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馬尾驛

當事人都這麼說了,蕭文明自然也沒什麼好再猶豫的。

于是蕭文明下令所有的船全部靠岸,船上的蕭家軍全部下船,步行向洛陽進發。

直到看見蕭家軍整齊嚴整的隊伍,船工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船上坐的是一只怎樣的軍隊。

其中有不少船工籍貫就是蘇州府的人,知道自己載運的乃是臨海屯的蕭家軍,說什麼也不肯收船費,說是自己一家老小的命,都是蕭家軍從倭寇手里救出來的,要是收了船費心都黑了!

有這樣的心意,蕭文明就相當感動了,不過船費蕭文明還是照給不誤,畢竟也出不了幾兩銀子,用來收買一下人心,是十分劃算的。

然而一下船,眾人就後悔了,不但是蕭文明後悔了,就連桑淳元也後悔了。

江北中原這一代,怎麼蕭條到了這種程度,著實不是一個安寧的所在,出事恐怕已經在所難免了。

原來江北這一帶,遠不及江南那樣的繁華富庶,再加上近幾年的年景不是很好,一眼望去,就是看不到邊的黃土地,地上都是長得稀稀拉拉的莊稼,與赤地千里恐怕只有一線之隔而已。

腳下的官道也是年久失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許多地方已經看不出道路的痕跡,只能一邊向著老鄉或者驛丞打听,一邊往西邊洛陽城的方向走去。

按照通常的規律,越是繁華的地方,社會治安就越好;反過來,而越是蕭條的地方,除非能夠做到荒無人煙,否則通常治安都是比較差的。

蕭文明押送著重要的人犯,當然是希望一路太平無事;桑淳元一心想要臨死拉個墊背的,也不想半路莫名其妙丟了性命。

他們當然不喜歡在這種人生地不熟的荒涼地方長時間的行動,然而既然已經下船了,他說什麼都沒用了,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趕路,只求這一路平平安安的,能夠快速順利的抵達洛陽城。

蕭文明率領著四百人馬,人數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卻都是刀砍斧剁一般整齊的蕭家軍的弟兄,並且還推著十幾輛大車的輜重,這樣大隊人馬的行動,肯定是異常的引人注目,想要隱藏行動,根本就不可能。

蕭文明向來不喜歡做那種半吊子的事情,既然不可能隱藏行蹤,那麼干脆就把蕭家軍的大旗打出來,就算是有人要同蕭文明為難,至少也能讓他們知道——蕭家軍已經全副武裝,已經做好了應對任何長期的準備,你們敢來就來吧,你們敢死,老子就敢埋!

只可惜「蕭」字大旗剛剛打出來,就讓蕭文明感到失望了。

蕭家軍在江南雖然如雷貫耳,在江北卻是聲名不顯,沿途的百姓雖然驚異于這麼一支大軍的出現,卻並不知道他們的來歷,自然也就不知道這支隊伍立下過怎樣的功績。

因此,在這一路之上敬畏者固然有之,但是想要憑借蕭家軍的聲望,就可以掌握沿途的情況,那就難以做到了。

這還只是在陌生的地方行動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困難之一。

更加困難的是,長江以北遠不如江南的繁華富庶,人口稀疏了許多、

原本在江南,像這樣的大平原上,雖不說是城池延綿不絕,但是可以借來過夜住宿的小村莊,肯定是星羅棋布、鱗次櫛比的。

中國農民大多數老實勤懇,因此之前蕭文明行軍也都樂于住在這些平靜祥和的村莊里,並且趁此機會可以給村民一些好處,這樣也可以收買人心擴大蕭家軍的影響力。

但是北方的鄉村,卻是異常交臂,往往走上一天半天的,都看不見一個村子,就是遇到了村子,村子里的村民也最多不過十幾二十戶人家,更不可能像洋湖邊上的何家村那樣,村子里祠堂、私塾等公用設施一應俱全。

就北方這些小村莊的規模,根本就容不下蕭文明,四百人的蕭家軍留宿。

而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蕭文明又不願意冒險在野外宿營,于是朝廷辦的驛站,就成了他唯一的選擇。

江南和江北的驛站,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

相同的是,經過了兩百年的運行,原本是作為大齊朝交通和情報節點的各地驛站,無論南北都已變得殘破不堪了。

但不同點是,江南因為人口眾多、城鎮密集,所以往來的交通對于驛站的依賴性已然大大降低了,過路的官員大多舍棄驛站不住,而住在各地城池里那些條件更好的客棧,或者官府衙門里頭。

