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辛首輔去職

自從包圍了南京城以後,劉布他就實行分段包干,讓幾位主將,率領本部人馬,日夜不停地對南京城發動猛攻,現在對于他們劉家軍來說,也處于一個十分關鍵的地步。

如果他們能拿下此地,就相當于當年的朱元璋,趁著天下大亂,中原大亂的時候,拿下了集慶,然後以此為基地,征伐四方,稱霸天下。

他劉家拿下了此地,也都是擁有極大的戰略意義,拿下了此地最大的意義,就在于他們可以切斷朝廷的糧草補給,這就是此消彼長的,這就意味著朝廷更加的弱小,劉家更加的強大,勝利的天平就會傾向于他們。

現在大明可是處于兵荒馬亂時期,更加要命的是,現在是處于小冰河期的時代,北方的氣候極差,不是大旱就是大澇,基本上都是年年的欠收。

南方的情況稍微好一點點,但是也是勉強混一個溫飽。

但是他們在控制了南方以後,控制了這糧食產地以後,這就可以滿足他們的所需,大明可是一向都有蘇松熟,天下足之說,蘇松就是現在的蘇州和松江一帶,正處于劉軍的兵鋒之下。

但是劉布可是也听說,那就是湖廣熟,天下足,新開發的湖廣行省,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只要是保證了這里的營收,就可以滿足天下之需,所以劉布他控制了江南以後,就是南下湖廣,征伐這些地方,只要有了這些地方以後,就成為了他們霸業的基礎。

自從重生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與時間與進行賽跑,他一直都產生一種感覺,那就是時不與我的感覺,一旦不能夠在大明滅亡前,準備好充足的力量,這天下是劉家的,還是歸建奴和流寇,這還真不好說。

不管是歸了建奴還是歸的流寇,對他們劉家來說,都是滅頂之災,所以他才會想盡一切辦法,與時間賽跑,希望能夠搶佔先機。

如果他們能夠控制江南,控制湖廣,這就等于搶佔了先機,站在了上風,坐看天下群雄,爭雄逐鹿了。

戰場上的攻伐,不是劉布所長,他就交給了手下的幾位大將,讓他們負責攻打,他自己再設定好戰略了以後,還是負責全力以赴的負責軍需方面的事情,確保他這一支龐大的軍團,士兵們有足夠的武器彈藥,能吃得飽,穿得暖,可以這麼說後勤供應才是打勝仗的關鍵。

無論是今天還是明天,打仗拼的還是綜合國力,拼的還是後勤,你吃不飽,穿不暖。如何跟對方虎狼之師交戰?

所以劉布他在包圍南京城以後,就開始放權,讓手下的幾位大將負責攻城,他自己就全力以赴地督促後勤方面的事情,確保有足夠的糧餉和彈藥,支援前線。

為了支援圍城大軍,他們可是動員了接近五六十萬的民眾,為他們運送物資運,運送這些糧響,城里城外都是人山人海的,每天他們都通過人力或者是獨木車,把大量的糧食,運往各處去,確保軍需。

所以說打下南京城,確實也是劉家的關鍵,如果打下了,他們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消耗了,現在上百萬人在這里,每天人吃馬嚼的消耗,都挺都是極其驚人的,劉家也是竭盡一切所能來維持這一場大戰。

而且劉家他現在用兵,也用到了極限,他幾乎所有的機動部隊,都調集來了,如果他們不能夠打下這里,就只能夠撤軍,收回去,還要面臨朝廷可怕的報復,到了這一步,他們也算是退無可退的地步了。

北京城

現在的北京城,只能用烏煙瘴氣來形容,自從听說叛軍兵出江南,圍困南京城了以後,這就是亂成一團了,朝廷亂成了一團,京城也都亂成了一團,因為每個人都明白,如果丟失了江南,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失去了所有的糧倉。

大明能夠在北方維持百萬的軍備,在九邊駐扎了百萬的軍隊,全靠是江南的器物和糧食在支撐,如果沒有了糧食在支撐,不產糧的京城,能不能支撐下去,能不能保證九邊所需,繼續支撐下去,這也都是一個問題。

如果九大重鎮都支撐不下去,大明在北方的防御體系,就會崩潰游,牧民族就會大舉地南下,席卷中原,他們又該何去何?

