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孫策西征獲郎慈 袁術死後擊劉勛

卻說孫策平定江東之中,因朱治為吳郡中四大族之人,如讓使朱治進軍吳郡,必得四大家族的支持,于是孫策分兵朱治,令朱治率軍進軍吳郡。

朱治即此由錢唐至吳境。吳郡太守許貢聞之,立刻拒朱治之于由拳(嘉興)。二軍相峙,朱治先沒發動攻城,而是遣人與吳郡四大家族聯系,以取得他們之助。吳郡四大家族勢力巨大,當地命官必依之。

朱治很快得到相助之應,隨即向許貢發動攻勢,幾經大戰,許貢馬上感到後援不足,經探才知,朱治為吳郡四大家族中朱家之人,為此,吳郡四大家族皆已倒向朱治。朱治很快大破許貢,許貢只得投降。

孫策吞並江東,通好曹操。又因孫策英武邁眾,特加籠絡。曹操許將弟女配孫策季弟孫匡,又為次子曹章取孫賁女,禮闢孫策弟孫權、孫翊。

孫策亦知曹操為奸雄,虛與酬應,通使往來。嗣聞曹操出拒袁紹,也想進襲許都,奉迎獻帝,乃密治軍馬,屆期待發,忽由巡江將吏,拿住細作一名,密書一封,解送孫策前。

孫策披書閱畢,不禁大怒,其書曰︰「孫策驍勇,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彼若被詔,不得不還。否則常留外鎮,必為後患!」

書雖末署名,但可肯定是吳郡太守許貢所為。孫策怒問細作,才知許貢陰通曹操,故有此書。當下派吏召許貢,托名議事。

許貢尚未知使人被獲,便即趨至,孫策取書示許貢,許貢還想抵賴,即與寄書人對質,許貢無從再辯,呆如木偶。

孫策呵叱道︰「汝欲斷送我性命麼?」遂顧令左右,將許貢牽出,絞死了事。

孫策雄據江東,已成事實,且得到朝廷認可。孫策則建立官制,任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上表張為正議校尉。孫策視張昭、張為左右臂膀。秦松、陳瑞由張引見,孫策又禮聘秦松、陳瑞等為參謀。孫策又先後任命吳景復為丹陽太守,堂哥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賁之弟孫輔為廬陵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周瑜為江夏太守,中護軍。程普為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因江夏、零陵還莫為孫策所治,故周瑜、程普二人皆為遙領。叔叔孫靜因無心做官,回家看守祖業。自此,一批文武能人為孫策所用,在他們之相助下,江東割據政權已顯現,

陳瑀事後,孫策復遣張赴許都,向朝廷納貢,並陳述陳瑀事件。曹操見陳瑀投向袁紹,也不是他所望,便認了孫策所為,並命揚州刺史嚴象舉孫權為茂才。

此後,曹操以朝廷名義派使者劉琬至江東,受到孫策的歡迎。孫策聞劉琬會相術,特領弟等與劉宛相見。

劉宛見後,不由大驚道︰「從相上看,將軍弟皆為貴人,尤其二弟具有大貴相,且很長壽。」

孫策听後,不由的高興笑道︰「劉使所言,真讓吾輩歡喜。」劉琬回去復命時,孫策特贈些禮物以作謝意。

不久,曹操授意地方對孫權郡察孝廉,州茂才,授行奉義校尉。校尉是高級武官,可帶兵越境作戰。

孫策已得榮封,聲望日隆,江東人士,陸續趨附。孫策正在高興之余,忽接朝廷之詔,孫策急忙打開,隨後緊鎖其眉,此時正巧周瑜回歸,一旁見之,便問道︰「朝上所書何事?」

孫策答道︰「詔書之意是禮闢吾弟孫權、孫翊至京城為官。」

孫策邊道邊將詔書遞上,「哦。」周瑜接過詔書,過目後道︰「瞧似朝廷詔書,實是出于曹操之意。使為京城為官,實為人質。」

孫策道︰「公瑾所言,正吾所慮。」

周瑜道︰「看來曹操對江東事,鞭長莫及,又為當心,以此牽制。以吾之意,可以孫權、孫翊二弟年齡和資歷不足為由,言語懇切作書避之。」

孫策道︰「善,當以張作書復之。」就此孫策兄弟末應此事。而曹操則為此事耿耿于懷。

孫策雄踞江東,丹陽(宣城)以東皆平,惟涇水以西六縣未服。孫策敷衍曹操人質事後,便親率軍進剿。

孫策已與袁術絕斷,孫策在江東的迅速崛起,使袁術惶惶不安。為此,正當孫策率軍平定涇水以西之時,袁術卻使人帶上印綬,授于丹陽郡內的部族頭目祖郎,讓其策動山越,共圖孫策。

