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潞王稱帝

作者︰四代重奸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周王稱帝,還要本督前去救駕?」右督師楊嗣昌一臉驚愕的望著漕運總督兼鳳陽巡撫朱大典。

「是啊,這是‘詔書’。」朱大典伸手遞給楊嗣昌一副文書,一臉便秘的苦笑道。

「‘詔書’?什麼詔書,先帝尸骨未寒,吳牲、陳永福二人怎敢如此大逆不道!」楊嗣昌臉都快氣綠了。

雖然說楊嗣昌這個人氣量偏狹,但是幸好朱由檢也是,王八看綠豆又對上眼了,換做這個時代的說辭,這叫作「知遇之恩」。

故而,當京師陷落、崇禎殉國的消息傳來之時,楊嗣昌真是痛不欲生,幾欲追隨其于九泉之下,好歹被朱大典勸住了。

原來自廣平府、順德府戰敗以後,楊嗣昌、朱大典本來向京師退縮,不意洪承疇又轉攻臨清。

那臨清不僅是四大運河重鎮之一,更是山東的門戶。

臨清一失,不但南北運河斷絕,濟南府更是危在旦夕。

萬般無奈之下,楊嗣昌、朱大典二人又只好分兵兩路。

一路退守冀州,一路前去救援臨清。

什麼都想要的結果,自然是什麼都得不到。

京師沒有能夠救援城,臨清也沒有能夠守得住。

等到京師、臨清俱失,兩人只好合兵一處,退守濟南。

這濟南即是山東首府,又是德王府駐地,十分緊要,故而這兩人片刻也不敢輕離。

只是這兩人哪里想得到,就這天下紛亂之際,那吳牲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擁立周王稱帝。