自從听說南京城被圍困了以後,整個京城就炸窩了,朝中的大臣們議論紛紛,各種意見都有,有人就建議馬上的遷都。

因為他們意識到,劉軍圍攻南京城,實在是攻打大明的要害所在,此地一下,江南淪陷,湖廣淪陷,大明就沒有足夠的糧食供應了,京城沒有糧食供應,那是無以為繼的,必須依托于產糧之地作為依靠,否則就得崩潰。

但是大明自從成祖皇帝以後,一直實行的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們必須守在這里才符合祖宗的家法,如果擅自離開的話,這就跟丟失領土,背棄祖宗家法,沒有任何的分別。

誰都知道現在果斷的遷都,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建議,一方面可以擺月兌目前的困境。

他現在的京城可是處于十分尷尬的局面,它相當于處于建奴和劉家的夾擊之中,如果兩方壓榨過來的話,可是會把他們粉碎。

而且京城它本地不產糧,只是少量的糧食而已,根本都不能夠滿足京城和九邊重鎮的所需,所以必須要靠外面的輸入,現在缺少了運河的輸入,京城缺糧,各方面的物資缺的極其的離譜,很難以維持下去。

所以現在無論是在軍事方面,還是在民政方面,它都處于一個十分危險的局面,如果不改變這一個局面,大明只怕會滅亡,所以即使是非常的忌諱,會非常的惹人恨,朝中的大臣還是提出了一個建議,就是暫時遷都洛陽。

遷都洛陽,就可以擺月兌說被建奴和劉家兩面夾擊的困境,同時該地區也是產糧區,可以確保京城的所需,也都可以讓他們從容的部署,卷土重來。

至于另外一個帝王之鄉西安,他們就不予考慮了,西北經過了這十多年的戰亂,已經非常的貧瘠了,非常的貧窮了,根本就無法維持朝廷龐大的局面,這麼多人吃喝拉撒,本地無法維持,需要外面的輸入,這就跟北京沒啥分別。

可以這麼說,大明現在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生死關頭,如果不加以考量的話,就會走向滅亡之境。

到了這地步,朝中所有的人,都把這一切歸咎為首輔溫體仁的領導不力,溫體仁是奸臣,這是朝野的公認,許多人都是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奸臣在這里作祟,就斷斷不會發生這麼多的事情。

所以溫體仁在當日早朝以後,才回到家里面,就接到了聖旨,聖旨也就是寥寥幾句,說的是皇帝同意他請辭的要求,恩準他告老還鄉。

溫體仁他可是十分的憤怒,十分的悲涼,我什麼時候上書,請求過告老還鄉了?

對于這些清流官員們來說,他們的道德是毫無瑕疵,氣節是十分的高尚,只要有人敢彈劾他們,他們就敢掛冠代參,以示自己問心無愧,身正不怕影斜,這樣的做派,才是正人君子的做法,才是朝中大臣的風範。

但是溫體仁他從來就不會這樣子,別人彈劾于他,他也敢反頂回來,這有失領袖大臣的溫潤之風。

溫體仁他醉心于功名,恨不得自己在首府的位置上做到老,做到死為止,所以他可不像那些老臣們一樣,動不動就上書請辭,要告老還鄉,這實際上只是向皇帝要挾,或者以進為退,以退為守的一種手段。

現在皇帝居然批準了他告老還鄉,這就令他十分的憤怒和生氣了,我從來都沒有上書,又何來恩準之說?

但是溫體仁他也明白一點,他現在是大勢已去了,他所有的風光和榮譽都是皇帝給的,這叫恩出于上,如果皇帝不再信任他,不再用他了,他就是再掙扎,再蹦達也都沒有用,現在是皇帝對他不耐煩,要趕他走了,他不走也得走。

想到了此處,溫體仁他十分的憂懼,他當了這麼多年的首輔,可是得罪了很多的人,許多人對他恨之入骨,就等他下台進行清算,他以為不會這麼快,他少說也得做個十年八年,而且他也將會從容地部署了以後,才會下台。

誰知道這一切都是來的這麼快,來的令人措手不及,他都沒有任何的措施,沒有任何的後手,皇帝就直接的免了他的職了。

按照他這樣的職務,這樣的高官,如果是退休了,皇帝都會給予高官厚祿,都會給予賞賜一個頭餃,一般急三公,然後讓禮部行人官,風風光光的送他回鄉,以全了一個老臣最後的體面。

但是皇帝就連這個最後的一點體面都不講了,他直接就讓他滾蛋走人,沒有升他的官,沒有加他的頭餃,更沒有任何的封賞,至于說行人官風風光光的送他回去,更是沒有,可見他在皇帝的眼里,已經變成了一個毫無用處的垃圾,毫無用處的廢物了,皇帝不願意在他這里留最後一點的體面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