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無名小卒

南有祁邊,北有合黎,河西走廊正處于兩山之前,氣候相對溫熱,日照也極為充足。是以大磧已連下了數場雪,但鎮夷卻溫暖似春。

別院的北牆下修著一座草亭,若是酷夏,自然為避暑所用。到了冬日再拆掉亭蓋,卻又成了小憩之所。

剛用過午食,難得有了片刻的緩息之機,李承志令李聰熱門來一把躺椅,在亭下曬起了太陽。

日頭很大,照在身上暖哄哄的,不由就有了些困意。李承志正欲小睡一陣,但眼都還未閉利索,李聰快步跑進別院,立在他身邊秉道︰「郎君,大磧急報!」

大磧,李豐?

李承志睡意盡去,一骨碌翻起了身,接過了信封。

匆匆一掃,他臉上盡是古怪之色。

好家伙,李豐就只一萬兵,卻將足足擁兵近十萬的羅鑒拖在大磧,如今是進不敢進,退不敢退?

這慫貨怎麼突然就跟吃了大力丸一樣,渾身是膽了?

連李豐都有如此氣魄,何況李亮?

李承志稍一沉吟︰「取紙墨來,我予李亮手書一封,你遣人即刻送去!」

「諾!」李聰恭身應著,剛欲邁步,又想到了什麼,低聲道︰「僕入院前,曾遇在門外偶懷仁公,似是欲見郎見,又頗為躊躇?」

李承志暗嘆一聲︰大伯定是被崔光纏的沒招了。

見是肯定不能見的,但也不是沒辦法打發。

「這事你親自去,待明日天亮,就將崔尚書並外舅一道送至李松營中,然後交待阿松,如此,這般……」

……

整軍五日,李亮掛帥出兵之際,李承志又接到了李豐的急報。大意便是︰僕可堅守比干城,且有把握將羅鑒的五成兵力拖在此處三五月,甚至是半載。剩下的一半,就交給郎君了……

李承志吃驚之余,稍一權衡,又命李聰給李亮帶了一句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這一段出自《孫子‧軍爭》,李亮自然是讀過的,也知其含義,但他卻不知郎君是何用意。

此次之戰,到底是要讓他疾如風,還是徐如林,或是迅如火,或是穩如山?

心中難以斷定,但大軍已然出動,主帥不能擅離。李亮親自去問已然是來不及,他便托李聰又跑了一趟。

不消半日,快馬加鞭的李聰又帶來了一封李承志的親筆手書,就四個字︰懸權而動!

大意就是要他視實情而權衡利弊,相機行事?

但李亮深知李承志之秉性,一眼就看懂了這前後二十八個字的意思︰老子不管你怎麼打,勝了就行……

讀懂了李承志的隱意,李亮只覺壓力山大。

所以他當即就更改了原定「可出輕騎,一騎三馬,攜小炮先行,一日三百里,七八日便至大磧」的行軍策略,而是三軍並進,近兩萬大軍如一座堡壘,往大磧移進。

每日也不多走,天亮便進,天暗則駐,快時也才一百五十里,若慢時,還不足百里。

若是不知其秉性,更不知李豐與他親厚,張信義險些以為李亮要趁機害死李豐。

權衡之下,他問李亮為何如此,李亮回道︰郎君的本意,原是接回李豐,再將羅鑒阻于居延湖之東。

但不知一慣謹慎小心的李豐是不是喝了假酒,明明有機會撤回西海,卻突然就如吃了熊心豹子膽,以一萬兵力,硬捍羅鑒的八萬大軍。

郎君一看,連一向最慫,所攜火器就只有火箭並為數不多的地雷的李豐竟都有如此魄力,敢豪言拖住羅鑒的近半大軍,那盡起西海戰力最強的舊部之七成,且有三千炮營並一千虎蹲炮助戰的李亮呢?

李亮乃李承志第一心月復,兵部第一副主事,隱約已有西海眾將之首之像,怎麼也不能讓被弱了他好幾籌的李豐比下去吧?

至少該如李豐一般當機立斷,雷厲風行,不使良機稍縱。所以才有「風林火山」的那六句話,並之後的「懸權而動」!

