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先下手為強

作者︰四代重奸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話說那大同巡撫葉廷桂、大同總兵王世仁及宣府總兵李國樑听了宋獻策之言,不由奇怪道︰「先生何出此言?」

「大同距離太原六七百里,宣府距離京師不過三百五十里。」那宋獻策不由苦笑道。

「雖說宣大兩鎮為了要價,先後派遣王清之、吳惟華分別前往兩地游說。」

「奈何京師路短,太原路長,吾恐諸位尚未趕到宣府,張維世已降虜矣!」

原來當初宣大兩鎮眼見義軍圍困後金阿濟格部,佔據了上風,自度不能勝,故而有些將領便心生異心,找來王清之請其在其中穿針引線。

然而,等到王清之走了幾日之後,有些「旅蒙商」得到消息以後,到處串聯,又拉攏出來一批支持投靠「大清國」的將領出來,于是這才有了這兩面下注之事。

在這兩種傾向之中,在傾向于義軍一方中,武將佔據了優勢,而傾向于後金一方中,乃是商人和勛貴佔據了優勢。

表面上雙方實力看似五五開,但是由于武將作為軍隊的掌控者,自然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故而王清之才得以先下手為強,率先聯系上了張順。

只是由于宣大兩鎮的特殊情況,張順不得不先招降了朱燮元部,然後再謀取宣大。

如此一來一回,耽誤了不少時日,反倒讓吳惟華後發先至,佔據了先手。

「這這該怎麼辦?」大同巡撫葉廷桂、大同總兵王世仁和宣府總兵李國樑聞言一愣,不由連忙開口問道。

「三位既然已經歸順義軍,那麼招降宣大兩鎮,難道還非得親至宣府不成?」宋獻策眼見三人中計,不由開口笑道。

「此話怎講?」三人聞言不由相視一眼,面上露出驚疑不定之色。

宣府大同兩鎮,乃是大明京師西面重鎮,除了督撫總兵以外,還設有鎮守太監、副總兵、兵備副使、參將、守備等一干官吏。

如果他們不能除掉鎮守太監,拉攏以下副總兵、兵備副使、參將、守備,那又如何控制宣府大同投靠舜王?

「你說,如果我們直接宣稱宣府大同兩鎮歸順舜王,那會怎樣?」宋獻策不由捋了捋胡須,嘿嘿笑道。

「這這不是天下大亂嗎?」那葉廷桂聞言一愣,不由苦笑道。

宣府大同雖然是兩個軍事重鎮,督撫和總兵對其有一定的控制力。

但是由于明朝制度問題,鎮守太監、副總兵、兵備副使、各路分守參將以及各堡守備也各司其職,擁有很大的權限。

往日里,這些督撫、總兵在自己權限內行使職責,那麼這些人自然無話可說。

但是,一旦這些督撫、總兵一旦越權,他們究竟肯不肯听令,那只能是天知道了。

所以那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才急于趕回宣府大同,準備控制住主要將領以後再宣布「降順」之事。

宋獻策聞言不由笑了,對著葉廷桂道︰「撫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按照常理來說,理當如此行事。只是如今事出有因,理當反其道而行之,方可竟全功。」

「敢問當如何行事?」葉廷桂和王世仁、李國樑三人相視一眼,自度沒有更好的辦法,不由開口求教道。

「第一,以左柱國朱燮元、宣大總兵張鳳翼,還有你和宣府巡撫張維世,以及另外兩位總兵一同發布通告,曉諭兩鎮上下歸順義軍之事。」

「第二,大張旗鼓,大肆渲染舜王仁義,封賞宣大兩鎮上下之事。」

「第三,別遣信使下令各地副總兵、兵備副使、各路參將、守備改旗易幟,遙尊舜王。」

「第四,大肆批判明朝惡政,欠糧欠餉,民不聊生事跡;大力宣揚華夷之辨,批判東虜、北虜燒殺劫掠惡行,人人得而誅之!」

「盡快將此事宣揚的人盡皆知,然後趁著兩處鎮守太監、宣府巡撫張維世及東虜驚疑不定之際,突襲大同宣府,徹底掌控這兩地。」

「這」葉廷桂聞言,不由和王世仁、李國樑相顧駭然。

你道為何?

