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難易之別

隨後,左懋第便上了一道奏疏,說如今世襲之武勛雖不宜領兵出征,但是身為大明恩養之將,怎麼也要報效國家,不能獨善其身而不管天下之禍亂。

說了一大堆之後,他在文章的末尾強調,朝廷極度缺錢,武勛不正可以用捐錢來報效國家。如果連一點錢財都舍不得,那國家養這麼多年,豈不是養出了中山狼?

以他的才華,引經據典之下,洋洋灑灑一大篇,崇禎皇帝看後,很是歡喜,感覺這篇文章應該早就拿出來才好。

于是,其他有關武勛的奏章,他全都留中不發,只是發下左懋第的這篇文章,讓群臣討論。

這麼一來,作為皇帝的意思,其實就很明確了。

司禮監這邊,在朝會一開始,就立刻力頂這篇奏章,先行定下了一個基調。

說武勛和文官不同,特別是世襲武勛,那麼多年來一代代都是深受皇恩,歷代都有賞賜,理當在朝廷急需用錢之時慷慨解囊;而文官又不世襲,這種做法,適合武勛,不適合文官。

听到司禮監是這個態度,那些文官一個個都是大為放心,便紛紛附和起左懋第的觀點了。

本身來說,文武對立,反對武官這邊是文官的基操,這是其一;

第二,左懋第提出不讓武勛掌兵權,這原本就是大部分文人所認為的,本身和他們就沒多少沖突;

第三,還有一些人擔心這些武勛出征反而會累及兵事,用錢來代替的話,也可以免了這種擔憂。

第四,司禮監的意思,肯定是皇帝那邊授意的,說明皇帝不會再擼他們文官的羊毛,而只是那些武勛的。當然,如果他們不配合的話,說不定崇禎皇帝就會和以前一樣,讓他們所有人捐錢。

對文官來說,崇禎皇帝在這點上起碼是有進步了,如果不給予鼓勵的話,他們也說不過去。

于是,這麼一來,朝堂上很快形成一致,讓武勛用出錢的方式,為國效力!

武勛這邊,有不少人听到這個觀點,一個個都是後悔,早知道這樣,還不如出征呢!

奈何事情到了這個份上,那些文官不內斗,一個個噴子把矛頭對準他們,就以他們的才學來說,十個武勛都沒有一個文官能噴的。

到了後來,文官的火力之猛,已經到了讓世人感覺,這些武勛對朝廷忠不忠,對大明皇帝忠不忠,那是捐錢多少來算了。

甚至還有一些御史言官上奏章統計各武勛的家財,說他們有多少田產商鋪等等,公侯伯等級,從分封時間開始推算,他們必須要捐獻多少銀子才不算中山狼!

再到後來,甚至有更絕的言論出來了,說這些武勛不捐出多少銀子,那就是中山狼,養中山狼干啥,直接給奪爵了拉倒!

…………

崇禎皇帝這算是第一次嘗到了甜頭,利用文武之別,以文制武,對付那些武勛,他來從中受益,卻又不需要他費多少腦力,親自上去沖鋒陷陣。

他看出來了,這事情拖得越久,已經引發的官場輿論就對武勛們越是不利。

崇禎皇帝忽然有一種期待,那些武勛到底能掏多少錢出來?

然而,任何人面對別人要他掏錢的時候,都是不甘心,想要掙扎的。這些武勛,也同樣不例外。

很快,有武勛就上奏,說他們願意出錢表明忠心,但是,不能光是他們出錢,同樣是勛貴集團中的外戚集團,他們什麼功勞都沒有,就只是一個血緣關系,就坐享榮華富貴。如今朝廷有難,皇帝有難,他們也應該出錢才對!

這個觀點一出來,雖然不少文官還逮著武勛不放,但是也終歸是有一部分文官,覺得他們說得也沒錯,就開始喊著,外戚集團,也要出錢。

看到這風向轉變,徐允禎等人就松了口氣,終于不用承擔全部壓力了。

只要矛頭有轉移,那就好辦起來了。

首先,外戚集團要是不出錢,皇帝就不好讓他們武勛出錢,因為出錢的道理都是一個道理,憑什麼只要武勛出錢,外戚不出錢?

外戚同樣享受大明的榮華富貴,如今大明有難了,出錢不應該麼?

對于此,那些文官一點都不在意。因為對于他們來說,不管是武勛也好,外戚也罷,都是他們平時看不對眼的,屬于兩個階層來的。

擼外戚的羊毛,文官這邊沒有一點心理負擔,甚至還可以說是政治正確之舉。

于是,他們也紛紛附和這種觀點,要求外戚也出錢。

本來外戚集團這邊,對于朝堂上發生的這些事情,那是吃瓜看戲狀態的。結果冷不丁的,竟然殃及池魚,頓時就有點傻眼了。

對于他們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掏他們錢,那是要他們命根子啊,當然不會樂意的!

