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二百八十五章  王安石進京

一夜過後。

範仲淹和韓琦這一天起的比較早,汴梁城門一開,他們就要離開此地,前往宋夏的邊境,也就是前線了。

對喊起來說,這只不過是一次在正常不過的出使和談判罷了,如果真的要開戰,他這個樞密使也是不怎麼怕的。但是,範仲淹此時的內心可以說是百感交集。

他已經有些忘了,這是自己第幾次進入汴梁,又是第幾次從汴梁離開了。不過這次至少跟上次不太一樣,上次範仲淹離開汴梁的時候,是自己遭到了貶斥,那個時候,是沒有一個人前來送行的,自己可以說是灰溜溜的離開汴梁。

2k

但是這次不一樣,這次範仲淹可以說是榮歸故里,而且是皇帝趙禎親自將範仲淹給請回來的,隨後給到了範仲淹絕對的權力,現在又讓他跟韓琦一同出使大夏,解決兩個勢力之間的問題。在其他人看來,範仲淹這次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大權在握。不過,範仲淹對于局勢的分析倒是十分清楚,若是換了之前,自己再年輕點的時候,可能範仲淹會對他現在手中的權力還有能做出的大事而沾沾自喜。但是畢竟現在他也是上了年紀了,人也開始變得成熟穩重起來,經歷了這麼多的起起落落,範仲淹現在倒是顯得比較淡定,看問題也是十分透徹。

他清楚,這次趙禎將他請回來,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朝堂上已經沒有人能夠擔任去和談還有解決這個棘手問題的重任了。但是,這科舉考試如期舉行,這次考試之後,會有一批人才進入到朝堂之上,到時候趙禎完全可以從這些新人當中找出那麼一兩個能力出眾的來取代範仲淹的地位。至于範仲淹這邊麼,這次出使,對于趙禎笑里藏刀,打算要借著這件事情打壓範仲淹的心思他怎麼會不明白。自己這件事情處理的好,那是作為一個臣子的本分。如果自己這件事情處理不好,到時候正好給了範仲淹一個借刀殺人的機會,說不定自己就又要面臨著離開汴梁的處境。

範仲淹自然是不想這種情況發生的,奈何一時間對于這宋夏之間的問題,他雖說有著初步的謀劃,但是具體,還要等到了地方見到對方的人才能做進一步的打算。

說起這次科舉考試可能會上來的新人,範仲淹的腦海當中第一時間出現了陸垚的名字。他想到陸垚,就像是看到了年輕時候的自己。可能唯一的區別,就是陸垚並不是和自己一樣,出身寒門。不過,陸垚所做的事情,還是更多的在為寒門子弟謀福利,這一點,範仲淹十分認可陸垚。只是,這個年輕人有著自己的想法,盡管範仲淹多次示好,但是陸垚也沒有明顯表現出要加入的意思。

不過不管怎樣,他在昨天晚上給到自己的那張地圖,還是對自己這次出使有著極大幫助的。

範仲淹想著想著,自己跟韓琦就已經騎馬來到了汴梁外城區的邊緣地帶,他們兩個走的是北門,這北門平日里來往的人比較少,通常情況下外地人和百姓們經常出入的是西門。而北門大多都是給官員們準備的。

說起範仲淹此次的出行隊伍,當然不單單只有韓琦和範仲淹兩個人了。雙方既然是要進行和談,象征性的禮品還是要帶一些的,再加上,為了避免意外,韓琦也從自己的親兵當中挑選出了一些了一路護送自己和範仲淹去到宋夏邊境地帶。再加上使團當中的一些其他官員,這當中,就包括在昨天晚上提出要通過和談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樞密副使。其實,對于張風今天依舊能夠跟著大家出使邊境的這件事情,韓琦是有些不理解的。既然陛下一直主張是要開戰,那為什麼已經算的上是完全站在主和派立場考慮的樞密副使張風,依舊能夠跟著自己出使呢?他不是按理來說應該被踢出這個隊伍麼?對此,範仲淹倒是覺得沒什麼不好。雖說張風是主和派的代表,但是他昨天說的那番話,仔細思考倒也不是沒有道理,比起那些什麼具體方案都拿不出來,只會吵著通過和談來解決問題的主和派可要強上不少。雖說在大方向上可能有偏離,但是在具體方案上還有整頓措施上,張風說的很多事情都是要引起他們注意的,這可能就是趙禎看重張風的地方,他想要讓張風跟著出行,不斷發現問題然後去解決。在和談的過程中,張風也可以提出一些好的建議,這樣也可以更多延長和談的時間。

