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迫于無奈

朱燮元也意識到,想短期內拿下襄陽不是可能了,漢江平原將是雙方決戰的戰場。

所以朱燮元開始調兵遣將,對新的形勢開始部署了。

朱燮元明白一點,華夏軍的幾位巨頭都是能征善戰的精明角色,不會犯那些低級錯誤,他們一定會兵分兩路,一路直攻襄陽,一路直撲夷陵,所以他也開始做必要的準備。

既然襄陽久攻不下,朱燮元就開始改變策略,這策略就是像劉忠勇對付武昌府一樣,變成圍而不攻。

既然短期內拿不下,就采取長期圍困的方式,至于長期圍困,這是需要時間,特別是他們無法封鎖漢水,圍困更無從說起,這就意味著他們圍困襄陽城,首先還是得著手解決華夏軍的水師開始。

所以朱燮元就召集了眾將,重新改變了策略,準備在襄陽城四周,挖下了巨大的濠溝,豎起巨大的柵欄,再築以崗哨兵營,形成封鎖線,首先把他陸地上的三面封鎖起來,然後再逐步的推進。

朱燮元設定好新的計劃,那就是對對方三面包圍以後,就開始命令大量的民夫,讓他們負土而進,逐步把這些泥土逐步的推過去,準備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徐徐而進,填平護城河,然後再攻城。

這計劃說白了就是先把襄陽城圍了起來再做定奪,這也可以讓他抽調出大量的機動兵力,用于對付華夏軍即將到來的援軍。

但是形勢卻不如朱燮元所想,當朱燮元準備撤軍,不再猛攻襄陽城的時候。

李定國卻是將襄王朱翊銘一家,全部都押上了城牆,公開的宣布了他們的十大罪名,然後將襄王一家幾十口,全部都砍了腦袋,腦袋就插在了城牆上的旗桿上。

襄王系傳六代,歷二百年歲月,換盞間被殺盡,襄王系絕嗣,就此除名。

華夏軍狠辣的暴行,可是把城下的明軍都驚呆了。

這可是藩王,論起來算是當今皇帝的爺爺輩,他們一系六代,已經在襄陽這里扎根,成為了本地的象征之一,結果在襄陽傳了六代的襄王一家,全部被李定國斬首示眾。

實乃奇恥大辱也。

一開始李定國是想利用襄王一家作為籌碼,威脅對方的,但是對方對于這些威脅,不為所動,他一時半會,還真不敢殺襄王,因為這是他們抓獲的皇室成員,重要的籌碼,輕易的殺死,上面要追究起來,李定國也吃不了兜著走。

但是他接到了南京方面傳來的命令,監國華夏王,劉遠橋下令,為報復明軍在夷陵的暴行,決定誅殺德王、魯王、襄王,把他們三王系中人全部都殺死,作為報復。

這也是華夏軍一向的手段,這就是有仇報仇,有冤報冤,不要留到隔夜。

李定國在接到消息以後,馬上就把襄王一家押上了城牆,公開歷數罪名,然後處斬。

據說血流成河,腥味久久不散,刀都砍卷了幾把。

朱燮元在夷陵處決華夏軍的俘虜,他就知道,雙方勢不兩立,而且也斷絕了他手下,看見風聲不對,就投靠對方的想法,最好就是華夏軍大肆的屠殺明軍,這就令雙方擴大仇恨加深,華夏軍無法接受明軍的俘虜了,而明軍也不敢投降。

但是華夏軍的高層,也算是聰明的,他們知道這是對方的奸計,所以並沒有大舉的屠殺俘虜進行報復,而是誅殺王族進行報復。

誅殺王族,並不能對明軍的軍事力量造成任何的打擊,但是卻可以對他的高層,造成巨大的影響。

失陷藩王,可是天大的罪名,就連皇帝都吃不消,像朱燮元他現在手綰兵符,掌管著幾十萬兵馬,皇帝也不敢把他怎麼樣,最多只是罵幾句,但是事後一定會追究,只要姓朱的當皇帝,就會追究其責任,這會給他造成很大的影響,華夏軍為報復朱燮元殺俘而盡殺三王系,也可以說,他們是朱燮元害死的,不但朱燮元難以撇清,就連朱燮元部下的將領,也都會受到株連和影響。

朱燮元突然听到襄王一家終究是被殺了,而且是公開的處斬,殺完以後,尸體懸在城門暴曬,首級插在旗桿之上,這就是針對夷陵之戰的報復。

華夏軍的報復,出乎他意料之外,這令朱燮元有些措手不及,對方的報復,沒有針對所有的明軍和大明百姓,而是針對其高層,這就令這些眾將臉色變白,心情郁悶。

這也讓朱燮元意識到一點,他想逼著雙方徹底的隔絕和仇恨擴大的政策,算是失敗了,而且朱燮元也明白一點,如果是以前,失陷藩王之罪,肯定算不到他頭上,但是現在只怕會算上他一份。

