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師徒談話(三)

作者︰未聞墨卿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古尋所說話中的道理,扶蘇都能听明白,但是一下子全涌入他的小腦袋瓜里,去讓他分外混亂,有些理不清什麼是什麼。

「老師,照你這樣說,還是法家之治更為重要嗎?」

「呼……」古尋見扶蘇一副繞迷糊旳樣子,不由失笑搖了搖頭,然後抿了口茶潤了潤嗓子。

百家爭鳴,各行其道,既有他的好處,也有他的壞處。

思想理念上,盡管百家各派可謂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然而實際使用起來,卻只能是非此即彼,而不能集各家之所長。

一方面這是受數百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所影響,能且只能選擇一家,就像扶蘇的想法一樣,他的念頭永遠是做出唯一選擇。

而另一方面,這也是諸侯紛爭的天下大勢所造就的必然。

諸侯各國擁有選擇自己崇尚的治國理念的權力,而諸子百家也同樣擁有選擇自己鐘意的國家的權力。

通俗點說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但這種選擇的權力,根本上就是天下大勢的伴生物,當大勢改變之時,它也自然而然地就要變了。

「我剛才說了,無論儒墨法道,亦或是其他諸子各派,歸根到底都是為臣之道,而非為君之道。」

「扶蘇,盡管你還年少,但我想你對你父王的野望應該也有所了解。」

「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紛紛擾擾五百載,這天下也到了再度歸一的時候。」

「如今山東六國,積弊疲弱,主庸臣佞,而你父王奮秦國六世之余烈,勢必能澄清玉宇,再造乾坤。」

「所以,最後落到你手里的,不是這八百里秦川,而是縱橫數千里的華夏大地,一個統一的,完整的王朝。」

「這,也是我之所以要和你說這些的原因所在。」

「老師,我……」扶蘇有些失神,略顯無意識的呢喃了一句。

知子莫若父,反過來說也可以成立。

扶蘇對自己父王的雄心壯志,當然有所察覺,但是對于如今的他而言,天下一統……還只是個詞匯。

他並不能真正的理解那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那時的秦國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國家,自然也無從理解,古尋這句話的的含義。

「呵呵……不理解沒關系,听我給你解釋。」古尋溫和的笑笑,安撫了一下自己學生躁亂的內心。

「天下一統,七國盡歸一王,屆時你登上王位,治下的就不再只是關中百姓,還有三晉,荊楚,齊魯,燕趙,甚至更多更遠的地方百姓。」

「不同的地區,就有著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習性,不同的思想等等……如此情況下,徒以一法治之,你覺得能行得通嗎?」

沒怎麼思考,扶蘇下意識的就想搖頭,但緊接著卻遲疑的點了點頭,「老師,七國固然各異,但是百姓的需求,不應該大同小異嗎?」

「既然我秦國之法,可以令關中百萬子民安身,那加上山東六國不也一樣嗎?」

古尋含笑搖頭道,「我剛才說過,思想理念不是一加一就得二那麼簡單。」

「這治民一道,說來也是如此,並不是簡單的測算題,加在一起就可以的。」

「法家之道,強國,卻不富民,它在根本上是加強君主的統治能力,將國家的力量更集中的匯聚到一人手中,于百姓而言,它好,卻又不夠好。」

「事實上,秦國是天下七國中最強的國家,但是秦人卻並非是七國百姓中,最富足的百姓。」

「只不過對于小民而言,秦國之治,至少能夠讓他們免于朝不保夕的戰亂,不至于國破山河在。」

「當僅僅只是活下去就成了一種奢望的時候,嚴刑峻法也好,不通人情也好,徭役賦稅也好,都是可以接受的小缺點了。」

「這你明白嗎?」

扶蘇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學生大致能夠領會。」

當然,扶蘇只是隱約有些明白而已,作為長于深宮的秦國公子而言,古尋話中有關百姓之苦難的地方,他終究是沒有直觀的感受的。

「當天下統一,戰亂休止的時候,本性酷烈頑固的法家的弊端,也會就此顯露,造成諸多隱患。」

「那……法家不行,改用儒家之治呢?」扶蘇問道。

古尋一聳肩,「儒家空談過甚,一味強調禮法仁義,純以人性治國,弊病同樣不少。」

接著不等扶蘇再問,古尋又把道墨兩家也一並說了,「墨家講究知行合一,不依書本,更重經驗,這想法很好,可惜如此做派,想要培養一個真正合格的墨者,難度過大,況且兼愛非攻的思想也過度理想了。」

「至于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學說可以說是泛用性最廣的一派理念,不過足以安民,卻又不足以強國,除非恢復到古時的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境況,否則局限性同樣嚴重。」

扶蘇無法理解的驚訝道,「可這……這樣一來的話,豈不是無從治國了嗎?」

「不不不。」古尋抬起一根手指晃了晃,「治國之方,就在其中。」

「我說過,你需要知道的不是是什麼,而是為什麼。」

「為什麼法家之說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為什麼儒家理念在另一種情況又強于法家了。」

「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以求的最好的結果,這就是為君之道。」

「臣者治國,而君者治臣。」

「你需要做的,是做出準確的判斷,並選擇出最合適的人選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道理扶蘇懂,雖然此前他從沒想過這麼做,不過听起來就很合理。

問題是怎麼操作呢?

百年以來,秦國素來以法治國,是七國間法家勢力最強的地方,所以儒墨道三家的領袖高人,甚至連秦王的面都懶得見,除非秦王本身表露出了改弦易轍的意思。

儒墨法道,諸子各派不可並存這是公理,從未例外。

「老師,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達成啊!」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