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怎麼辦

但是咱們這位大宋帝王心中,自己就算過一輩子苦日子,也不想做那亡-國-之-君啊。所以沒有佞臣迎合自己所造成的苦惱就苦惱吧,孤獨就孤獨吧,誰讓朕要做千古帝王的表率呢。

如今仍然是任重而道遠啊。

曹縣令的案子終于是了了,帝王也沒听御史中丞的意見整治蜀地吏治。心中有那麼點對蜀地百姓的愧疚。愧疚當然是來源于惜護自己帝王的羽毛,為了不給後世留可指摘之點,而明明可以讓蜀地吏治更清明,但卻不去做。

這個矛盾其實在上次御史中丞來說後之後,帝王就在想了。

但目下這麼干才是最穩妥的,正如父皇告訴他的,不能急,只要蜀地百姓們的日子是在的的確確一年比一年好就行了。步子得慢慢走,走快了容易出問題。孩子你要知道,任何一件國家大事,從來都不是獨立的,它都是牽一發動全身的。

但是數日之後,總督府和蜀王府同時遞上來新的奏折。

帝王心想,前幾日的判決書剛到蜀地吧,怎麼又上來奏折了?

這一看,陛下有些驚訝了。

蜀王府和總督府信中所言大同小異。蜀地民心不穩,紛紛開始狀告各地官吏。大官如縣令縣丞,小吏如獄卒衙役,都在被告之列。光成都一地,每天就有超過十幾例告狀案。

百姓們似乎是被曹縣令案子撩起了心頭對于官府的不滿,如今眼見陳樂天把曹縣令告倒了,大家都有了信心,這就都蜂起告了起來。

其實兩道奏折,無論是總督府也好蜀王府也好,盡管蜀王和總督大人是奏折中所說的話都已經是非常委婉,非常的小心翼翼了,但帝王還是能從中讀出蜀地現在不樂觀的情況。

但也知道這種不樂觀只是相對于之前的穩定來說。肯定是沒有到那種紛紛造反的地步。百姓們反對的不是官府不是朝廷,是像曹縣令那樣的貪官污吏。

這是重點,要搞清楚了。

但比之前幾天的那道奏折,帝王對于今天這兩道奏折則更為重視,或者說更掛念在心。

聖人言,以百姓之心為心,是帝王之道。

帝王之道就是與百姓們站在一起,始終站在一起。

于是帝王立即召集大學士和御史台進宮。

御史台一二三把手都來了。

帝王的老師大學士韓大人也來了。

內閣也來了。

就在帝王的處理政務的宮殿里。

帝王把奏折讓他們先看。

待眾人看罷,帝王目光掃過這些機要們臉上,而後道︰「事情好像朝著朕沒有料到的方向去發展了,你們怎麼看?中丞大人你先說。」

胡子花白的中丞大人站出來拱拱手,道︰「啟奏陛下。臣以為,此事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御史中丞此話一出,眾人就都知道了,御史大人又要長篇大論了,這是在朝堂上中丞大人常常干的事兒,一說能說一兩個時辰,直說的皇帝陛下不得不出言打斷。

當然了,也不是每次都把人說的昏昏欲睡,多數情況下中丞大人說的都是很中肯的,只不過因為中丞大人總習慣于把事情的前因後果都說的很清楚,所以略嫌嗦了點。

「第二,陳樂天一介布衣,以自己不知從哪來的人脈,居然能把堂堂縣令給告倒,光從這點來看,陳樂天的本事的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蜀地至少在總督府這一層,尚且還能算是比較干淨的,否則自治的蜀地,他陳樂天人脈再廣大,那也絕對是干不成這件事的。這第三,就是百姓們敢告,能告,能到達天听,那就更能夠從側面證明這點了。若是蜀地官吏個個都如狼似虎的,不讓百姓說話,那百姓們要麼隱忍,要麼就是就是造反!」說到造反兩字,一直滔滔不絕的中丞大人終于是停頓了一下,那中氣十足氣勢如虹的發言,絕不會輸給任何一個青壯年。

趁著中丞大人停頓了,帝王點點頭嗯了一聲︰「愛卿說的很好,老師你怎麼看?」

祭酒韓大人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贊同中丞大人的說法。不過臣還想補充一些。臣以為,蜀地如今這種局面雖然說明了蜀地的吏治還算較為清明,還沒到腐敗透頂的地步。但同時,眼下的局面如果處理不得當,恐生麻煩。」

「老師直說無妨。」帝王點點頭。除非只有彼此兩個人再,否則任何有第三個人的場合,老師都是絕對謹遵謹守君臣之禮的,說話的語氣說話的內容行禮動作是否到位,無一不是。帝王曾私下里就此說過,朕從小跟著老師讀書,老師跟學生就不必拘禮了。結果被老師罵了一頓,老師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私下里臣無禮些都沒什麼,哪怕是只有個小吏在,臣也要規矩,若因為臣曾是陛下的老師就可無禮,那禮之意義便不存在了,便舍本求末了。

帝王當時只能好好好是是是,朕知錯了。

所以現在老師說到不太方便說的話的時候,帝王必須說上一句但說無妨。祭酒大人點點頭,這才接著道︰「百姓們被巨貪曹縣令的案件已經點燃了胸中的怒火和對貪官污吏的極大不滿。這種情緒是需要安撫的,要麼宣泄,要麼堵住。後者肯定是不行的,誰都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宜疏不宜堵。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怎麼宣泄百姓們的怒火。總督府和蜀王府,總督府絕沒有如此多的人手來一一應訴百姓們的告狀,而蜀王府倒是有人手,但蜀王府大概也不敢沒這個能力處理這麼多案子。現在的蜀地是關鍵時刻,行差踏錯一步,甚至是說錯一句話,都可能惹得百姓們大大不滿造成後患。不知陛下準備如何辦這事?」

把問題的利害關系羅列出來,困難羅列出來,優缺點說出來。盡量的把客觀事實講給陛下听。最後讓陛下定主意。這就是他們這些臣子們人人都知道也人人都在努力去做的最根本的本份。

他們從來都是以把事情分析的透徹,看的明白為榮,而以胡亂發表意見擾亂陛下思考為恥的。

陛下沒有直接回答老師韓大人最後拋出的問題,而是讓其他大學士接著發表看法,讓內閣成員也發表看法。

其他人的看法有相左的,也有差不多的。

意見不統一的關鍵地方就在于是不是要派御史到蜀地去協助總督府和蜀王府,或者是全權把事情攬到御史身上,由御史來處理蜀地百姓的民憤。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