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 發球上網

作者︰磨硯少年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對于高文來說,菲-洛佩茲的網球風格是職業生涯首次遭遇的全新類型,一切,都需要重新調整適應。

人人都說,這是時代的必然,但事實上,一句「時代浪潮」,卻不足以總結一項運動的前世今生。

網球,其實在起源階段,一直都是草地網球;而發球上網,則曾經是草地網球的主流乃至于唯一打法。

然而在目前四大滿貫唯一一項草地賽事溫布爾登里,卻也已經看不到多少發球上網型球員出現在賽場了,曾幾何時,溫布爾登被認為是發球上網的勝地,然而現在,發球上網卻只是作為一項偷襲技術而存在。

時間,科技,商業發展,一直在默默地改變著競技體育,網球也不例外。

1996年,斯蒂芬-埃德伯格(Stefan-Edberg)退役,桑普拉斯就曾經表示,最後一位純粹的發球上網型球員退出歷史舞台,在他之後的所謂「發球上網型球員」,全部都已經跟隨著時代的進步做出調整。

在那之後,鮑里斯-貝克爾(Boris-Becker)1999年退役,皮特-桑普拉斯2003年退役,一直到蒂姆-亨曼(Tim-Henman)2007年退役,這也一步一步宣告純粹的發球上網型球員正式從這項運動消失。

那麼,在這短短十年里,到底發生了什麼?

首當其沖的,是球場類型的改變。

羅德-拉沃爾在1969年完成「年度全滿貫」偉業,至今依舊是沒有人能夠復制的壯舉,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年四大滿貫之中,澳網、溫網和美網全部都是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這一壯舉的難度系數。

發球上網這一項技術本身,就是因為草地而生,網球落在草地之上會產生難以預測和無法控制的不規則彈跳,于是球員們想出的對策就是盡可能避免讓網球落地,在落地之前就完成截擊,將麻煩拋回給對手。

于是,發球上網這一項技術就出現了。

然而,時代在發展,網球告別貴族運動進入千萬家,因為草地的培育和整理非常困難,硬地的便利性就凸顯出來,可以看到塑膠硬地和水泥硬地在網球這項運動的全面普及過程中發揮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直接結果就是,美網在七十年代、澳網在八十年代先後都演變成為硬地。

自然而然地,球員們的打法也跟著做出調整,又慢慢從網前退回到底線。

從過去二十年ATP和WTA的賽事調整就能夠清晰地看到,硬地賽事越來越多,草地賽事則越來越少,至于紅土賽事則始終保持穩定。

翻開2014年的賽事日歷,兩百五十積分以上的職業賽事,全年六十四項賽事,其中,紅土二十二項、草地六項,其他三十六項全部都是硬地——

曾經佔據一席之地的室內地毯則已經徹底消失。

六項草地賽事里,只有溫布爾登一項重磅賽事,其他五項賽事全部都是兩百積分,甚至就連一項五百積分賽事都沒有,更不要說大師賽了。

盡管溫布爾登依舊是四大滿貫之中歷史最悠久、地位最特別的存在,但所謂的草地賽季已經形同虛設,這也進一步壓縮了發球上網型球員的生存空間;同時,硬地賽事的快速擴張,也影響到了新生代球員的打法——

且不說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的「GOAT之爭」也受到直接影響,單單說1990年以後出生那一批球員糟糕透頂的網前技術,就能夠深深感受到其中的影響了。

1978年、1979年、1980年,比約-博格(Bjorn-Borg)連續三年,依靠底線上旋贏得法網冠軍之後,又憑借著兩周的發球上網特訓,背靠背在溫網奪冠,書寫傳奇,現在已經成為永遠無法復制的歷史。

盡管納達爾在2008年、費德勒在2009年、德約科維奇在2021年也先後實現法網和溫網背靠背奪冠的壯舉,但從比賽內容和技巧來看,三位球員的打法並沒有本質改變。

其中,2008年的溫布爾登決賽,納達爾和費德勒奉獻了「史上最佳比賽」,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底線對決。

很難想象,2002年溫布爾登決賽,休伊特和納爾班迪安首次在決賽舞台上奉獻底線拉鋸戰,當時還引發了山呼海嘯般的負面評價,被認為是對草地賽事傳統的一種破壞;短短六年,底線拉鋸戰卻已經成為溫布爾登的「經典」。

費德勒就是鮮活的例子。

從2003年首次登頂溫布爾登,到現在的七冠王,費德勒的發球上網次數逐年減少,成功掌握了溫布爾登的統治權,成為新一代的「草地之王」;然而,費德勒已經是四巨頭里發球上網次數最頻繁同時網前技術最出色的一位了。

時代浪潮的背後,真正折射出來的是商業發展的演變。

緊隨其後的,則是科技的改變。

和鯊魚皮對游泳項目顛覆性的改變一樣,網球在球拍和球線的材質方面也迎來全面革新。

越來越快、越來越轉、越來越重、越來越準,科技方面的革新能夠看到擊球的全面提升,這對于發球上網都是破壞性甚至是毀滅性的,看看納達爾和費德勒的比賽就知道了——

每當費德勒上網,納達爾總是能夠尋找到破網的線路,天賦是一部分原因,科技則是另外一部分。

2000年,「網球」雜志曾經進行過一項專業實驗,測試不同材質球拍的發球時速,結果稍稍令人意外︰

不同材質球拍之間,發球的絕對時速差異,僅僅在十公里左右。

也就是說,球拍和球線的革新,對于發球環節的提升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傳奇名宿納芙拉蒂諾娃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就表達過這樣的觀點︰

球拍科技的更新,對接發球的幫助,要遠遠大于對發球的好處。

以前,接發球是一項傳統意義的被動技術,但現在,卻成為攻防轉換的戰略樞紐,德約科維奇和穆雷兩位接發球大師的崛起就最具代表性。

十年前,阿加西的接發球技術獨步天下,但現在能夠達到如此高度的接發球專家,卻數都數不過來︰

且不說四巨頭,休伊特、納爾班迪安、達維登科、費雷爾等等等都是個中好手,他們的接發球能力都提升到了全新高度,同時也是他們在底線回合球之中搶佔先機的重要環節,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于是,從接發球的提升來重新看待發球上網打法,就能夠看到時代的發展脈絡了︰

整個打法類型退出歷史舞台,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站在當下的時間點回首過往,就能夠清晰看到一種打法類型是怎麼完成演變又怎麼被淘汰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