于是,他們就一個個哭窮,說他們根本就不是武勛集團能比的,人家都傳承了幾百年,自己才多久,總之一個字︰窮。

對于天下亂局,他們有心,但是無力啊!

武勛集團那邊,一看外戚這邊抵制不想交錢,頓時,一個個心中都是高興了,便都開始推月兌,說他們好歹是祖宗立下功勞,那是流血流汗掙來的家當。你外戚憑什麼,真要說起來,是自己家有難,自己都不掏錢,還要外人掏錢?

仇視外戚的文官,甚至還有一些武勛,也學著之前的樣子,給那些外戚列他們的家財名單。家里藏了多少錢不知道,但是名下有多少田產商鋪之類,卻是能查出來的。

外戚這邊,在這樣的壓力下,自然找各種關系,去向宮里哭窮,想要免去這場無妄之災。

然而,崇禎皇帝卻是鐵了心腸,不管誰來說,他都拿外面的話來反問︰外戚好像是皇室一家親,如今自己家有難,你不掏錢,人家外人怎麼看?

總之,所有外戚的求情,一概不準,有本事,自己去和外面的人去辯駁,如果能說服他們,那也行!

外戚這邊就傻眼了,就是外面那群人把火燒到他們頭上的,那些人怎麼可能被她們說服!

不過外戚中也不都是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也有精明的人。

其中就有人,靈機一動,就也喊開了。

他們認為,外戚之中,和皇室最緊密的,最有錢的,莫過于各地藩王。他們享受大明的供奉,榮華富貴多少年,他們有錢啊!

不管從那個方面來說,如果真要說給錢的話,那行,他們可以給錢,但是藩王也要給,這樣才公平!

這個風向的轉變,是一開始的崇禎皇帝所沒有預料到的,也是左懋第沒有預料到的。更是其他被動加入這事的人所沒有預料到的。

那些武勛也覺得很有道理,真要說起來,藩王才是坐享其成,事享富貴,大明有難,這才是他們真正的自家人,自家人不應該也掏錢麼?

如此一來,武勛,文官,外戚等等,最終形成了一致的意見。

文官要武勛掏錢,武勛看外戚,外戚看藩王,就這麼一條鏈路就形成了。

最後這一致意見就擺到了崇禎皇帝的案頭,看崇禎皇帝怎麼說了。

如果是以前的崇禎皇帝,恐怕會對這個事情有些抵觸。

一是他比較重情義,他的皇位是他哥給他的,他之前就是一個藩王來的。

另外一個,就是他從藩王成為皇帝,他是不想其他藩王參與到朝堂上面的事情,免得到時候出現什麼不測之事。

然而,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心態已經完全變了。

對于那些藩王,他是能擼羊毛的,絕對不會放過。因為他知道,只有他有錢了,才能強軍,才能賑災,才能治理天下。

亡國滅種都只有兩年時間了,這時候那還能顧忌其他雞皮蒜毛的事情。

更不用說,他對那些藩王宗室已經安排了去處,也不會留在國內給他添堵。

因此,當所有事情的焦點集中到藩王身上,有關奏章擺到了他的案頭時,他甚至都沒有考慮,直接就同意了這些奏章。

甚至為此,他還演了一場戲,專門去了太廟,向列祖列宗,向歷代先皇說明情況,並且表示,各藩王在這次出力了,他絕對不會虧待各藩王,將來必然會有所回報。

作為他的誠意之一,順便著,崇禎皇帝還下旨,釋放被關在鳳陽高牆之內的原唐王,並招之回京。

這場戲一做下來,那些外戚頓時就傻眼了。藩王明確要給錢,那他們就逃不了了!

武勛集團也懵了,藩王給錢,外戚給錢,那他們也是逃不了,肯定是要給錢了!

文官集團這邊,也沒想到崇禎皇帝會這麼做,當時都是非常驚訝。回過神來之後,一個個幸災樂禍的同時,就都紛紛稱贊皇帝聖明!

隨後,他們自發地,監督這些皇親勛貴給錢。在他們的心中,似乎是取得了一場大勝一般。

事實上,對此情況,崇禎皇帝也非常感慨。

之前的時候,他不是沒有想過要這些人給錢。甚至他也記得,劉偉超和他說的,在原本歷史上要他們捐錢之難!

可如今呢,他都不費什麼事情,這事兒竟然就做成了!

回顧整個事情的發展,崇禎皇帝不由得又有了新的領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