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勤王”計劃終版

作者︰樣樣稀松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一場在內地的大作戰,本來應該是不愁補給,到處都是友軍相助,可跨海遠襲的東江軍,卻形同是孤軍奮戰。

但令人遺憾,甚至是悲哀的,恰恰因為這是事實。誰能相助,  誰又能幫得上,放眼京畿地區的明軍,還真是沒有。

準確地說,不是沒有,而是指望不上。憑他們渣一般的戰斗力,郭大靖不敢用,  也用不起。

哪怕是袁崇煥所率領的關寧鐵騎,  郭大靖也是同樣的態度,  敬而遠之。

你想用,或者是能用,甚至是真的敢用。可用起來絕對不能放心,反倒會打亂本來的布署和計劃。

你安排這些友軍守左翼,潰敗下來,後果不堪設想。助力不大,禍患不小,有如拿著一把易碎的兵器打架,還得小心翼翼別與對手的武器磕踫。

所以,不指望,也不使用,才是讓人最放心的。就依據本身的兵力和戰力來制定計劃,來指揮作戰,戰果不管大小,也是最有把握。

「建虜入關,遵化是退路,  薊州則是前阻,是必須要拿下的。」毛文龍伸手點了點,  輕輕搖頭,「本帥不認為憑薊州守軍,能夠抵擋住建虜。」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說道︰「若此,我軍亦不會分兵襲取。建虜若退出關外,就讓他們繞道從古北口而逃吧!」

毛文龍深以為然,在判斷中,遠征部隊與建虜差不多是勢均力敵。分兵則是兵家大忌,處處想要,卻又處處得不到。

他當然不知道,建虜入關後並未強攻薊州,而是從袁督師的眼皮子底下詭異地偷越而過。

可即便如此,建虜在遵化受挫,要從薊州、密雲走古北口,守軍也是無法擋住的。

「我軍登陸後,不張東江軍的旗幟,而是冒充山海關的明軍,襲取遵化後,構築工事,以逸待勞,  迎擊建虜。」郭大靖看向毛文龍,  征詢的意味明顯。

毛文龍明白郭大靖的意思,就是讓建虜產生輕敵之心,抱著能輕松奪回遵化的心思,沿原路撤退出關。

東江軍的倚堅防守,已經讓建虜吃盡了苦頭。為了不使其另轉它路,有足夠的警惕和準備,隱藏旗號和實力,是最好的辦法。

「此議甚好。」毛文龍微笑頜首,說道︰「還有讓飛騎營假扮建虜,也能起到出奇制勝的作用。」

化裝奇襲遵化,應該是登陸之初,飛騎和槍騎兵的任務。以最快的速度拿下遵化,為構築工事等各項準備提供充足的時間。

甚至于,飛騎還可以化裝成建虜,襲擊零散的、小股的敵人。

其實,這都是小伎倆,主要的作戰計劃也不復雜。跨海遠征,登陸後抄襲遵化,以逸待勞迎戰建虜,迫使其繞遠路逃出關。

越是復雜的作戰計劃,胃口越是大,在實戰中就越容易出現紕漏。

與機械差不多的道理,越是精密,就越容易損壞,哪怕是一個小零件的問題,也會導致整台機器的停轉。

所以,「勤王」計劃屢經修改、簡化,終于是確定下來。盡管在實施中可能會根據實際形勢有小調整,但總體上的原則和框架,則是不變的。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啊!」毛文龍輕松地坐了下來,伸手向郭大靖示意了一下,端起茶杯,慢慢地喝著。