「總是要有人唱紅臉,有人唱白臉。」對于張風的加入,範仲淹最後留下了這樣的一句話。而且,張風的表現也是在韓琦的掌控之中,一旦發現他有做什麼出格的事情,到時候一封奏章,也可以將張風的權力化作虛無。

範仲淹和韓琦來到了北門下面。範仲淹騎在馬上,回過頭去,看到自己這浩浩蕩蕩的出使隊伍,心中卻是有些百感交集。他此次出行的心境,跟之前幾次離開汴梁完全不一樣,這就是人生啊。

這一次,他倒是有了幾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心態。

前來送行的,有那麼幾個十分崇拜範仲淹的官員,他們都在街邊站著,沒有說話。讓範仲淹感到欣慰的,是還有些百姓,也是自發的來到這北門旁邊來,為自己送行。

要知道,範仲淹這次回來沒多久,不過距離上次遭到貶斥已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了,所以,他不認為自己在這城中還有什麼為王,或者說,還有百姓會記住他。

但是,好官就是好官,範仲淹做出的貢獻,可能不會被所有人記住。不過總是會有百姓記得他做過的事情的。所以,真正讓範仲淹感動的,其實是現在站在街邊,目送自己離開的百姓。

而在範仲淹身旁的韓琦倒是不理解,按理來說,此次範仲淹榮歸故里,風光無限,所以這次出使,雖說昨天範仲淹

舉辦了送行的夜宴,但是今天這個出使,怎麼也要有一半以上的官員來送行吧。他們這個出使時間也不耽誤早朝,但是為什麼來送行的官員這麼少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在家沒有起來麼?

並不是這樣,而是他們自己選擇了不來送範仲淹,他們也知道範仲淹此行的目的還有可能會遭到的結果,從現在的情況看是凶多吉少。

為此,韓琦對這些昨天晚上參加宴會今天沒來送行的人感到十分的氣憤,不過範仲淹倒是十分的淡定,他坐在馬上,不斷的朝來給自己送行的這些官員還有百姓們揮著手,像是在跟他們告別。

與此同時,西門外,一個身材微胖,年齡看上去在三四十歲之間的男人正在進城。

一個時代的消亡,必將引來另一個時代的到來,歷史發展,總是如此。

這個要進城的中年男人,他的內心還是比較忐忑的。他從手中拿出一封信函,他實在有些想不通,為什麼當朝相公晏殊會寫一封信給自己,讓自己來到汴梁來去到相府一聚。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外地的小官罷了。而這個男人不知道,因為晏殊的這個舉動,會讓日後的大宋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男人,名叫王安石。

作為北宋發動變法的兩個男人之一,王安石法動的變法,顯然要比範仲淹維持的時間要長,影響更加深遠。

他是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省撫州市)人,而據清人蔡上翔轉引《清江縣古跡志》所言,因王安石之父王益時任臨江軍判官,故「其子(王)安石生于此,後人因名其堂曰維崧」。

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跟隨父親宦游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征博引,始有移風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贊賞。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後,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

皇祐三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歐陽修又以王安石須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王安石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數倍之者。貧民被災。不可不恤也。」

嘉祐三年,王安石調為度支判官,王安石進京述職,作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總結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指出國家積弱積貧的現實︰經濟困窘、社會風氣敗壞、國防安全堪憂, 認為癥結的根源在于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決的根本途徑在于效法古聖先賢之道、改革制度,進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設想,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

王安石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並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實為例,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仁宗並未采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此後,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館閣之職,均固辭不就。士大夫們以為王安石無意功名,不求仕途,遺憾無緣結識;朝廷屢次想委以重任,都擔心王安石不願出仕。朝廷任命王安石與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辭謝多次才接受。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賢院、知制誥,審查京城刑獄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為盛事。

王安石在京任職期間,朝廷規定舍人院不得申請刪改詔書文字,王安石認為立法不該如此,據理力爭,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親病逝,遂辭官回江寧守喪。

宋英宗在位時期,屢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職,他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拒絕入朝。

治平四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從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寧元年四月,神宗為擺月兌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召見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神宗認同王安石的相關主張,要求其盡心輔佐,共同完成這一任務。

王安石隨後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闡釋宋初百余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熙寧二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躋身執政之列。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于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和陳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呂惠卿承擔條例司的日常事務,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頒行新法。