而北方則不一樣,依舊只能依賴日漸殘破的驛站維持著朝廷最基礎的功能。

因此,蕭文明便也只能選擇住在驛站里,至少要比住在荒郊野外略微安全和舒適一些。

更何況,驛站里至少還能有幾間獨立的屋子,畢竟蕭文明的隊伍里還有桑淳元和桑忠昌這兩個見不得人的家伙,必須給他們獨立安排住處。

蕭文明今日下榻的是一個叫做馬尾驛的驛站,因驛站旁邊有一座馬尾山,故得此名,至于馬尾山為什麼會叫馬尾山——大約是山勢走向好似一條馬的尾巴的緣故吧……

听說這里還曾是一個古戰場,發生過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戰事。

不過這都是陳年往事了,如今現在這里就只剩下一座略顯荒涼的驛站而已。

驛站的驛丞姓劉,今年有五十來歲的年紀了,驛丞的屬于武官一類,官職大多也是世襲來的,他在這個職位上盡忠職守,已經有三十多年了。

雖然劉驛丞見多識廣、經驗豐富,但是忽然間有這麼一大票人馬,要在驛站里住宿,他也不由得多打了個心眼︰「這位大人看樣子不是本地人吧?怎麼帶了這麼多人馬過來?要到哪里去啊?」

這位驛丞果然是半老了差使的,這幾句話問的雖然客氣,卻包含了︰一個人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幾個哲學命題……

蕭文明早就想好了應對的答案︰「這位老人家,在下是從江南來的,是奉了元帥戴鸞翔的軍令,這才要趕去洛陽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至于戴元帥叫我去洛陽是什麼事,這我就不知道了,或許是輪換、或許是駐防、又或許是訓練,全憑元帥的吩咐。」

蕭文明知道戴鸞翔在北方百姓中的威望極高,故而一下子就抬出他的名號了,也就能給自己提高不少的信任度。

果不其然,這個老驛丞听到戴鸞翔的名號,立即就高看了蕭文明一眼︰「原來是奉了戴元帥的軍令,那就難怪了。最近這些日子兵馬調動的不少,忙忙碌碌的,雖然比不上前幾年野驢嶺大戰之前的樣子,但朝廷的兵馬動起來,也總比成天閑在地里強……」

這話說的倒沒錯。

一支軍隊哪怕就是拉出去行軍走路,也總比駐扎在原地種田要好——多拉出去走動走動,行軍的速度快了、組織得嚴密了,哪怕就是吃了敗仗,逃跑起來的效率也可以更高一些……

于是蕭文明夸贊道︰「喲!沒想到老人家雖然只是個驛丞,但還頗通軍務呢!」

這個老驛丞性格倒也十分開朗,听蕭文明夸他,也不謙虛,笑呵呵地應承下來︰「可不是嘛!算起來這幾十年從我眼前經過的人馬,加起來也得有個好幾十萬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不過這位大人手下這些弟兄倒甚是精銳,像這樣齊整的隊伍,老朽我上次見到,都記不得是在什麼時候了……」

這話蕭文明听了高興︰「精銳?能有多精銳?我這隊伍也不過是跟著戴元帥,在江南平定過白炎教而已,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蕭文明這種說法,放在現代叫做凡爾賽;放到古代,那就叫明貶實褒、春秋筆法,逗的那驛丞哈哈大笑︰「這位大人說話果然有趣。看大人的行動,顯然是有備而來,趕了那麼多車,車里一定裝著帳篷什麼的物件。那就請兄弟們到驛站旁邊的空地上去駐扎吧,這兩天正好沒人,地皮都空著呢,足夠讓大人住著的了。」

蕭文明眉頭一緊︰「老人家,我的弟兄是要住在驛站里的,你怎麼把我們往外趕呢?難不成是這兩天驛站里面已經住了人,屋子都佔滿了嗎?」

「那倒沒有。」老驛丞回答,「屋子是空的,沒一間住了人,但是前幾個月朝廷降下旨意,說是從今往後,凡是要借住驛站房屋的,無論是往來的官員還是各地的軍隊,全都要掏房租出來。這些錢全都用作驛站日常的開銷,朝廷就不額外發錢了……」

原來還有這樣的規定。

蕭文明雖然並不知道,卻也並沒有感到奇怪。

古時候為了緩解朝廷財政危機,開源節流,而從各地的驛站扣銀子出來的事情並不少見。

就比如說明朝崇禎皇帝裁撤驛站,就讓李自成丟了飯碗,而李自成則讓大明王朝把江山都給丟了。

不過現在這個大齊朝的這個皇帝,還沒有像崇禎皇帝那麼憋屈,朝廷的財政也不像晚明那樣拮據,又或者僅僅是蕭文明一年三萬兩進貢,成了讓駱駝支稜起來的最後一點力氣。

(本章完)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