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八章 東華城(五千+,求票,求推薦!)

作者︰獨孤賞月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後世的華夏歷史上記載到︰「董書恆用一篇文章號召(忽悠)了數十萬華夏青年共赴西域,創造了華夏歷史上移民實邊的奇跡!」

而寫這篇文章的魏玉祥也一舉成名,以一個官員身份成為一個思想文化界的名人。

「戍卒精神」被廣為傳播,成為了歷屆守邊戰士的信條。

不僅僅在將士之間,在各行各業之中都開始學習「戍卒精神」。

董書恆將這個學習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他覺得華夏人的生活中需要融入更多的價值觀,去豐富華夏精神。

董書恆一直以來做的改革舉措,大多在政治上、經濟上,像精神層面的改革,卻一直沒有嘗試。

這次的事情,讓董書恆認識到了可以從華夏的傳統精神中去挖掘出新的東西。

將其總結出來,放入到當前的文化改革上來,也可以推動當前在全國開展的制度改革。

董書恆最近一段時間做的最多不是對新政府的宣傳。

他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化解土地矛盾上。

華夏古代的封建王朝末期總是不可避免地出現土地矛盾問題。

董書恆研究過當前的滿清狀況,他覺得當前滿清的主要矛盾依然還是土地茅盾。

外國勢力目前對華夏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隨著華夏政府執政之後,鴉片的輸入被堵住,廣大的內陸地區也沒有開放,沿海的口岸成了僅剩的對外窗口。

所以外國勢力目前還沒有資格成為華夏的主要矛盾。

華夏國內最大的問題還在于土地問題。

因為董書恆的出現,太平天國戰爭對華夏人口的影響減到了最小。當前華夏的人口依然接近四億,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增長。

滿清一朝的耕地面積雖然達到了歷史最高,而且高產的新作物也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但是這都不足以緩解土地的矛盾。

因為人口的增長遠遠快于糧食的增產。四億人口依然大大超過了華夏歷史上的任何朝代。

董書恆要想準備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任重而道遠。

董書恆沒有沒收地主的土地,因為重新分配了土地,他的移民政策就沒有辦法開展了。但是他出台了限制地租的法令,同時將農稅改為征收糧食,在各地設置糧倉。

自明朝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農稅開始,百姓的農稅改為繳納銀兩,這讓百姓不得不接受二次剝削,加速了自耕農的破產。

現在的華夏政府改革了商業稅制,國庫的白銀大部分都是從商稅獲取,而且華夏還有很多的國屬企業。有很多方式可以將白銀回收到政府手中,加上華夏準備推出的貨幣改革,現在董書恆並不擔心沒有銀子用。

所以,沒必要在去從農稅上摳。農稅改為公糧,也能夠將百姓地主手中的余糧集中的政府的手中,讓政府掌握更多的資源,去對市場進行調控。

華夏的商稅並不比滿清高,但是更為細致。滿清時的商稅制度太過粗糙,而權柄都掌握在地方手中,很容易就會導致官商勾結。普通小商人被克以重稅,層層盤剝,但是那些有背景的大商人卻可以堂而皇之地偷稅漏稅。

華夏的商稅制度卻是縱向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國稅。所有稅收都歸國家所有,地方的財政通過預算從國家獲得資金。

得益于完善的銀行制度,華夏才能夠收回所有的財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超過了歷史上的所有時期。

