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宜入宅、祭祀,余事勿取。
江寧城今日的天氣依然極好,風和日麗,萬里無雲,城里的人們亦是心情舒暢,喜笑顏開。
正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李旭也不例外,今日靖王府喬遷,對他來說也算是一件難得的喜事了。
昔日的武安侯府如今已變成了靖王府,經過半個月的修繕如今已是煥然一新。
只見門前一對鎮宅石獅,高大威武,皇帝御筆親書的「靖王府」匾額,醒目端莊。
更耐人尋味的是皇帝昨日賜下的一對楹聯,上書︰「獨手擎天,重整大寧新氣象;丹心報國,掃除外族舊衣冠。」
朝臣們自是不難從此聯中看出皇帝對李旭寄予的厚望,但卻是有些不明白皇帝的心思了。
自皇帝放話有意立儲之後,三皇子景王的呼聲一直是最高的,皇帝雖未明確肯定,但朝臣們也能感覺到他對靖王也是很滿意的。
但是此聯一出,朝臣們就開始納悶了,景王一系的官員以及吳貴妃心中都產生了巨大的波瀾。
他們自是不知自從皇帝昨日見識過火炮的威力之後,心中便燃起了熊熊的戰意,一直未曾停歇,收復河山、驅逐韃虜的願望對他來說也不再是遙不可及了。
皇帝心情激蕩之下,便提筆寫下了這幅對聯,派人送給了李旭,算是對他的一種嘉許與期望。
李旭一大早便帶著一大家子人踩著吉時,迎著鞭炮入了宅,院內甬路相接,山石點綴,花團錦簇,生機盎然。
裝修過後,整座宅子都已變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
李旭好客,給宅子周圍的街坊鄰居都發了請柬,辰時開始,靖王府前就開始門庭若市,前來賀喜者絡繹不絕。
京都府尹徐國棟、工部尚書張寶堂、御史台中丞張勁松以及靖王一系的大小官員也是毫不避諱的親自登門道賀。
刑部尚書顧毅雖然沒有親至,但也悄悄的派人送了一副價值連城的字畫過來。
秦相就不必說了,昨日便已來過,這府上除了大門上的匾額楹聯是皇帝所書,其他院落、亭閣的所有牌匾對聯都是由他親自命名書寫。
端王和景王兩位皇兄則是派人送來了賀禮,不過讓李旭沒想到的是禮部周老爺子府上也派人送來了賀禮,讓他一時還有些納悶,畢竟之前從未有過來往。
太後來的遲些,皇帝和寧王則隨在身側,太後在宅子里轉了一圈之後,贊不絕口,直夸李旭能干,不費朝廷一分一毫,全憑自己本事掙下了這份家業。
隨後皇帝又單獨叫上李旭,在花園里聊了起來。
「蜀皇壽辰將近,出使西蜀的事,你考慮的怎麼樣了?」
李旭想了想說道︰「兒臣願往,不過兒臣想找父皇討兩道詔書。」
「詔書?何事需朕下詔?」
「大寧與東胡大戰將起,兒臣想趁這次離京,把淮上和秦嶺兩支義軍收編,讓他們接受朝廷領導,團結一致以對抗東胡。」
皇帝沉思一會,點點頭道︰「嗯,詔書朕可以給你,不過軍費?」
「軍費一事,無需父皇分擔,兒臣已有準備,這事兒臣也懶得去找戶部扯皮。」
「你明白就好,準備什麼時候離京?」
「兒臣準備悄悄和王叔一起離京,辦完事情後再與使團匯合。」
「嗯,這事你自己看著辦吧,離京之前來找朕拿詔書。」
皇帝得到李旭的答復之後,並未在此久待,和太後一起返回了宮中,而寧王則被徐國棟拉住留了下來,兩人合謀今日一定要把李旭灌翻。
臨近開席,武當掌門終于帶著三位弟子趕了過來,得知消息的李旭親自出門迎接。
李旭見到風塵僕僕的四人,頓時想起了已死去的三師兄,心中一酸瞬間便紅了眼眶,勉強地笑道︰「掌門,三位師兄,辛苦了!」
顧長松打個稽首笑道︰「收到小師叔的信之後,貧道就帶著他們立即趕過來了,看來時間正好。」
李旭點點頭,上前與三位師兄一一擁抱,大師兄肖硯打趣道︰「這才多久未見,小師弟怎麼好這口了?」
李旭笑道︰「多日未見,甚是想念,有些情不自禁,哈哈。」
二師兄道︰「听說師叔祖干掉了劍閣大師兄,如此盛事卻未能親眼目睹,實在是人生一大憾事。」
四師兄道︰「我早就說要早點過來,就是你不同意,你遺憾個屁。」
二師兄冷哼道︰「哼,你以為我不知道你想回來作甚,不就是想醉月閣的姑娘了麼?」
四師兄正待還擊,卻被顧掌門喝止︰「行了,看看你們幾個,哪里有個出家人的樣子,盡給武當丟臉。」
李旭打圓場道︰「好了好了,趕緊進去吧,馬上就開席了,先吃飯,晚上你們該干嘛就干嘛,我請客。」
今日靖王府的酒席是清風樓承辦的,李旭預備了四十桌,因為監察廳和王府親衛就有三百多人,加上謝元琮帶領一眾隱衛,四十桌應該是剛剛好。
暖房嘛,要的就是熱鬧,家里幾乎每一個院子里都擺上了酒桌,當然最尊貴的一桌還是在正堂,寧王和朝廷幾位大佬所在的一桌,李旭一直都在這親自陪著,外面的人都由于謙、劉勇、謝元琮他們去招待了。
酒過半巡,李旭敬完一圈之後,才宣布道︰「各位,感謝的話我已經說過,就不再多說了,今日父皇過來其實是想讓我給他一個答復,父皇想讓我代替三皇兄出使西蜀,而我已經答應了。」
寧王笑道︰「難道陛下是想讓你迎娶西蜀公主麼?那秦家那丫頭咋辦?」
李旭搖頭道︰「我只是替他出使,替他接回西蜀公主,其他的可沒我什麼事。」
徐府尹道︰「你此番代替老三出使對你來說或許也是好事,說明陛下已經越來越看重你的能力,越來越相信你。」
張尚書點頭道︰「景王性子仁厚,與陛下極為相似,所以一直以來深得陛下喜愛。陛下現在可能也想明白了,景王適合當個守成之君,大寧若想中興,還是得像殿下這般有勇有謀、銳意進取之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