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二章 爾虞我詐

元澄恨的咬牙切齒。

他明知必死,所以並不怨高英要置他于死地。

其余不論,只是吐谷渾、崔延伯相繼大敗,他為使持節、都督北征事務的節使,怎能逃得了干系?

太後必然要給朝臣,要給天下人一個交待,無論如何也要斬幾顆夠份量的腦袋來謝罪。

而只是一個崔延伯,還背不起這麼大的一口鍋,所以數來數去,也就他最合適了。

更何況沖潰崔延伯大營的吐谷渾潰軍,以及西海大軍,還是他與慕容孝引來了。

只憑這一點,他就絕對逃不過死罪。

元澄恨的是高英顛倒黑白,殊無擔當。如今更是要把李承志起兵造反的所有責任推到自己與高肇頭上,不惜讓自己背負一世罵名。

更有甚者,堂堂君主,卻以臣子家人性命相要挾,與市井惡徒、卑鄙小人何異?

果然如市進所言︰黃蜂尾後針,青蛇口中信,兩者皆不毒,最毒婦人心……

可惜形勢比人強,元澄除了怨恨,再半點辦法都無。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就如李承志所言︰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又能有幾個像李承志一樣,只要心中不快,動輒就有掀桌子造反的勇氣?

左右不過一死,不能死了之後還要給子孫留下禍患吧。

是以再是不甘,再是怨恨,元澄也只能乖乖就範。

心中暗恨,他又咬著牙冷笑道︰「既然太後已有決斷,下旨就是,臣自當遵從!」

等的就是他這一句。

秦松頓時喜上眉梢︰「殿下果真願隨寺卿(劉芳)出使西海?」

「出使,此去難道不是送死?」

元澄終是沒忍住怒火,張嘴就罵,「你這閹賊,莫不是以為孤虎落平陽,就能任你欺辱?」

秦松也不惱︰「怪下官口出無狀,還請殿下息怒……下官這就去向太後請旨!」

說罷轉身就走,但腳還未踏出殿門,突听身後噗通一聲。秦松猝然回頭,見元竟已跌坐在了地上。

臉色更是灰白如土,了無血色。元詮與游肇連忙上前,將他攙了起來。

生死間有大恐怖,又有誰人不怕死?

秦松暗暗感慨,快步而去。

前後也就一刻,他便去而復返,帶回了太後的口諭。

高英也是干脆,就地封元澄嫡次子為扶風郡王,又封庶長子元順為東阿郡公。

至于嫡子元彝,自然等元澄百年之後,就可繼承他任城王的爵位。

不知為何,原本已心如死灰的元澄突然就笑了起來。越笑越大聲,最後就如干嚎。

臉上更是老淚縱橫……

……

細細算來,這已是朝廷第三次往西海遣派使節了。

第一次為崔光與魏子建,結果肉包子打了狗,一去不復回。

第二次是李韶與楊舒。但李韶攏共未留足半日,最後落了個招撫不力的罪名。就連楊舒也被連累,官降好幾級。

這一次的陣勢更為浩大,主使為劉芳,使持節。除此外,高英連夜下旨,傳詔隴西、關中、六鎮︰三軍皆肅、歸芳節度,莫敢犯違。

意思就是但凡劉芳下令,崔延伯也罷,邢巒也罷,元遙與奚康生也罷,也須遵守,不然就是抗旨大罪。

除此外,另有副使元淵、楊舒均賜假節,有臨機專斷之權。

這三人身份、職責雖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與李承志相交莫逆,更在李承志微末之時助他良多。

所以明眼之人一眼便知,朝廷這次名為招撫,實為求和。就是想利用這三人與李承志的私誼,請求他暫罷刀兵。

而這只是其次,最關鍵的是,這次朝廷對西海的態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對話,就連太後予李承志的聖旨,也已不是「詔」,而是書。包括用詞也用的「致」,而非「授」,更或是賜。

說直白些,元魏已默認西海為真正的「國」,就如對待吐谷渾、柔然、南梁一般,而非屬國。

不過是顧忌最後一絲顏面,沒有詔告天下罷了……

啟程前五日,朝廷便以八百里加急,提前予西海知會。而李承志等這一天也好久了,自然是打蛇隨棍上,且反應不可謂不快。

使團還未出京,皇甫讓、李亮、達奚、張敬之、李豐、張信義等相繼接到密令︰暫且休兵!