李承志這是怕李亮還未意識到火炮這樣的利器,對這個時代的影響,更怕他沉穩有余,進取不足,從而錯失良機……

張信義瞪大了眼楮︰「李豐將軍竟有如此魄力?」

李豐率諜部撤出六鎮,回返西海升任衛帥,李承志便遷張信義任他副將,而後又一同出兵大磧。相處近半載,張信義對其秉性也算是知其一二。

一是李豐不大識字,二是比起李亮、李松、皇甫讓等,李豐才能稍有不如,三是首次任衛將,再者也可能是做諜報首領的時日太久,李豐行事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有些過于謹慎。

再加又是首次領上萬大軍出征,所以自出兵起,李豐一直表現的小心翼翼,更有些畏首畏尾。

所以張信義之前還以為,李豐之所以未能在羅鑒圍城之前後撤,應是猝然間遇敵驚慌失措,以致優柔寡斷,遲疑不決而錯失了良機。

但誰想,竟是李豐以進為退,有意退守比干城好拖住羅鑒,繼而為李承志分憂?

對他而言,以一萬敵八萬,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李亮暗暗的嘆著氣︰誰說不是呢?

李豐腦子一熱,原本只需接應予他,而後三萬大軍兵合一處,御敵于居延湖以東便可的李亮,如今卻要以多勝少,振旅而歸?

所以李亮才一改「其疾如風」的行軍方式,換為「其徐如林」。

一是怕前軍與後軍月兌節,從而首尾難顧,被羅鑒鑽了空檔。

二是怕行軍太快,大軍恐成疲兵,難保不會被以逸待勞的鎮軍搶佔先機。

再者李豐既然敢豪言「可將羅鑒近半大軍拖至大磧三到五月」,那遲上這八九一十日,自然無甚緊要。

不是風涼話,而是這一路行來,每多過一日,李亮的信心就要足一分。

其余不論,原本如過江之鯽,絡繹不絕的六鎮亂民、潰兵竟隱然絕跡,便知定然皆被羅鑒集于大磧。

再進一步,若是羅鑒令行如流,無往不利,定然高歌猛進,兵指西海。至不濟也該分至大部或是五成兵力急抵居延湖東畔,與元鷙遙相呼應。

之所以羈縻于此處,很有可能是被李豐的火箭、雷器嚇破膽。便是不至如此,估計也被嚇的不輕。從而心生畏難,躊躇不前?

這麼一想,好像還真如郎君所料︰連李豐都能打贏的仗,沒道理你李亮打不贏?

心情稍輕松了一些,李亮頓時後知後覺,更有些自責︰自己也是小心的過了頭,怎就忘了三年前的舊事?

四叔擅做主張,卒五千白甲舊部突襲杜侖部,前後還不足兩旬,便使杜侖部灰飛煙滅,近如滅族。

時羅鑒為西三鎮都督,便是未親眼所見,至少也知之甚詳。如今之西海已不可同日而語,且親眼見識過火器之威,定然畏之如虎,從而猶豫不決……

是以李亮愈發沉穩,足足行進半月,距比干城還余三百里,他再次令全軍放慢速度。

雖近半為騎兵,便是步卒也有車駕換乘,行十里便乘十里,但大軍每日只按步軍之速行進,不多不少,只行六十里。

還余兩百里之時,羅鑒便知敵軍的援兵來了……

中帳足有五丈方圓,其中坐滿軍將。羅鑒虛扶案幾,眉頭緊鎖,雙目如電。

「可曾探知,來敵幾何?」

一位軍將沉聲秉道︰「末將無能,請都督恕罪︰因敵軍甲堅馬壯,騎兵眾多,且有火箭之利,是以最多只能探至其營前二三里,再不得寸進……

如今只知敵軍甲騎、車駕甚廣,各分兩部,一部沿南床山南麓行進,另一部沿兩漢予西海屯田時舊道行進。兩部相距約五六里,前後綿延近三十里,予斥候來報之時,已至距我前軍一百五十里左右……」

稍一頓,軍將又秉道︰「依其所駐之營寨寬闊、行軍之煙塵騰揚,以末將所料,來敵應有三萬之廣……」

眾將臉色微沉,心中不由自主的冒出了同樣的念頭︰比干城中就只一萬,已然近月都久攻不下,如今又來了三萬,又該如何應對?

羅鑒卻是禁不住的一慌︰比干城中已有一萬,如今又來了三萬。而既然是千里馳援,西海自然不可能大軍盡出,至少也該留少部坐鎮老巢,便是再少,也該有一萬。

如此一算,竟達五萬之眾?