熙寧三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熙寧四年,王安

石頒布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同年秋,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變法伊始,王安石對神宗提出奸佞之論,建議神宗要辨別小人並加以懲處。新法頒布後,王安石擢拔呂惠卿、章惇、蔡確等多人,參與變法的實施。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斗爭。

御史中丞呂誨控訴王安石變法十大過失,神宗貶為地方官,王安石舉薦呂公著代替其職。韓琦上疏規勸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對派的巨大壓力下,神宗打算同意,執政曾公亮、陳升之等乘機附和,王安石雖多方辯駁,神宗仍然認為應听取各方面的建議。隨後,王安石稱病在家,繼而請求辭官歸隱。韓絳等規勸,神宗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陳數朝廷內外諸官互相依附勾結的情況,進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懷天下。

御史劉述、劉琦、錢顗、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範純仁、李常、孫覺、胡宗愈都因為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相繼離開朝廷。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知制誥宋敏求、李大臨,御史林旦、薛昌朝、範育彈劾李定違背孝道,皆被罷出朝廷。其後,呂惠卿因父親去世離開朝廷,王安石便對曾布委以重任,對他非常信任。

熙寧三年,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列舉實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回信對司馬光的指責逐一反駁,並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隨後神宗欲起用司馬光任樞密副使,司馬光趁機復議廢止新法,神宗沒答應,司馬光遂辭職離京。

熙寧四年,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出現自斷手腕現象,知府韓維報告朝廷。王安石認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爭議紛紛,百姓更容易受到蠱惑。神宗則認為應听取百姓之言。

熙寧七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群臣訴說免行錢之害,神宗滿面愁容,欲罷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認為天災即使堯舜時代也無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監安上門鄭俠反對變法,繪制流民旱災困苦圖獻給神宗,並上疏論新法過失,力諫罷相王安石。 [43]

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後(慈聖皇後)、高太後(宣仁皇後高滔滔)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神宗對變法也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而徑授吏部尚書之餃。

王安石罷相後,奏請神宗讓呂惠卿任參知政事,又要求召韓絳代替自己,二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呂惠卿掌握大權後,擔心王安石回朝,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寧案件來傾覆王安石。韓絳覺察到呂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請召回王安石。

熙寧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經義》寫成,加封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外調知陳州。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嚴重,新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

王安石的晚年也比較淒涼,熙寧九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請求離職。同年,長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極度悲痛。十月,王安石辭去宰相之職,外調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次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

元豐二年,再次被任命為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改封荊國公。

元豐八年,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後高氏垂簾听政。哲宗即位後,加拜王安石為司空。高太後在神宗時就強烈反對變法,等到自己听政後,立即起用司馬光為相。司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四月初六,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葬于江寧半山園。

紹聖元年,宋哲宗親政,支持新政的章惇執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廟庭,謚號「文」。

政和三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為舒王,配享孔廟。後至靖康元年,又被追奪王爵,毀去配享的畫像,降王安石從祀于廟廷。

縱觀王安石的一生,其實在趙禎即位的時間內,王安石其實並沒有在政治方面顯露出大的建樹,他提出的觀點,也沒有被趙禎所接納。而陸垚之所以之前將王安石推薦給晏殊,他也是想看看,這範仲淹和王安石組合在一起,會出現什麼樣的火花。畢竟兩個變法達人組合在意起,再加上現在王安石變法當中的反對派也還沒有嶄露頭角,正是變法的大好時機。

而晏殊這邊,在調查過王安石的為官經歷後,覺得他也是一個能人,于是便親手寫了一封親筆信讓人交給王安石,約王安石在汴梁相聚一下,自然,這一切都是瞞著趙禎做的,他可不想給皇上推薦一個無用之人,就算是陸垚說這人不錯,但是自己也要親眼看看。

而陸垚此時呢,也早就已經起來了,他今天也沒有帶著棠溪,而是自己去到廚房做了早飯,吃過飯後就要去北門送範仲淹。

陸盱顯然也已經起來了,不過陸盱看樣子並沒有打算去跟陸垚一同送範仲淹,陸垚知道自己父親的性格,于是也就沒有說太多,自己離開府上之後,直接也是騎馬朝著北門前進。

「範大人!」

範仲淹已經走到盡頭,眼看就要離開北門出城而去,忽然听到後面有人在喊自己,回頭一看,竟是陸垚。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