滿清時期,要是這麼做,光是款項的調撥就可以將朝廷給累垮。

華夏將稅收工作委托于財政部下屬的稅務總局。

稅務總局在全國建立一套縱向的稅務系統。稅務機關的管理完全縱向,跟地方官府沒有任何關系。

稅務機關甚至有自己的執法機構——稅警隊。這些稅警都是從軍隊中退伍轉業,戰斗力一點都不弱。

稅務機關統一管理各地的稅收工作,但是他們並不管錢,稅收統一由復興銀行管理。

與此同時,國屬企業的盈利、關稅、礦山森林等資源的出讓金,國屬土地的出讓金等都由復興銀行管理。另外復興銀行還負責保管各商業銀行的準備金。

這構成了華夏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

要說現在華夏境內最有錢的是誰?那麼非復興銀行莫屬了。但是復興銀行並沒有進行經營活動的權力,他本質上還是一個政府機構。

然後,每年的預算出來之後,也由財政部整理出來交由復興銀行,由其統一撥付。復興銀行在各地都有分行。地方政府預算的錢都是從這里出來,包括官員的工資都是從賬上劃撥到他們各自在商業銀行的工資賬戶。

預算執行監管機構負責跟進這些預算的使用情況。

而且董書恆規定,每個地方的預算必須要在年初的時候,在當地登報或者張榜公布給百姓。

這就最大的程度減少了地方官府貪腐的可能性。

比如地方官府準備今年修建一條道路,政府撥付了多少款項,那麼在年初必須要公布出來,希望這條路修成的百姓必然會關注此事。那麼地方官府想要偷工減料,將撥付的款項節省下來分掉,那麼就要問這些百姓願不願意了。

這種預算制度,還可以控制政府的開支,比如我現在手中沒有多少錢了,那麼就可以提前跟地方上的官府提前打好招呼,大家今年的預算收收緊。

土地方面除了農稅改革之外,還有對地主地租的限制,規定了浮動的地租政策。規定公糧全部由土地的所有者上交。公糧的比例的收成的十分之一,每年稅務機關會對地方的收成進行評估,確定每畝地所繳納公糧的數量。

同時新的土地政策還規定地租不得超過三成,除了上交的一成公糧,地主可以留兩成的收獲。

同時發布的還有一部臨時的法律。這部法律被稱為移民方面的《推恩令》。

其中規定,家中有多子者,僅僅可留二子在當地落戶,其余諸子必須服從政府移民局的安排,異地安置。

當然這里也有優惠政策,就是政府安置的移民除了安排在華夏的農場工作之外都會分配土地。

普通百姓大都是歡迎的,因為老百姓家中土地少,很多人生的越多越窮,那是因為家中地太少了,不夠幾個兒子分的。

現在國家幫助其余的兒子自立門戶,幫助家族開枝散葉,那是大好事兒啊!

這一政策針對所有人,不僅僅時普通百姓,就連地主也時如此。哪怕是復興軍的官員甚至是董書恆自己都要遵守這個規定。

董書恆不希望華夏的中原地區因為人口過多被繼續過度開發,環境逐漸惡劣下去。而周邊的地區因為缺少常駐人口而得不到有效的佔領。

董書恆在1855年準備遷移的百姓數量將打到五百萬人,其中包括因為重建渮澤而遷移到關外的兩百萬百姓。另外還有一百萬人將遷到西域去,充實天山南北的以及巴勒喀什湖地區。

有一百萬萬人將遷移黑龍和遠東地區,還有一百萬人分別遷移到南美、北美以及南洋地區。

在55年底前,董書恆將重點加強華夏在南洋地區的農場建設,加強農場的軍事實力,讓農場向內陸地區擴張。

董書恆已經隱隱察覺到華夏在南洋發展的黃金時期即將要過去了。

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之後,英法回過頭來必然要遏制華夏在南洋地區的發展。到時候南洋可能就要變成一片戰地。

英法早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前就開始瓜分南洋,英國在馬來半島、婆羅洲,法國在越南。印尼還在荷蘭手中,但是荷蘭是英國人的小弟。

還有一個沒落的西班牙還在菲律賓和南太平洋的島嶼上苦苦地支撐。

董書恆早已經選好了破局的突破口,不過在那之前,必須要讓英法承認自己擁有參與海洋爭霸的資格。

在歐洲海洋爭霸的圈子中,新資格的取得都是通過打敗一個老資格列強來獲得的。

北美那邊的兩個點,南美那邊的董書同處都還處在低調階段,現在最重要的還是積累人力。

舊金山的西海岸公司以及洛杉磯的長江安保集團,都在默默地發展著自己的實力。

西海岸公司在舊金山大量地收購產業,開辦農場和工礦企業。不知不覺之間手頭已經掌握了十數萬人,要知道此時的舊金山城的常駐人口也就只有幾萬人。人數的變化,必然會量變導致質變。