別人在勸朱燮元,馬上上表請罪,朱燮元卻沒有什麼好怕的,他就知道這件事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即使自己事後平定了叛賊之亂,想全身而退,都很難,皇族和王族中的人一定會追究其三大王系被殺絕的責任。

其實朱燮元都明白,襄王一家被殺,他是有責任的,因為對方多次提出了和談和交換人質,朱燮元都斷然拒絕了,而且這些也都被對方公開的宣稱了出來。

但是朱燮元依舊沒有絲毫的後悔,自己這麼干,他就知道如果自己不堅持這般的話,處處受制于人,死的就不只是襄王一家,更有可能就是他這數十萬大軍。

如果從冷靜和理智的角度來說,襄王一家自從他們被俘開始,已經注定其悲劇的命運,對方認為奇貨可居,一定會對他們進行要挾,大明得用多少土地多少錢糧去換,這是不可能的。

還是那一句話,就連皇帝被俘都不妥協,更不用說是一個藩王了,朱燮元以後會被追究,但是他絲毫沒有畏懼,就還是那一句話︰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朱燮元現在開始明白,于少保在做這首詩時的想法了。

但是有一樣事情,朱燮元是不得不做的,朱燮元本來已經計劃停止進攻,對襄陽城圍而不攻,以應付對方即將到來的援軍,但是他們的藩王公開被處斬,尸首暴曬,這是極大的羞辱,如果他不做什麼的話,估計天下的民意都會饒不了他。

朱燮元也算是明白對方統帥此時處決襄王一家的用意,其實是處決襄王一家,自然就是要激怒于明軍,讓他們失去理智,全力以赴的攻打襄陽,也就是說他們想把明軍拖在了襄陽。

朱燮元知道這是對方的奸計,但是沒有辦法,即使明知道是對方的奸計,他也能也只能夠中計。

果不其然,當傳出襄王全家被殺消息以後,朱燮元所有的手下都義憤填膺,他們紛紛的叫囂,一定要為襄王報仇,一定要殺死城中的明軍。

其實他們跟襄王毛的關系都沒有,襄王一家死了,也對他們造成不了任何的損失,但是他們這些人就是得義憤填膺,為什麼呢?就是襄王畢竟就是僅次于皇帝的皇室貴族,如果皇叔公被處死,他們都是不傷心,都不悲憤,這就說明他們不忠了。

所以他們必須做出義憤填膺,全力以赴,攻打襄陽城,為襄王報仇。

這就令朱燮元迫不得已,朝令夕改。

本來他是做好了計劃,準備跟敵人大干一場,好好的玩上一場,但是現在還真的逼著他往襄陽這火坑里面跳。

朱燮元迫于無奈,只能夠繼續指揮著他的大軍,對襄陽城圍攻,並且故作演戲,當眾誓約,不破襄陽誓不還。

當然這一點朱燮元也是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除非出現奇跡,否則他要拿下襄陽城,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主要的就是拿著巨大的護城河和城牆沒有辦法,朱燮元等人心里面知道,這一次進攻是佯攻,但是拿出了真實的兵力,他內心深處也都希望,如果能夠化悲憤為力量,攻下此城,也是美事一件。

明軍的士兵因為襄王一家的被殺,是激起了他們巨大的憤怒,士氣可用,從內心深處,他還是希望明軍能夠攻下襄陽,如果他能夠攻下襄陽,朱燮元有把握,有十萬大軍,又憑借著襄陽城的險要之地,華夏軍就是出動了他六個師來,他也有把握守得住。

但是如果他沒拿下襄陽,只是在廣大的漢江地區跟對方進行決戰,勝算不大。

更慘的還是敵人控制著漢江流域的制江權,他們的軍艦來去自如,縱橫如飛,可以襲擊明軍任何一個點,就令他們處于相當被動的狀態,雖有數十萬大軍,優勢卻是不明顯,這就是因為他的數十萬大軍,整體素質不高,以老弱病殘居多,裝備也不行。

雖然到了近日,朱燮元指揮的軍隊,陸陸續續的從四川重慶出發,盛大出川,支援湖廣,讓他的兵力,達到二十萬之眾,而且還在增加之中。

為了打贏華夏軍,朱燮元是想盡了一切辦法來增加兵力。

當他的兵力突破了二十萬以後,他就知道,如果論起兵力,華夏軍無論如何也不是他的對手,但是人數多並沒有令他佔上優勢。

朱燮元一想到華夏軍,對方全是十八至四十歲的精壯小伙,就令他印象深刻,敵人實為虎狼之師。

當朱燮元統帥數十萬大軍,日夜不停攻打襄陽之時,傳來了夷陵丟失的消息,全軍大嘩。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