郭大靖坐進椅中,也覺得身上松快,笑著說道︰「大帥之智賽過諸葛之亮,運籌帷幄之中,亦能決勝千里之外。」

毛文龍嗔道︰「要不是本帥老了,就沖你敢調皮,也要踢你兩腳。」

郭大靖呵呵笑道︰「大帥哪里老了,末將看比前幾年,還要身強體壯呢!」

毛文龍也笑了,擺手道︰「身強體壯倒是說不上,可這身上的肉倒是沒少長。」

停頓了一下,他收起笑容,鄭重地說道︰「據最新的情報,建虜已開始抽調人馬,每牛錄出甲兵二十人……」

努爾哈赤時代,每牛錄三百丁,平均有披甲一百多,到了皇太極手里,牛錄的丁數略有縮減,定額為每牛錄六十甲。

但其中有的牛錄多,有的牛錄要少一些,總的原則上是三丁披一甲。而其他牛錄甲即便有余,亦不許補不足。

現在,八旗共有牛錄接近三百個,也就是說,能夠再調集披甲六千左右。

再加上不披甲的余丁隨行作為勞役、民工、差夫,以及可能從八旗常備軍中抽調的人馬,總兵力應該在兩萬上下。

這樣計算的話,即便有蒙古諸部出動的兵力,三萬左右已經是極限。

「經過這幾年的作戰,建虜在人力上已經捉襟見肘。勉強能夠湊足六萬人馬,已經是極限了。」

郭大靖深以為然,認為這才是皇太極入寇京畿的真實兵力。他帶三分之一繞道入關,三分之二的人馬留守老巢。

或許,在最後發動的時候還會有些小的調整,但皇太極所能帶走的兵力,只可能更少,卻不可能增加。

也就是說,他所率領的部隊,在人數上與建虜是基本相當的。這使得他的信心更增,勝算更大。

而當時還沒有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滿人就算兵民不分,在實際上,也沒有了太大的發展潛力。

其實,從歷史記載中,也可以約略窺見建虜入關的兵力不是很多。

比如遵化這樣的咽喉要地,皇太極只留「甲兵五百,無甲兵三百」,一共八百人守城。

再比如廣渠門之戰,「莽古爾泰等……止以護軍及蒙古兵二千往,見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兵二萬,屯沙窩門外。」

建虜的兵力捉襟見肘,在史料記載中並不顯見。什麼號稱十萬,什麼傾巢而出,完全是扯淡。

從目前的情報來看,與毛文龍和郭大靖的分析判斷差別不大。也就是說,原定的跨海勤王的部隊,不需大的調整。

而幾年來建虜屢遭失敗的惡果,正在顯現出來。本來就人力缺乏,士兵的損失,很難得到及時的補充。

就算能夠補充,那也要放寬範圍,也就是十六歲至六十歲的男丁都要動員,在戰力上也會呈下降趨勢。

郭大靖知道得清清楚楚,滿清能夠竊據華夏,靠的可不是滿八旗,而是成千上萬屈膝投靠的漢兵。

如果讓皇太極建起蒙八旗、漢八旗,滅虜平遼的進程又要被拖延下去。只要「勤王」行動大獲全勝,皇太極也沒有了這個機會。

「只要成功地阻止建虜劫掠到人口和錢財物資,他們就支撐不了幾年了。」郭大靖吐出一口長氣,「要說五年平遼,那只能看咱們東江鎮了。」

毛文龍捋須點頭,緩緩說道︰「本帥,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勝負的天平已經悄然傾斜,數年來,東江鎮的人口持續增長,兵力不斷擴充,資源日益穩定,武器裝備也上了一個台階。