孫策自領兵西討,恰遇祖郎率眾迎戰,二軍相峙,孫策列于陣前,向祖郎道︰「祖郎,你還認識我麼?」

祖郎道︰「汝不就是聞名江東的孫策,誰不知曉?」

孫策道︰「不過,汝與他人不同,我與汝是應是老相識。汝曾還記得,我先前在曲阿,被汝無端掩襲,砍破馬鞍,斬殺我兵,汝沒曾想到,我與汝又相遇了,如今我今非昔比,大軍到此,汝如束手就擒,可饒汝不死!」

孫策有心收服祖郎,故出此言。而祖郎卻答道︰「要戰便戰,何提舊事?今日就是戰死沙場,也不可投降!」祖郎說罷,就引兵前來。

孫策一看,這祖郎還真是個 種,就揮手使兵出戰。幾經搏戰,祖郎大敗,生擒祖郎于陵陽(安徽青陽縣南)。

祖郎被擒後,匍伏謝罪,孫策念他是條漢子,欲收為已用,就微笑道︰「今被我擒來,本應處死。但自念創軍立業,應不宜記嫌,汝誠能自知前過,我當赦汝!不必驚慌。」

祖郎道︰「前在曲阿,不知是將軍,故吾無端掩襲,是吾等之錯。今又被汝擒住,原為前卒,立功贖罪。」接著連叩數頭,以表誠意。

孫策正是用人之機,即命釋縛,署為門下賊曹,專為平賊。

再說劉繇兵敗,舊將太史慈遁于蕪湖,逃入山中,結眾數千人,自稱丹陽太守,出略涇縣,立屯府,同祖郎相聯,號召山越,欲與劉繇復仇,與孫策對抗。

祖郎被擒後,孫策提兵往討,太史慈甚是狡猾,連戰數次,未能得手。

部將黃蓋道︰「太史慈自知兵不如,不與硬戰,只能詐他入險,方可破他。」

孫策道︰「善。」

于是令黃蓋率軍至勇里(安徽涇縣境)設伏,使程普用部分兵佯作懦弱,誘太史慈入險。

太史慈不知,進入伏圈。黃蓋率領伏兵,與程普、韓當一起將太史慈圍住。

太史慈不能再逃,被迫硬戰,結果大敗。黃蓋等將太史慈執住,捆縛送至孫策發落。

太史慈帶入孫策前,俗話說得好︰「不打不相識」,孫策親給太史慈解縛,笑握著太史慈手道︰「尚記得神亭事麼?若爾時為卿所獲,可相害否?」

太史慈亦笑答道︰「未可知。」

孫策見他實說,而沒虛假,便大笑道︰「今當與君同休戚,幸卿毋嫌!」

說著,即攜太史慈入,延令上坐,咨問道︰「欲再進取劉繇軍何方法?」

太史慈謙讓道︰「敗軍之將,何足論事?」

孫策婉駁道︰「昔韓信得李左車,諮詢大計,終得成功;今我欲向卿決疑,願卿勿辭!」

太史慈這才思量片刻道︰「劉軍被破,士卒離心,若至四散,恐難復聚,愚意欲出撫余眾,引為公助,未知公可相信否?」

孫策起謝道︰「這正為吾所願,明日日中,望卿歸來。」太史慈應聲即去。

諸將見此,皆進諫道︰「太史慈不易擒住,如何縱去?恐明日必不復還。」

孫策搖首道︰「子義乃青州名士,素尚信義,決不相欺。」諸將听後,似信非信。

到了次日,孫策預備酒食,坐定相望,立竿候影,眾將士皆有疑惑,或有不還,或有定還。

影至日中,太史慈果挈眾歸報。眾將士方服孫策所料,齊聲歡呼。

孫策下座相迎道︰「卿真信人,不負我一番賞識呢!」

遂命左右搬出酒肴,與共歡飲,至暮方散。

越宿,使太史慈署為門下督,使與祖郎同作前驅。再經奮戰,涇水以西六縣平定,孫策班師還吳。