而粗略算來,皇甫讓已然佔了薄骨律鎮,將邢巒逼至黃河以東。李豐更是進至狼山西麓,與元遙、奚康生隔高闕關、雞鹿關對峙。

這兩處都已然一月未生戰事,至多也就是相互試探,誰也不敢亂動。

說直白一些,不論是皇甫讓也罷,還是李豐也罷,其實都在給李亮打掩護。

經李承志受授意,如今李亮麾下兵力合近十衛,約五萬之眾。而後又兵分四路,分別由張敬之、李孝章、皇甫忠、張信義統帥。就如四支利箭一般,直直的插進了隴西。

自達奚與張敬之來援,至今雖才月余,但北至薄骨律,南至武都鎮,東至蕭關,包括秦、梁、河三州,鄯善、枹罕、武都三鎮等已皆歸西海。

怕貪多嚼不爛,更怕弄巧擾拙,是以李承志屢次嚴令予李亮等人︰剛過易折,過猶不及,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若非如此,李亮怕是早已攻克陳倉,甚至拿下岐州也只是遲早之事。李亮甚至都不打算用火炮、炸藥。

也並非李亮不知天高地厚,而是但凡西海兵臨城下,隴西諸州、郡,十縣有七八縣就會大開城門,不戰而降。崔延伯雖駐守陳倉,可謂近在咫尺,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自四月中,他一敗再敗,一退再退,從鄯善鎮退至陳倉關,這退了何止是千里?

要說那七萬殘軍還余幾分士氣和斗志,就如同說笑一般。

雖屢戰屢敗,至少折損不大。他使出渾身解數,才使大軍未潰,是以崔延伯心知肚明︰若是他敢分兵于各郡駐守,怕是麾下一听炮響就潰,一見「李字旗」就降。

而收攏于陳倉,至少人多勢眾,多少有些底氣。也不至于盡降了西海,便宜了敵賊。

再者隴西算不得小,有秦、梁、河三州,並鄯善、枹罕、武都三鎮。其下數十郡、百余縣,就算是聞風就降,西海一日又能佔幾縣,一縣又能駐多少兵?

所以崔延伯早有預料︰既然西海的目的是佔地、搶人,那就任他佔,任他搶。只要佔了就要分兵駐守,便是一縣駐一旅,也要需近五萬兵。且還要牽制麗子園的邢巒、沃野鎮的元遙,試問西海還余多少兵力,焉敢進犯關中?

至少暫時不會再有大戰,西海短時內已無瑕東進。

如此,還真就消停了近月。小戰仗自是不斷,但大都曇花一現。

而駐營于清水縣李亮,距駐于陳倉關的崔延伯還不到四百里。游戈于隴山西麓百里灘(今寶雞隴縣關山草原)的西海甲騎,與駐于隴關的中軍就只隔著一道山梁。

但詭異的,好似隴山真就成了一道天塹。自至清水縣後,猛如下山虎一般的西海大軍再未往東進過一步。

不過崔延伯麾下早已成驚弓之鳥,生怕哪一天可摧山裂城的鐵彈就會落到頭頂上,是以戰戰兢兢,不敢有一絲馬虎。

待劉芳等人出隴關之時,便看到了極為詭譎的一幕︰山嶺之上人影綽綽,關城之上刀槍林立,朝廷兵卒個個如臨大敵。

而不足一里外的山下、關下卻散落著數不清的牛羊。牧羊的西海兵卒連甲都不披,大都只穿著麻褲麻襠(馬甲),更有許多赤著上身,好似個個刀槍不入,城上的利箭射不死一般,便是城上兵卒恐吼要開弓,也是信馬游韁,不理不睬。

若有牛羊上山,更至城牆之下,西海兵卒至多也就是呼喝幾聲,也不來趕。而山中、關城的朝廷兵卒卻不敢大意。但有牛羊近至射程之內,或是用鈍箭、或是用彈弓打回去。

你當他為何如此謹慎?