「怎麼辦?要不要咱們」朱大典向德王府方向示意了一下,「要是還不成,咱們還能問詢一下衡王的意見!」

衡王府正在山東青州,距離濟南府也不甚遠。

「不成,不成!」那楊嗣昌怦然心動了一下,連忙掐滅了這個念頭。

他搖了搖頭道︰「若是人人爭相稱帝,豈不是遂了‘順賊’心意?」

「那怎麼辦?難道我們就任這吳牲、陳永福兩個小人在我們頭上拉屎撒尿不成?」朱大典眉頭緊皺道。

「當此之際,我們當戮力同心,共抗‘順賊’。「楊嗣昌深明大義道。

「周王雖賢,不當立,當立者當為潞王朱常芳。」

「朱常芳身為明穆宗之後,本系帝支,又頗為賢明,當為天下主!「

楊嗣昌只這幾句話,頓時說的朱大典眼楮一亮。

他們這些人對「禮法」知之甚詳。

按理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如今帝系當出自明光宗一脈。

奈何光宗只有天啟、崇禎二子,而崇禎之子如今又下落不明。

那麼要想在其中選擇,必須上朔到明神宗萬歷一系。

然而,從明神宗萬歷一系計較,張順手里的福王時當仁不讓的國主。

萬般無奈之下,眾人只能退而其次,從福王一系和上朔到明穆宗一系兩者之間進行選擇。

若是選擇福王一系,福王嫡長子朱由崧當仁不讓。

若是從明穆宗一系選擇,如今潞王朱常芳正當其時。

按理說選擇福王一系,法理最合。

奈何,一則福王本人被「順賊」擁立,選擇福王子自然就低人一等。

二則,當年為了支持明光宗,江浙一帶的東林黨人狠狠的得罪了福王,雙方難免有些齟齬。

故而,楊嗣昌思來想去,唯有擁立潞王朱常芳,這才能夠穩壓周王一頭。

「那那咱們如何計較,如何行動?「朱大典不由問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

楊嗣昌一听這話,頓時明白了朱大典亦支持自己的提議。

他不由興奮道︰「這樣,你帶領這萬余人馬,暫且駐守山東,本督則率領八百精騎,立即趕往中都。」

「我主內,你主外,咱倆同心戮力,先把這半壁江山守住,然後再圖其他。」

「這「這朱大典無論身份地位,還是聲望手段,都不如這楊嗣昌,自然不會和他搶奪這「內閣首輔」之位。

只是他身為文臣,自然也不願意外放。

所以,朱大典猶豫了半晌,這才提條件道︰「如今正是用兵之際,舍我其誰。但是,一旦天下稍安,我希望我也能夠入閣為相。」

「好,那就以三年為期,如果天下初定,本督定然助你入閣!」楊嗣昌點了點頭,不由主動保證道。

兩人商議一定,楊嗣昌臨行之前,又囑咐道︰「古人雲,守江必守淮,而山東又在淮河以北,若山東在,中都鳳陽乃安。」

「登來又有水師,可以威脅京師。朱兄能用則用,不能用則毀,萬勿落入‘順賊’之手。」

那朱大典聞言一愣,這才想起來原來自己還有一只水師在手。

原來這登州水師有五營十哨,擁有大小戰船五十余艘,官兵三千余人。

這對僅剩萬余敢戰之兵的楊嗣昌、朱大典二人來說,是一股難以舍棄的力量。

往大了說,可以水陸並用,拱衛「新都」,往小了說,也足以在「新朝」自保。

無論誰當「南明」當皇帝,都不能忽略這一股強大的力量。

想到此處,朱大典不由鄭重的點了點頭道︰「督師放心,下官定不會讓這一支水師落入‘順賊’之手!」

兩人計較已定,楊嗣昌這才率領八百精騎,沿著運河一路南下,直撲中都鳳陽府。

然而,當此之際,就在中都鳳陽府,以周延儒為首的「福王派」和以錢謙益為首的「潞王派」進行了激烈的交鋒。

原來這周延儒致仕以後,一直謀求復起。

經過一段時間的選擇、接觸以後,他和後起之秀的復社搭上了線。

前者勢單力薄,而後者由于太過年輕,手里根本沒有合適的人選,如此一來二去,雙方結成了同盟。

然而,就在周延儒搞的轟轟烈烈之際,同樣以江浙士紳為基本盤的東林黨人,亦謀求復起。

而如今東林黨的魁首,不是別人,正是錢謙益。

而這錢謙益和周延儒二人,雖然同為「君子」,但是雙方卻是死仇。

你道為何?

原來崇禎初年,就在周延儒將要入閣之際,東林黨主推錢謙益,卻是擠掉了周延儒的名額。

這周延儒便聯合溫體仁,揭發錢謙益參與科舉舞弊一桉。

結果,錢謙益因此被逐出中樞,永不敘用,而周延儒卻被溫體仁擺一道,也沒有能夠入閣。

雙方雖然有幾分同病相憐,奈何這梁子就這麼結下了。

按理說,這復社和東林黨地域、理念相近,雙方關系亦非同一般。

但是,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問題上,自然是寸步不讓。

這周延儒支持「福王」,自然不是為了讓自己的「陛下」給「順賊」的陛下當兒子,而是故意排擠東林黨人,一邊獨掌朝綱。

而錢謙益一干人等,大力支持「潞王」,自然也不是他多麼賢明。

而是準備借此消除當年東林黨人大力支持明光宗,留下的隱患。

至于名不正、言不順,那都是小事兒。

然而,就在雙方爭執不下之際,楊嗣昌來了。

不但,楊嗣昌自己來了,他還帶著兵來了。

「督師,你以為何人當立?」周延儒、錢謙益一見楊嗣昌趕來,心驚肉跳之際,不由連忙開口問詢道。

「本督以為,潞王朱常芳素有賢明,當為中國主!」楊嗣昌斬釘截鐵道。

「你你個十足小人!「周延儒聞言差的氣吐血。

他萬萬沒想到,這楊嗣昌立場如此堅定,上來就不給自己留任何余地。

而錢謙益聞言不由大喜,連忙拜道︰「卿果然是國家棟梁,一心為公!」

「閑話休提,即刻安排潞王即位!」楊嗣昌懶得理他,直接單刀直入道。

「這這是為何?「眾人聞言一愣,不由奇怪道,」督師,如何這般急切?」

「吳牲已經在開封擁立周王,吾恐遲者生變矣!」楊嗣昌不由低聲提醒道。

「好,就以督師之言。此時若成,督師當為內閣首輔,某為次輔矣!」京師已失,如今朝廷以南直隸為核心,錢謙益一干人等自然不怕楊嗣昌只手遮天。

雙方商議已定,連忙請出潞王朱常芳,三叩九拜,定下君臣名份,然後昭告天下,以示正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