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4章鄰和里

果然如凰風氏巫所料,這次開墾新田不需要他們操心。

葉青在和族長商量之後,

就即將進行的開荒,召開了一次擴大會議。

將各部落的巫,族長,各生產小組的組長,小組長,只要是擔任過管理工作的,全都召集了過來。

葉青在會上公布了將要推行的全新制度……鄰里制度。

召開大會,不是要听大家的意見,只是通知而已,讓制度能更快地執行。

在葉青無數光環下,沒有人反對。

即便有少數覺得不妥的人,也不敢反對。

現在,所有人的吃食,基本上都是掌握在防風氏手上。

反對?

防風氏斷了食物供應,吃什麼?

事實上,稍微有些見識,比較精明的人,現在都是利益既得者,都是防風氏的擁護者。

凰風氏族長,烈,成了守衛隊的一個什長,成了一名月兌產者。

不干活,也能吃飽穿好,這樣的好事為什麼反對?

至于族人,每頓都吃的飽飽的,從來沒有挨過一次餓,還有什麼需要擔憂的呢?

只要過得好,是氏族,還是鄰里,有什麼分別嗎?

成風氏出走的族人,全部並入了防風氏,更是沒什麼話說。

更何況,出走行動的發起人,紀,現在是磚瓦場的負責人,是受益者。

他們即便想反對,也沒有領頭的。

有狐氏自族長桑死後,雖然又選了一個族長,但這個族長卻是沒有任何存在感。

他當上了族長時,族人全都已經被分散到各個工作小組中了。

他就沒有一次機會搞全族的集體活動,沒有發布過任何一次命令。

最需要顧及的是蠶風氏,人數最多,搬遷的時間也最晚,受防風氏氛圍燻陶的時間最短。

但在葉青答應幫助他們提高養蠶技藝和蠶絲紡織技藝之後,蠶風氏巫也愉快地答應了。

于是,鄰里制度順利地執行。

什麼是鄰里制度?

葉青首先對這幫原始人明確了一個概念︰戶。

以家庭為基本單位,一個家庭為一戶。

為什麼要強調戶?

這是因為,現在還是原始社會,還是氏族時代,財產的所有權還不明晰。

個人的勞動成果,很多時候,處置權不在家庭,而是在氏族。

確定了戶之後,財產權便在家庭,氏族無權干涉。

這就是私有制。

以前那種,族長和巫可以隨意抽調取用部落的公共財物為己用的情況,便不被允許了。

戶,有戶主,誰當戶主,這個就由家庭內部自己決定。

然後,編十戶為一「鄰」。

什麼是鄰?

鄰字的甲骨文母字是「」,字形是一個「大」字,在一橫上下加四個點。

意思是以一個大人為中心,幾個家庭聚合在一起的小村落。

大人也就是德高望重者,或是大家信服的人。

古早的時候,沒有國家行政管理,幾個家庭居住在一起,必然會有些糾紛或是矛盾。

沒有官員,沒有法律,怎麼處理?

這個大人,便負責處理和協調這些糾紛和矛盾,義務的。

「」的另一個意思是磷火,也就是鬼火。

古早的時候,沒有專門的墓地,人死了,是葬在屋前屋後的,晚上看去,鬼火點點,就知道了那里是一個村落。

因此,「」,鬼火,村落,三者是一個意思,也就是鄰。

十戶家庭,葉青選取其中一名戶主為負責人和管理者,稱為鄰長。

這個鄰長,自然是不會讓十戶家庭去自發選拔的。

葉青直接指派。

這個時代沒有講民主的條件,要講效率。

按每戶平均5口人算的話,一鄰,差不多50人。

在編組鄰的時候,這十戶家庭,分別從各個部落抽調。

抽調原則,盡量使這十戶家庭不存在來自同一個部落的兩戶家庭。

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加速融合。

編組好鄰之後,編十鄰為一里,選取一名鄰長為里長。

「里」,甲骨文字形,一個田,一個土,田是田地,土是土牆,代指房屋。

意思是,田園,居住、耕種、生活的地方。

「里」作為居住的地方,與外部相對,也有「內部」的意思。

那麼,一里的人口數量,大概在500人左右。

現在總的人口2300來人,扣除掉制磚場和煤礦、銅礦處的人口,還有2000來人。

2000來人,便分成了40個鄰,4個里。

這樣編組之後,每個人便有了三重身份。

一是他們仍然是某一個部落的族人。

這個身份,葉青沒有去強制去除,現在還不是時候,條件不成熟。

解散各自氏族部落的話,會出大問題的。

只能依然保留,然後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不斷地挖牆腳,不斷地淡化氏族的影響。

二是,原先的生產組身份依然保留。

在農閑的時候,伐木,采石,木工,砌匠等等,依然是他們要從事的工作。

三個就是這個新的鄰里身份了。

這個身份是今後的主流。

為了讓這些來自不同部落的人,快速認同這個身份,葉青用了重手。

利益捆綁!

怎麼捆綁?

這個時代最大的利益就是稻田了。

即將開墾出來的稻田,不會歸屬某一個氏族部落,也不會歸屬某一個家庭,而是歸屬于一個鄰。

一個鄰的人,集體參加勞動,共同耕種這些稻田。

稻田的產出,扣掉上交的部分,也就是稅,剩下的由鄰內部的十個家庭進行分配。

分配到家庭之後,便是家庭的私有財產。

私有財產受保護,鄰,里,氏族,任何人都無權侵犯。

鄰的內部是集體勞動,采用工分制度。

出了一個工,干了一天活,便計一個工分,到分配產出的時候,按照工分進行分配。

工分多,分得多,工分少,分得少。

等稻田產出了,鄰里制度走上正軌,部落就不再提供免費的吃食了。

那時,這種制度下,必然會產生貧富差距。

家里勞力少,小孩多,出工少,吃飯的嘴多,必然是比別人窮困的。

人懶惰,出工少,或是干活磨洋工,想要吃得和別人一樣,不可能了。

但,這正是葉青想要的。

人是的動物,是人奮斗的動力。

私有制下,有了貧富的差距,整個部落才有活力,才有主動發展的內在動力。

不甘于貧困?

很好!

葉青還給他們提供了賺外快的機會。

因為收了稅,今後,伐木,采石,木工,砌匠等等工作,不再是僅僅提供吃食,還會發放工資。

工資可以是稻谷,布等,有必要的時候,葉青會弄出孔方兄來。

不同的工作,工資可能不同,這個就要看具體的勞動強度和對技藝的要求來決定。

並且,同樣的工作,工資也會有不同。

技藝嫻熟的,工資高,手腳笨的,工資自然就低。

他要刺-激每個人主動學習技藝的熱情。

以後推行掃盲教育,將學習的成績作為工資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那時候,可以想象,族人的學習將會是如何的狂熱。

合理的制度,永遠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最有力的手段。

(求月票、推薦票)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