轉眼間已是建安四年,孫策還吳後,正擬再出兵西略,忽聞袁術病死江亭,孫策譏笑道︰「袁皇帝,其眾臣聲呼萬歲,也會病死麼?」

自袁術僭號稱尊,驕盈益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羅,饜粱肉,獨未肯贍給窮民。

有司隸馮方家眷,避亂揚州,有女甚美,為袁術所羨,就令吏士強取入宮,列作嬪嬙,寵幸無比。後宮諸婦,各相妒忌,竟將馮女扼死,懸諸廁梁。袁術還道她別懷抑郁,投繯畢志,當即慟哭一場,厚禮喪葬。嗣是悼亡益甚,釀成心疾。

又因孫策不肯相助,並致絕斷,引為深憂。再加將士屢敗,糧食告空,不得已毀去宮室,走向灊山,奔依部將雷薄、陳蘭。

誰知兩將已有貳心,把他拒絕,士卒又沿途離散,害得他憂惶迫切,不知所為。

袁術走投無路,只得遣使至冀州,欲投靠袁紹,且願將帝號讓與袁紹。

袁紹子袁譚方為青州刺史,听到袁術消息,寄書讓袁術來投。

袁術改轅北往,道出徐州,偏有大軍截住。探明何事,乃是劉備、朱靈奉曹操令,在此邀擊。

袁術自知不足敵劉備、朱靈,慌忙退還。那後軍輜重,已被劉備軍奪去,沒奈何欲南歸壽春,行至江亭,距壽春尚八十里。

時當六月盛暑,糧餉皆絕,只剩麥屑三十斛,分給隨從,供不敷求,自己但食粗糲,不能下咽,欲乞蜜漿止渴,又無所得,嘆息良久,乃大 曰︰「袁術,袁術!奈何至此?」說到此語,胸前作惡,哇的一聲,嘔出許多狂血,接連不已,竟至斗余,倒斃床上。

袁術妻子等撫尸哭罷,草草棺殮,攜櫬奔廬江,欲依太守劉勛。

前廣陵太守徐璆,聞得袁術有傳國玉璽,糾眾還截,迫將玉璽繳出,方準過去。

袁術妻無法,出玉璽付徐璆。想當初,孫堅死後,孫策一行也遇類事,仍是袁術作惡。此時方為報應,即一報還一報。

徐璆得了玉璽,始引眾退去,自赴許都獻玉璽,得拜高陵太守。一代國寶,總算是仍還故主。

廬江太守劉勛,本為袁術部將,袁術妻家來投,當然收納。但袁術手下的長史楊弘、大將張勛等欲將其眾就附于孫策。

劉勛听聞後,就兵要擊,悉虜之,收其珍寶以歸。又招集袁術部曲,得數萬人,兵勢頗盛,然苦于未足食。

這事為孫策所聞,他想起當年為袁術攻下廬江,袁術自食其言,沒任孫策為廬江太守,而派其故吏劉勛至廬江,並任太守。此事雖不是劉勛主為,但自從那時起,孫策與劉勛就有了嫌隙,只是沒有顯露。

如今孫策欲得袁術余眾,以再壯自己實力,卻聞至袁術余眾半路被劉勛收編,心中甚為不甘。此又是這劉勛破壞自己之好事,心里很是憤恨,欲起兵攻之。

恰周瑜在旁,獻計道︰「劉勛得到袁術余眾,兵強于江淮之間,如果與之交戰,定要費其兵力。不如勸劉勛,去取上繚。上繚豪民,各自舉帥,擁糧甚多,劉勛必垂涎。待他往取,我軍借出討黃祖為名,乘虛掩入,一舉可得廬江了!」

孫策聞言大喜,應道︰「善!」而他表上沒露聲色,還主動與劉勛結好「同盟」,以誘惑劉勛。

計策已定,即日遣使齎書至廬江,劉勛展書一閱,其曰︰「上繚宗民,常欺吾境,憤怒多年。只因攻路不便,盼汝能幫攻伐。上繚富實有佳,出兵取下,不但可使更富足,還可多得一外援。」並贈珠寶和葛越(葛布)予劉勛,以作幫伐之酬。

