上招攬邊境數千亡命徒,他們大多是燕趙猛士,飽受北蠻的欺壓不得不亡命邊境,對北蠻恨之入骨,稍加訓練即可成為精銳,足可抵擋北蠻騎兵的騷擾。」

張藏英聲音洪亮,顯得胸有成竹,因為他本人在幽燕之地就是一塊金字招牌,只要他往胡盧河邊上一站,打出旗號來,多得是幽燕豪杰來投靠他。

他本是幽州一宦家子弟,年少時游歷于幽燕,闖下了不小的名氣。

十七歲時張藏英全家喪于幽州地方豪強孫居道之手,僅余張藏英一人生還,投效到了當時的幽州節度使趙德鈞麾下。

後來張藏英為了報仇,一路打探孫居道的足跡,追殺了孫居道二十多年。

最後在幽州豪俠們的幫助下,張藏英藏匿在孫居道家門前,趁孫居道外出時用大鐵棒襲擊了他,用牙齒咬下孫居道的耳朵,然後將孫居道押到自己父母的靈位前,用三天三夜將其千刀萬剮。

報完血海深仇後,張藏英便直截了當地去官衙自首。

然而在自古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之地,張藏英的壯舉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狂熱支持,幽燕之地盛傳「報仇張孝子」的美名。

當時幽燕已經是在契丹人的統治之下了,為了籠絡幽燕的民心,同時又看上了張藏英在幽燕的社會影響力,契丹朝廷便赦免了張藏英,並征召張藏英為官。

張藏英在契丹官途亨通,一路做到了刺史級別的高官。

然而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六十歲當上了榷鹽制置使後,見海邊有充足的船只可供他調用,他就帶著飽受契丹壓榨的七千多名鹽戶還有他的一眾部下,逃回了中原。

對于張藏英的光輝事跡,郭榮也是早有耳聞,只是張藏英奏章中提供的法子實在是太簡單粗暴了。

簡單到只有三步,將張藏英派去河北,他招攬亡命徒,然後就能抵擋住契丹騎兵,至于細節那是一概沒有。

郭榮也很想相信張藏英啊,可自己是大周的皇帝,大周朝的一千多萬百姓安危都系于自己一人,不能僅憑這樣一份奏章就對張藏英委以重任。

況且這張藏英看起來雖然很高大威猛,語氣又狂妄無邊,很典型的幽燕猛士,可是他真的能靠得住嗎?

「若是給你一個月的時間,你能招攬到多少人?」郭榮皺著眉問道。

張藏英毫不遲疑地答道︰「一個月足可招攬三千精銳。」

「當真?這可是三千精銳,不是三千散勇。」郭榮還是有些不相信。

禁軍訓練新兵都是半年起步,才敢稱得上能上戰場,張藏英說他一個月就能招攬三千精銳,郭榮實在是不敢相信。

「若是一月內不能招募到三千精銳,臣願提頭來見!」張藏英語氣堅決。

見到張藏英如此自信,郭榮不禁有些動搖。

郭榮也很清楚,若是派出五千侍衛馬軍,或是殿前司的五千鐵騎軍北上戍邊,依照張藏英和王彥超的說法,胡盧河沿岸自然是固若金湯。

可騎兵的消耗卻是一個無底洞,每一名騎兵意味著至少兩匹戰馬,出動五千騎兵戍邊半年,人吃馬嚼下最少要花費掉十萬貫。

若是這支騎兵再和契丹騎兵硬踫硬打上幾場,那損耗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即便是最下等的戰馬,一匹也值二十貫,每名騎兵身上的全套甲冑也值十幾貫。

而且每一名騎兵都是禁軍里精銳中的精銳,沒有個四五年的錘煉是成不了一名合格騎兵的。

不行,現在的國庫難以支撐騎兵的出動,這筆錢必須要留著來年征討蜀國,郭榮很快就否決了出動騎兵的方案。

不如現在就讓這張藏英去河北,若是他能招到足額的三千精銳,再加上王彥超和韓通手下的州軍,防住幾千契丹騎兵應該沒有問題。

而若是張藏英二十天內不能招到兩千名精銳,那時再派遣騎兵北上也不遲。

河北的官道每年都會整修,騎兵只需六到七日便可抵達胡盧河。

嗯,這樣最為穩妥。

坐在御椅上思來想去,郭榮最後下了決斷。

「張卿,朕任命你為緣邊招收都指揮使,本官還是之前的德州刺史,你務必在二十天內招攬到兩千精銳,若是不能做到,你的頭顱朕自會取下!」

緣邊招收都指揮使的差遣,是郭榮現場發明的,現在的使職差遣制度下,差遣只要能確切地表達某官員負責某事即可。

張藏英聞言喜不自勝,當即拱手道︰「陛下就等著臣的捷報吧!」

二十天,二千人,在張藏英看來沒有任何問題。

在契丹當官的這十多年里,張藏英也不是白當的,他早就在契丹軍中埋下了不少習作,而且這幽燕的山川里,多得是與他相熟的豪杰。

等到張藏英領命退下後,郭榮攤開一張白紙,寫下了對張藏英的任命,召來候在殿上的翰林院使,令他將這紙送到翰林院去,由翰林院中值班的翰林學士書寫詔令。

翰林院使是一名年輕的宦官,在郭榮與翰林院間起傳達聯系的作用。

在處理完張藏英的任命事宜後,郭榮又開始翻閱奏章,這一份是國子監祭酒尹拙遞上來的。

這份奏折通報了國子監正式開課一事,還提及了刊印九經一事。

「哦,今年已經都到這個日子了麼?國子監都開課了。」

郭榮想了想,對張守恩說道︰「派人去國子監知會尹拙,我明日抽空去國子監看看。」

今年是郭榮登基的第一年,前十個月他的主要工作重心都放在「武」上。

如今也該表達表達對「文」的關心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