反觀建虜,雖然名義上征服了朝鮮,擊敗了虎墩兔,打破了被圍困封鎖的局面,但隨著東江鎮的崛起,又把這些成果都吞噬回去。

這場大饑荒,如果不能渡過,建虜的大幅衰落便不可避免,與東江鎮的對峙抗衡更將落于下風。

勝利的曙光,確實已經出現,接下來的「勤王」行動則將把這光散到更廣闊的天地,讓更多的人看到。

兩人相視而笑,那是宏圖大志有望完成的欣慰,那是希望之火照耀心中的喜悅。

…………………

遼陽。

皇太極在侍衛的保護和幾個高層官員的陪同下,正走在城牆上,視察著城池的防務。

繞道入關的計劃已經制定,準備工作也將在九月完成,皇太極沒有公開在政務會上提出,而是以征討虎墩兔的名義調兵遣將。

可東江鎮在遼南的穩固,以及戰力的提升,最令皇太極感到忌憚,並為此做了周密的防範和布署。

「城牆已經修繕完畢,環城壕溝也有三道。」喀爾塔伸手伸著城上的火炮說道︰「火炮也全部安放,就是火藥的數量不是很充足。」

皇太極點了點頭,說道︰「本汗王知道了,會派人去解決。」

硝磺是軍用物資,遼東並不出產,但建虜在得到紅夷大炮後,卻並不是很缺乏。

原因很簡單,大明有漢奸,里通外國,走私給建虜各種物資,對大明的滅亡,可謂是功不可沒。

當然,現在還沒有這樣的條件。要等到皇太極第二次征討虎墩兔,徹底解決了林丹汗,基本上控制了關外草原之後。

所以,現在的建虜想要有充足的火藥是相當困難的。皇太極這麼說,也不過是敷衍,穩定軍心罷了。

為了繞道入關,皇太極留下三分之二的兵力,依然不放心,又再次收縮了防線。

遼南,建虜放棄了海州,以鞍山驛堡為前哨,固守遼陽;

遼東,秀岩、鳳城也要棄守,退守至通遠堡和連山關,以及草河堡和孤山堡。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建虜重新組織了內縮的防線,把最重要的遼沈及赫圖阿拉圍在里面。

一是集中兵力,固守更少的據點,彌補兵力的不足,並保證核心統治區的安全;其次則還有誘敵深入,再伺機反攻的意圖。

反正後金就那麼多人口,佔的地方再大,也無法充分利用,反倒容易露出破綻,為敵所乘。

以退為進,其實也是相當冷靜明智的謀略。如果東江軍貪圖土地,分兵佔領,便有中計之嫌,可能陷入與建虜相似的兩難境地。

本來兵力就不是很多,佔了那麼多地方也很難穩固地守住。既不能穩固,移民並屯墾耕種,就有可能是為建虜作嫁衣。

而這和郭大靖主張棄守錦州、大凌河等城,是差不多的思路。

皇太極的重新布署則是窺到了東江軍的弱點,那就是騎兵少,多為步兵,機動能力有限。

一旦東江軍既分兵,又過于深入陸地,失去了水師的優勢,在建虜鐵騎的穿插迂回、縱橫分割的攻襲下,遭受慘敗也不意外。

濟爾哈朗陪在皇太極身邊,心情卻並不輕松。他已經被內定為留守遼沈的全權指揮,甚至連阿敏,也要听他的命令。

但目前統治區的形勢,卻讓他感到重任在肩,異常的沉重。

大量剃頭遼人拼命地逃亡,更有大量的盜搶事件,如果在年底還不能解決糧食物資的問題,連滿人的吃喝都會成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崩潰。

「敵人若來進攻,從金州到遼陽,數百里的運糧,就非易事。」皇太極的話打斷了濟爾哈朗的思緒。

指點著城外的壕溝工事,皇太極還在發表著議論,「攻防之勢易手,東江軍還有何可恃?」

濟爾哈朗暗自翻了下眼楮,想起數月前的鎮江之役。東江軍只用了兩天時間就攻克鎮江,還伏擊了鳳城的援軍。

只在今年,南關之戰,鎮江堡之役,建虜便死傷了上萬人,這絕對是傷筋動骨的損失和傷害。

盡管滿人號稱是不分兵民,皆可上馬騎射。但動員後的補充,就不得不放寬限制。而年齡大的,在體力上自然是比不上年輕人。

「汗王。」喀爾塔信心滿滿,說道︰「不等敵人兵臨城下,奴才率數千鐵騎,便能在路上擊敗他們,殺得他們片甲不留。」

皇太極哼了一聲,對喀爾塔的旺盛斗志卻是極為不滿,冷聲道︰「誘敵深入,倚城堅守,對敵策略已定,你卻輕言浪戰,知罪嗎?」

喀爾塔趕忙躬身請罪,「奴才知罪,請汗王責罰。」

皇太極沉著臉擺了擺手,不願意答理這個親信手下,心中卻在猶豫,該不該讓這個家伙留守遼陽。

繞道入關、劫掠而歸,現在是皇太極最迫切要達到的目的。這不僅是渡過大饑荒的唯一辦法,還是穩固汗位的有力手段。

而對于東江軍,在他親率人馬出征的時間里,不求戰勝,只要能保護好老巢,不被其攻破,就已經令他滿意了。

鎮江戰役,東江軍的攻堅拔寨,給皇太極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在兵力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才是他所希望的。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