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封

李承乾之所為為太子,穩坐東宮,除了他自己嫡長子的身份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身後還站著兩個巨擘。一個立朝元勛,黨羽故交遍布朝堂的長孫無忌,而另一個,甚至遠比長孫無忌更加重要的便是六宮之主,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後。

自古以來,凡後宮女子,必是母憑子貴,但李世民對長孫皇後寵愛尤甚,到了長孫皇後這邊,便成了子因母貴。

長孫皇後三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俱為李世民特所寵異,冠于諸王,甚至就連李恪都有外放之憂,但于李恪年紀相仿的李泰卻能安然留于長安。

這其中固然有李泰自幼寬胖體弱,不宜遠行的緣故,但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寵愛也是必不可缺的。

次日早後,延康坊,楚王府。

長孫皇後已經盯上了李恪,李恪的心里自然不是滋味,至于分封揚州之事,更是一直像是一塊大石壓在李恪的心頭,這種滋味並不好受,故而一早李恪便命人將岑文本和王玄策請了過來,商議此事。

「弟子無狀,進京之初本當親自上師門拜見,然無奈有要事相商,故只得請岑師來此,還望勿怪。」岑文本剛進楚王府府門,李恪已在內門等候,連忙上前對岑文本道。

岑文本笑道︰「殿下安然回京便好,你我之間又何必客氣,只是不知殿下召臣來此所為何事?」

李恪看了看四周,對岑文本道︰「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岑師隨我內室說話。」

東宮之中都有李恪的眼線,而楚王府中自也有長孫家的眼線,說話自然也要謹慎些,說著,帶著岑文本便進了內室,而在內室之中,王玄策也已在其中等候。

三人方一坐定,李恪便開門見山道︰「近來長安事多,昨日本王自宮中得到消息,有人已向父皇進諫,欲待本王冊妃之後便封本王于揚州,以楚王府一脈永鎮淮南,是為藩王,此事若成,恐怕本王日後難入長安,岑師和先生可有良策?」

李恪之言方落,岑文本和王玄策的眉頭都不禁皺了起來,正如李恪所言,儲君必當坐鎮長安,一個永鎮外藩的皇子是成不了儲君的,這一招可謂釜底抽薪。

過了片刻之後,岑文本問道︰「此計倒不像太子所為,可是長孫無忌所出?」

李承乾雖也聰敏,但未必會有這麼深的心思,更何況眼下李承乾自顧尚且不暇,又哪有功夫去對付李恪,最為可能的恐怕也就是長孫無忌這只老狐狸了。

不過李恪苦笑了一聲,卻搖了搖頭道︰「此人倒也姓長孫,卻非長孫無忌,而在內宮。」

岑文本與王玄策聞言,頓時了明白了,難怪李恪如此慎重,原來此事竟是長孫皇後的意思。

岑文本道︰「此計柔中帶剛,乃陽謀,殿下拒之不得,若是拒之,恐怕非但陛下生疑,殿下自己也難自處。皇後坐鎮後宮多年,後宮上下無有不服者,有這樣的手段倒也在情理之中。」

長孫皇後此計便同為她為人行事一般,外在看似柔和,卻內含剛烈,叫人雖然不願,卻也無從下手。

若依長孫皇後所奏,外放揚州,永鎮淮南,此事李恪自然是不願的,但他卻又不能當面回絕此事,蓋因李恪雖有爭儲奪嫡之心,但時機尚未成熟,萬不可叫李世民覺察了出來,畢竟就李世民眼下而言,他尚無廢李承乾重立之意。

逼著李恪外鎮,還要李恪謝恩,這是要李恪笑著吞下自己種下的苦果,皇後手腕,果然不同凡響。

王玄策道︰「我朝立國至今,只有皇子外放,從無裂土分封藩王之事,難道此事陛下便能準了嗎?」

岑文本輕嘆了一聲道︰「分封之意本就是陛下所欲,只是早年你陪殿下出質突厥,有些事情或還不知。陛下初登帝位之時,陛下便曾與蕭相商議諸王分封之制。若非中書省力阻,恐怕此事早就成了。如今皇後舊事重提,陛下豈能不動心。」

貞觀元年七月,李世民便曾傳宰相蕭瑀入宮,問及分封之事,蕭瑀當時便奏對有言︰「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為盤石之固。秦並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

蕭瑀以秦立郡縣,二世而亡,漢建分封,國祚綿延四百載而論,主分封諸王,深得李世民之心,此番長孫皇後又提此事,李世民自然動心了。

李恪听了岑文本的話,沉思了片刻,接著忽然想起了什麼,于是問道︰「岑師可知那時力反此事的何人?」

岑文本回道︰「乃是時任中書舍人的李百藥。」

李恪點了點頭,接著問道︰「若依岑師和先生而言,分封諸王之事于國益否?」

分封之事古便有之,郡縣之事古亦有之,凡新朝立國之初,必有此爭,而文臣,在此事之上也大多所持相同。

為士者,為臣者,朝堂之上或執政不一,自然難免分歧,相互彈劾也是常有之事,但在這一件事上,除了蕭瑀這些前朝宗室出身的臣子,絕大部分的文臣的態度卻出奇地一致,那就是郡縣必定優于分封。

分封之制,分天下于宗室各王,以皇帝諸子分治江山,權在皇室,多和帝王之意,但郡縣之制卻不同,郡縣之制于各郡縣置官,文臣治國,上承下接,權在臣,便是文臣所主。

岑文本和王玄策也是文臣,兩人聞言,不假思索地便回道︰「分封之事,于國無益。先有周天下割據之禍,後有漢七國之亂,分封諸王絕非善政,當不可取。」

秦所以二世而亡,在其暴政,不在郡縣,漢之所以國祚四百載,在天下人心,不在分封。

秦若非皇帝荒婬無度,橫征暴斂,逼得天下百姓揭蓋而起,斷無短壽之道,而漢初便有七國之亂,若非名帥周亞夫力挽狂瀾,也早已江山易主。

岑文本和王玄策態度堅決,又出奇地一致,李恪看著岑文本和王玄策不約而同地表態,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他似乎已經找到了破局的法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