不知不覺間,舊金山的街頭出現了很多華人開設的店鋪,街面行走動的華人也越來越多。當然更多的華人還在城外的工廠、礦山和農場中,他們形成了一個個小聚落。

長江雇佣兵集團,則會在洛杉磯接一些到墨西哥的活。他們將觸角悄悄地向墨西哥的境內深入。

他們還掌握了洛杉磯外海的一座島嶼作為自己補給艦隊的基地,以及雇佣兵的訓練基地,這里完全就是一個法外之地。

華爾在這里過的很自在,要不是張廣順這個經理在,華爾感覺自己就是這里的國王。

過去的一年時間,采用拉攏一個,打壓一個的辦法,長江安保逐漸地除去了洛杉磯的地區的大家族。

在西部地區,美國政府的管控力很弱,真正控制地方的就是這個地方的大家族。

而華爾因為其背後的實力,現在已經躋身于洛杉磯當地的上層人士行列。他還當選了加利福尼亞的州議員,被認為是州長的有力競爭者。

這些也為長江安保在當地的發展提供了掩護。

而長江安保將觸角伸入墨西哥,則是為了練兵。

因為墨西哥的政府就是弱雞,墨西哥地方上的大家族和大資本家控制了地方,就像一個個軍閥,他們之間經常發生火拼,就像後世的墨西哥黑幫一般,其強度堪比戰爭。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江安保可以放開手腳大打出手。

他們都是受雇于雇主,戰後的事情自然由雇主幫助擺平。他們只要打仗就行,打完之後繳獲的東西也歸長江安保所有,那些雇主要的就是地盤。

長江安保不光搶錢,他們每打下一地,甚至將當地的工廠都給搬走。這些東西全部都被運到洛杉磯的華人聚居地內,發展當地的生產,不斷地提升華人在當地的實力。

張廣順覺得這樣的發展模式不錯,所以暫時還沒有向中南美洲擴張。

他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先將洛杉磯給控制在手中,讓長江安保有一個穩定發展的後方。

在墨西哥的業務活動,則可以通過墨西哥西班牙人將長江安保的名聲打出去。到時候中南美洲的那些地方勢力自然會找到長江安保。

在舊金山,西海岸公司一直在為華人謀求加州的公民身份。雖然這件事情遭受巨大阻力。但是隨著加州的華人越來越多,西海岸公司的實力越來越強,很快就會超過當地的勢力。

到那時華人就能夠主導加州的政治發展走向,加入他們再有一支可靠的軍事力量,那麼這里就會成為華人的獨立王國。

南美洲,董書同的發展則是低調而快速。

說他們低調,是因為董書同並沒有向西部沿海白人控制的幾個沿海的城市擴張。

說他們快速,董書同以胡寧湖地區為中心,迅速向西邊的烏卡利亞河流域以及埃內河流域發展勢力,地盤不斷地擴大。東邊的雨林區到處都是他們的發展空間。

董書同利用珠穆家族的印地安人身份,通過軟硬兼施的辦法,不斷的兼並周圍的印地安人勢力,然後在當地建立農場。這些農場中會安置移民過來的漢人以及兼並的印第安人。

這一年多時間,蔡啟明利用華夏駐南美洲公使的身份與秘魯的很多的高官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尤其是秘魯外交部長馬里奧。