原來這時代還雖然有一些「闖王來了不納糧」之類的的宣傳口號,但是受限于信息傳輸限制,還沒有出現輿論戰這個概念。

本來那老道士宋獻策對此也懵懵懂懂,似懂非懂。

直到前些日子,張順帶領大軍進攻山西的時候,曾經為了配合「大縱深作戰」,狠狠的搞了一波「認知作戰」,這才徹底顛覆了他的以往觀念。

故而今日,他學有學樣,給宣大兩鎮也玩這麼一手。

由于左柱國朱燮元、宣大總督張鳳翼身死,而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又不曾返還,此時的宣大兩鎮可謂是群龍無首,正是人心惶惶之際。

如果這個時候,輿論到處紛紛揚揚,而上司命令又適時到達,那麼絕大多數人由于從眾心理,肯定也會很快就接受這個「現實」,這就是「認知作戰」的威力。

當然,這個「認知作戰」也不是萬能的。

如果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不能在人們頭腦清醒之前拿下宣府大同兩鎮,那麼輿論便會反噬。

在受人欺騙的屈辱之下,大多人的立場很快就會轉向反對義軍。

「成,此事我們三人倒沒問題!」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思量了片刻,便點了點頭道。

「只是茲事體大,一旦出現什麼差池,恐怕我們三人擔待不起。」

宋獻策何等人物,听到這里,哪里不知這三人已經心動。

他不由趁熱打鐵道︰「不妨事,不妨事。老道士與舜王殿下關系非同小可,此事若是果有不諧,自有某一力承當!」

吞噬

那三人听到此處,自度無憂,這才點了點頭道︰「既然如此,我等自是無話可說。」

四人計策商議一定,遂快馬加鞭前往猩州城,尋了筆墨紙硯及布帛若干副,開始揮毫潑墨。

第一樁,先寫露布十余條,遣使者奔赴四方,以左柱國朱燮元、宣大總督張鳳翼及兩巡撫、兩總兵六人名義曉諭宣大各處,歸順舜王。

第二樁,又寫書信軍令,分囑士卒前往各處副總兵、兵備副使、參將、守備等處,命其改旗易幟。

由于張順自起兵以來,並沒有設置特殊旗號。

那宋獻策便選用杏黃旗一面,上書一個斗大的「舜」字,作為義軍的標識,命人連夜趕制幾十面,隨聯合署名軍令一起送往各處。

第三樁,遣士卒分赴各地,沿途鑼鼓喧天,宣揚義軍「敕封兩王三公五侯,參將及參將以上皆為伯爵,士卒月餉實發糧米一石」的封賞。

待這三樁事已畢,那葉廷桂心道︰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既然我等道已經下令宣府大同兩鎮歸降,那我何不借機再與山西三關三處各書信一封,使其一並歸降,如此方不負舜王封我鎮朔王之恩。

想到此處,那葉廷桂又取來書信布帛,又揮毫寫給偏關、寧武和雁門三地參將兵備,命其一並來降。

那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心中正計算的明白,不曾想那宋獻策早笑破了肚皮。

你道為何?

原來宋獻策和張順,這兩個一大一小的狐狸,早就算計了他們許多。

先是張順「一魚兩吃」,在取得三人信任之後,借口招降宣大兩鎮暫時剝奪了這三人麾下的標營,以免再起反復。

而到宋獻策事情做的這里更絕︰我管你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我先把「歸順舜王」這事兒,先下手為強給你徹底坐實了,讓你反悔不得,然後再作其他計較。

可憐那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一世英雄,結果利令智昏,竟然一步步入其彀中,被人拿捏的死死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