果然劉勛閱孫策書,自覺書中所敘,不無道理,且得珠寶和葛越(葛布),利令智昏,此時謀士劉曄勸阻道︰「孫策使將軍攻伐上繚,非存好意,或恐有詐,請將軍謹慎。」

劉勛道︰「孫策所敘,確是有理,並非有詐。」

劉曄道︰「將軍進討上繚,廬江必為虛空,若孫策乘機,領軍來攻廬江如何?」

劉勛搖首道︰「孫佰符已表心跡,且以珠寶和葛越相酬謝,不可失信。再說我軍糧待急,取得上繚即可釋解。」

劉曄見劉勛執意取上繚,只得罷阻。劉勛終興兵伐上繚。

孫策得知劉勛中計,便乘間以討黃祖為名西略,使周瑜為中護軍,部署兵馬,即日起行。

孫策與周瑜倍道進兵,行抵石城。令從兄孫賁、孫輔兩人,率兵八千,往屯彭澤,截住劉勛的歸路。孫策親自與周瑜領兵二萬人,往襲皖城。

皖城為廬江治所,因劉勛出攻上繚,皖城守兵甚少。驀聞孫策兵攻來,均皆駭散,孫策幾乎沒戰,便長驅入城。

孫策進駐皖城,素嚴軍律,不許殘掠,對袁術、劉勛兩家妻小,均令釋放,仍加撫養,余如子女玉帛,概不妄取。劉勛守眾除少數潰逃外,統皆投降,得袁術百工及鼓吹曲三萬余人,後將所得人皆東遷至吳。

劉勛為孫策所欺,出攻上繚。上繚土豪,皆堅壁清野,斂守城中,劉勛竟無所得,屯兵海昏,再謀攻城之計。

劉勛忽聞孫策西向以討黃祖,劉曄又一諫道︰「孫策西討黃祖是假,偷襲皖城是真,將軍應速回皖城,否則皖城危也!」

而劉勛仍堅信孫策不可襲後,便道︰「黃祖殺孫佰符之父孫堅,存有世仇,西討黃祖合情合理,不可胡亂猜疑,再說攻破上繚在即,移兵皖城則功敗垂成,如何使得?」

劉曄見劉勛執迷不悟,嘆道︰「吾輩將被擒矣!」

未幾,有數個皖城守兵至,急報道︰「將軍,皖城已被孫策大軍攻破,守軍無力抵抗。我等拼死,方才逃至。」

劉勛聞後,險些暈倒,悔怒道︰「我已中佰符奸計,恨沒听劉曄之言。」隨呼劉曄,而劉曄則不知所向。

劉勛不再攻上繚,立聚兵慌忙回救皖城。

劉勛率軍路過彭澤,忽出一旗,一路人馬立于前,只見一將呼道︰「劉勛,吾輩已等汝多時了!」

此聲仍是孫賁所呼。孫賁、孫輔按計早已潛屯彭澤,截斷劉勛歸路。

劉勛被孫賁這麼一喝,呆如木雞,不知所措。

孫賁、孫輔揮軍擊殺,哪知孫軍個個英勇無比,劉勛這才知道孫策能來定江東之因。大戰一陣,劉勛敗走流沂,只得築壘自守,告急于劉表。

劉勛深知黃祖與孫策有仇,如向黃祖求救,必定來援。于是劉勛急忙之中,遣使至夏口,向江夏太守黃祖求援。

黃祖接劉勛來使,爭得劉表同意,決意援助劉勛,遣長子黃射率船軍五千人前往助。

孫賁申報孫策,孫策督兵親征,大破劉勛軍。劉勛部兵二千余人,及黃祖所遣戰船數百艘,俱為孫策軍所獲。劉勛只得與麾下數百人投向曹操。

孫策大敗劉勛,佔領皖城,為了回應曹操的封賞,以釋質子之疑,孫策沒直接安置所親守衛皖城,而是上表汝南的李術為廬江太守,給兵三千以守皖。這為後來孫權執掌江東留下了隱患。

這正是︰孫郎兵出佔皖城,劉勛中計求黃祖。

黃祖遣子來相助,兵敗只得投孟德。

評︰孫策割據江東,虛與委蛇,向朝廷稱番稱臣,一是使其割據江東的全法性,二是由于實力所限,不能稱霸中原。至于人質事,涉及到孫策之核心利益,不可相從。漢未朝廷勢微,雖各勢或有稱帝野心,但沒人敢為之,而袁術獨之,後敗至死,實是自取。孫策不殺祖郎、太史慈,收而用之,實為壯大將力。平定涇水以西,用計擊敗劉勛,佔領廬江,是為江東勢力之延伸。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