皆因教訓太過深刻︰吐谷渾大敗之初,七八萬潰軍雖漫無頭緒的往東急沖,但崔延伯手握大軍近二十萬,又將營寨立的高之又高,築的牢之又牢。

且還在營外挖了護寨河,是以只憑吐谷渾潰軍,絕對不可能一次就將崔延伯的大營沖潰。

是皇甫讓巧施妙計,收攏了吐谷渾騎兵的潰馬,而後將炸藥綁在馬脖子里,又將引線延長,繞在馬尾並馬的後半身。

引線一著,馬兒只知往前跑,莫說前面是一道壕溝,一道寨牆,哪怕是千丈高的懸崖也照跳不誤。

便是用這種方法,皇甫讓不但填平了壕溝、炸毀了寨牆,更是給吐谷渾潰軍炸出了一條路。

本就被進營就炸的火馬驚的六神無主,待吐谷渾潰兵沖進營之後,更是亂上加亂。且皇甫讓又令炮營予兩里外開炮,每一顆炮彈都落入了崔延伯在大營正中,官兵焉有不敗之理?

常言吃一塹長一智,如今的官兵但凡見牲畜靠近關城,不由自主的就會想到那一夜的慘象,怎可能不提防?

之所以用鈍箭、彈弓,而不是利箭,自然是怕牲畜身上藏著炸藥。所以只會往遠處趕,而不是射死在關下。

至于射死後吊上來吃肉,那是想都別想。

天知道西海將帥是不是像對付慕容孝一般,已提前給牛羊喂了毒?

所以崔延伯早有嚴令,但有牲畜近至關下,趕遠便是。自然也有不願主動挑起事端的用意在內。

所以看起來,倒像是山上、城上的守軍在幫敵軍放牧。

牧羊的兵卒也樂的清閑,只遠遠的守在百丈之外,或是高歌,或是說笑。但至飯時,還會架起火烤肉……

看到此情此景,自劉芳以下,無一不是臉色陰暗,面沉如水。

像楊舒這種愛較真的,更是險些將眼珠子瞪了出來。

就算是怕挑起事端,不敢射人情有可願,但連只羊都不敢射?

崔延伯莫不是被李承志嚇破了膽?

看他面露譏色,眼中盡是不屑,更似欲言又止,李韶忙拉了他一把︰「你不知就里,就莫要置喙……」

楊舒眼楮一翻,又冷哼了一聲,心中更是月復誹不已︰李元伯,你也太能看的起我楊延容了?

劉芳、元澄、高肇都未出聲,我才幾品,你就敢讓我置喙崔延伯?

這不是往死里得罪人嗎?

老夫性子直不假,但又不蠢?

崔延伯就在一側,離的近之又近,將二人的小動作看的清清楚楚。

但他並不在意。

敗軍之將何以言勇,便是被人譏笑,他也認了。

也就只能等朝廷再狠狠的敗上一次,怕是才能知道李承志的詭計多端……

心中暗忖,又听劉芳悵然一嘆︰「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縣子請回吧!」

崔延伯也未客套,抱拳應道︰「諸位保重,下官就不遠送了!」

說罷也不待眾人回應就下了城。不多時,便有十數騎出了南門,往陳倉奔去。

此舉有些無禮,但無人計較,只是各自在心中盤算。

若是常人,遭逢大敗,損兵折將,怕是請罪的奏呈都已上了上百封了。但崔延伯從頭到尾都無只字片語,只當這事從來沒發生過,打了敗仗的好像不是他一般。

眾人皆知,崔延伯之所以如此,不過是心有不甘,更有不賁。

不甘仗都未好好的打上一場,就做了敗兵之將。不賁元澄英明一世,到頭來卻貪生怕死,害他背負萬世之罵名。

若是吐谷渾大營大亂之時,元澄未月兌身事外,先走一步,慕容孝也不至于棄軍而逃,近十萬精騎怎會潰那般快?

這也就罷了,好個元澄竟一點彎路都沒饒,直撲鄯善大營而來。慕容孝更是窮追元澄不舍,之後才將九成九的潰軍引來,更引來了西海大軍。

是以崔延伯早就恨元澄入骨,更憤于朝廷識人不明,處事不公︰如此大敗,早就該斬了元澄祭奠死難的將士。

可惜的是,元澄入京近有兩旬,卻如石沉大海,了無音訊。朝廷既無邸報,二無聖旨,更不曾問他兵敗之過,崔延伯便以為太後為包庇元澄,竟連如此大敗都當作浮雲一般?

心灰意冷之下,自然也就無所畏懼。

由于各種問題地址更改為請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愛閱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愛閱app 閱讀最新章節。

新為你提供最快的大魏春更新,第六四二章 爾虞我詐免費閱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