馬里奧家族的船隊被特許到華夏開展貿易,通過向南美地區轉銷華夏的商品,馬里奧家族賺的盆滿缽滿。

而華夏的商船在秘魯的港口停靠也獲得了很大的便利。

利用秘魯的勞工輸入政策。華夏的船只送來了大量的移民。這些移民大都被董書同他們的設置的影子公司簽走。

兩年的時間,一共有近二十萬的華夏人到了秘魯。這在總人口只有一百多萬的秘魯的是一個巨大的數字。要知道秘魯的白人也就幾十萬而已。

當然這些人很多都沒有出現在明面的數字上,不然一定會引起秘魯政府的警覺。

畢竟在本國的境內出現了這麼多的華夏人,秘魯政府中一定會有聰明人產生別的想法。要知道西方的白人對于人種向來十分在意。

這些人從秘魯港口偷渡進來之後,就翻過安第斯山脈,被轉移到了胡寧地區。然後進入東邊平原雨林地帶的華人農場。

在這些農場種,華人河印第安人混居在一起。

董書同試圖用這樣的方式漸漸同化這些印第安人。就像董書恆信中所說的那樣要相信華夏人的文化優勢。

相對于印第安人,哪怕是沒文化的華夏人都在文化上享有優勢。

不知不覺之間,董書同所在的胡寧部落已經控制了近三十萬的人口。這這在秘魯總人口中已經佔有很大的比例。

而且滬寧部的常備兵力也達到了近萬人,這支軍隊由田方指揮,軍隊中的軍官大都是當初隨田方而來的特戰隊員。

馬春則幫助董書同管理農場和民兵事務。

利用偷運進來的設備,胡寧部開闢了一些礦場,開采銅礦、銀礦還有鐵礦等礦產資源,他們在胡寧湖邊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

董書同將其起名叫「東華城」。

珠穆則專門管理印第安人事務。夫妻的感情很好,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珠穆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上,在事業上則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

至少她看到了印第安人在丈夫的帶領下生活的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團結。

部落中的戰士也願意服從丈夫的指揮。

在滬寧部這一萬多人的軍隊中就有一支近兩千人的印地安騎兵,他們在華夏教官的指導下,不再像以前那樣一盤散沙式地作戰,而是學會了戰術陣型等等東西,他們的裝備也更加的精良。

在東華城中還建立了毛紡廠、兵工廠、冶煉廠等工業設施。印第安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業。

這里的毛紡廠用的是羊駝的絨毛,品質非常的好,甚至都出口到了華夏,羊絨制品還有各種礦產就是船隊回頭的時候裝載的商品。

這里的兵工廠設備都是從華夏偷運過來的。秘魯政府肯定不會讓這些機器流進印第安人的手中。

秘魯西邊的印第安人一直都處在自治的狀態中,所以他們的作為,秘魯政府雖然知道一些,但是知之不詳。只要胡寧部不造反,秘魯政府都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秘魯的白人人口太少了,他們的對于國土的控制力因為安第斯山脈的隔絕,更加的松散。

這才給了董書同他們低調發展的機會。

作為一個漢人,董書同覺得擁有更多耕地的安第斯山脈東部才是精華之地。

到時候他們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回過頭來很容易就能一口將西邊的沿海的港口城市給吞掉。

現在不能吞下來,不是因為打不過秘魯政府,而是因為那樣會觸動整個白人世界。

要知道利馬的港口還有英國的海軍駐扎。

白人對于土著居民推翻白人的統治非常的反感,他們擔心會發生連鎖反應。

到時候不排除他們會聯合起來針對董書同他們華人和印第安人的聯合國度。

而現在遠在太平洋彼岸的新生的華夏政府並不能夠給他們什麼支持。

這一切都再董書恆的算計之中,要是按照董書同自己的打算,早就已經佔領了秘魯。

PS︰今天拼了,還是兩更吧,上午沒時間寫,還好下午文思泉涌,三個小時寫出了五千+的大章。最近月票都是雙數,點點是不是又在搞活動了?讀者老爺們月初幫幫忙,多投幾票,最近兩個月名次都在五六百名,努力一下看看能不能再沖刺前五百。不說了,現在去碼明早的章節。

遠在西域惠遠城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