三年前李承志征伐關中之時,舉西海才只有五千兵。而僅僅只是三年,竟就翻了十倍?

「荒謬」二字堪堪出口,羅鑒又緊咬住了牙關。

前軍主將是他心月復,斷然不會在如此場合之下妖言惑眾,撓亂軍心。

是以便是所斷有誤,相差也定然不大,沒有三萬,兩萬以上定然是有的。

但即便是兩萬,也委實出乎羅鑒所料︰難不成元鷙未信守承諾,並未出兵東進?

不然西海的大軍就該被羈絆于居延湖北,萬不會行如此之遠,來救一支孤軍?

要說元鷙敗了,那絕然不可能。

兩方盟約,于冬至前後兵合浚稽山,而後並進西海。而今日才是冬月(農歷十一月)廿七,過了冬至才堪堪兩日。

元鷙再是不濟,也不至于堪堪冒頭就敗北,西海大軍就是人人都長了翅膀,兩日也飛不了這般遠……

這怕不是疑兵之計,就如戰國孫臏用增兵減灶之計迷惑敵龐涓。敵帥則用減兵增寨才迷惑自己,以為他帶了三四萬大軍。實則遠沒有這般多的兵……

心中驚疑不定,羅鑒又沉聲問道︰「便是未探到敵軍之虛實,但爾麾下探馬定與敵之斥候遭遇過,可見其軍容是否齊整?」

「秉都督,敵之戰馬皆披氈毯,馬上兵卒俱著麻襠(麻制的背心)……末將初時以為是西海貧苦,皮毛不夠,是以只能用麻織布御寒。但甫一遭遇互射之時,末將麾下若中箭,十有五六會落馬。但敵之斥候卻安然無恙,不傷分毫……那時末將才知,那麻襠應是麻中夾鐵,實為半甲……」

白甲兵?

羅鑒的瞳孔微微一縮。

既知西海遺部為李氏部曲,他焉能不知曾經名震關中的李氏白甲?

來敵竟是西海精銳,那又該是何人領兵?

李承志?

「可見其號旗所書,所歸何部?」

若為前軍斥候,必歸中軍帳下,只看旗號,便知主帥為何人,是以羅鑒才有些一問。

「皆是背負雪白角旗,只尺許寬,約三尺長,其上只有一個‘亮’字,但不知何意?」

亮?

從未听過,世間竟還有姓亮之人?

這應是名吧……

羅鑒一頓,倏的記起元懌曾提過,稱李承志帳下扈從頭目便姓李名亮,深得其信重。

但便是心月復,也不過是一介牽馬拽蹬、端茶倒水的家奴,李承志何來的膽量,敢讓其為帥,來敵我北鎮近十萬大軍?

李承志竟如此小看于我羅鑒,簡直欺人太甚?

原本還有些驚疑,但被自己這麼一激,一股火氣從心頭竄出,羅鑒頓時又惱又怒。

哀兵必勝,若是不打過一場,焉知孰強孰弱,是實是虛?

他稍一頓,又冷聲喝道︰「尉剛!」

「末將在!」

「即刻征召丁壯編軍一衛,于五十里外南床山南麓據山列陣……」

軍將猛的一愣,不明所以的看著羅鑒?

大軍足有八萬,為何棄之不用,卻要臨時征召民夫?

羅鑒臉色一寒︰「此為疑兵之計,你依計行事便可。我稍後予你手令一封,一應軍械、槍盾,你去尋後營領取……但切記,陣形不可過密,以疏陣為宜……」

見都督臉色陰沉,尉剛下意識的一慌,連聲應道︰「末將遵命!」

待其走後,羅鑒又喝道︰「宇文肱,斛律平!」

二人齊齊出列︰「末將在!」

「你二人各率騎部五千,隱于步陣之北山梁之中,切記莫要擅動,待時機一到,我再予爾等號令,屆時你二部盡出甲騎,分擊敵之左右……」

眾將恍然︰原來都督欲誘敵深入,那一萬民夫真就是疑兵之計?

狐疑間,又听羅鑒道︰「羅平,率中軍精騎,隨我押陣,听我號令見機行事!」

幾人遵令,羅鑒又喚過從事︰「予我寫封戰書,即刻予敵帥送去︰

李承志人面獸心,兩面三刀,人人得爾誅之……李氏皆為亂臣賊子,爾更為無名小卒,焉敢予陣前揚威?若是有膽,便來山下與羅某一戰……」

(本章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