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爆發了北方六鎮戍卒和農民起義,包括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
六鎮起義的原因很簡單,北魏遷都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加之孝明帝年幼,胡太後把持朝政,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六鎮將卒待遇驟降,所以發動起義。
在鎮壓六鎮起義中,爾朱榮異軍突起,成為北魏舉足輕重的邊鎮。
孝明帝十八歲時,不滿胡太後把持朝政,密令爾朱榮進京除掉胡太後及其男寵鄭儼、徐紇等。消息泄露,孝明帝卻被胡太後投毒而崩。
爾朱榮及劉貴聞听噩耗,當即大怒,率軍南下,迎立長樂王元子攸為帝,是為孝莊帝。爾朱榮自任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太原王,專斷朝政。
但爾朱榮卻犯渾,听從親信費穆勸說,以誅殺立威,對朝臣展開了大規模殺戮。
借口丞相高陽王元雍謀反,發動河陰之變,殺掉文武百官一千三百多名,把遷到洛陽已經腐化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人大族消滅殆盡。
之後,爾朱榮還師于晉陽。雖居外藩,安插親信佔據要職,遙控朝政。
劉貴因支持孝莊帝元子攸即位,封敷城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不久授直閣將軍、左中郎將、左將軍、太中大夫、敷城縣公。
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後,劉貴對他的舉動很不看好。
孝莊帝也對爾朱榮如坐針氈,永安三年(530年),九月,爾朱榮進入洛陽,被孝莊宗伏兵所殺。
次年,劉貴行汾州刺史事,歸順晉州刺史高歡,這是自己的河北六虎兄弟,已經成為爾朱榮之後新的地方實力派。高歡表奏孝莊帝,拜劉貴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肆州刺史。
爾朱榮雖死,但爾朱家族起兵討伐孝莊帝,孝莊帝戰敗被殺,爾朱家族立長廣王元曄為帝,並封高歡為平陽郡公。高歡听從劉貴建議,卻沒有參與這次行動,選擇保存實力,引二十萬余眾回河北。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高歡在洛陽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時年十一,徙都于鄴。
永熙四年(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後,與諸臣支持元寶炬為帝,改元大統。建都長安。從此,北魏出現兩個皇帝,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東魏建立後,劉貴出任陝州刺史,遷御史中尉、肆州大中正、開府、西道行台僕射。
劉貴雖非佐命元勛,然與神武帝高歡乃布衣之交,同德比義,事等魚水,結為兒女親家,特見親重。
東魏興和元年(539年)十一月十七日,劉貴卒于鄴都,追贈使持節、侍中、太保、太尉公、錄尚書事、都督冀定瀛殷並十一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謚號忠武,葬于肆盧鄉孝義里。
香供大都督、石炭商神、清眉侯楊宗桓說到這里,贊道︰「劉貴一生,只做了兩件事,第一是繼承祖業到處經商,第二是結交了兩個好朋友,成就一生富貴。人沒有經商頭腦,就交不到出眾的朋友。亂世之間,尤其如此。
「劉貴逝後,元神歸于元載孔升天將相仙境,呆到一百六十天後,得知商神立界,當即滾身投胎,要博取商神之封。
「這就到了煙洲,成為秦朝征南大將、步兵校尉杜輿後裔,曾任煙君。前世今生皆為富貴人家子弟,也是奇了。」
護港大帥杜破例听到這里,也嘆道︰「本帥能成為商神,多虧太元正商上帝立起商神部,多謝理元道君將商神之祀傳至藍無里。」
眾神對于藍無里及煙洲消息十分稀奇,不免好一陣攀談。
輪到傳布使主陶乾用傳布下一個正神的前世,不等他開口,柴瓷仙妃出列,對著陶抗抱拳施禮︰「請問陶使主,仙妃的主神柴瓷大帥,其前世是何人?也要叫仙妃記下,免得怠慢其前世好友。」
陶抗對鑿空大帝抱拳施禮,對柴瓷大帥和柴瓷仙妃施禮道︰「青田子、柴瓷舶神、柴瓷大帥余燈,字品鋼,其前世乃北魏河北義軍領袖鮮于修禮。」
保市大帥罔丑道對于鮮于修禮大感興趣,贊道︰「鮮于修禮可是我們西夏罔氏的先祖啊,轉世成為余大帥,與本帥同為鑿帝輔臣,這真是始料未及。」
鮮于修禮,敕勒川人,丁零族。曾任懷朔鎮兵。六鎮之叛失敗後,余眾被置于冀、定、瀛三州就食,稱降戶。
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鎮民杜洛周聚北鎮流民,發動上谷起義,反抗北魏統治,年號真王,籠絡高歡、尉景等人歸附,得到安州戍兵響應。起義軍與朝廷官軍多次交戰,規模日益發展壯大。
次年正月,鮮于修禮得知杜洛周情形,大為振奮,率降戶反于定州左人城,自稱五原王,建元魯興。在冀定瀛三州的六鎮兵民紛紛響應。
鮮于修禮與杜洛周配合,自己發展到十萬之眾。他率眾將多次擊潰前來五鹿鎮壓的北魏大都督長孫稚與河間王元琛,進圍瀛、定二州。
八月,鮮于修禮為部將元洪業所殺,部將葛榮殺洪業,為鮮于修禮報仇雪恨,並統率修禮余部。
九月,葛榮合並了一批杜洛周的部眾,眾至二十萬,實力雄厚。于是,葛榮自稱天子,定國號為齊,建年號為廣安。
永安元年(528)二月,葛榮率軍攻殺杜洛周,並收編他的部眾。這時候葛榮已經兼並了所有義軍,眾至百萬。
九月,葛榮在相州滏口之戰中,恃眾輕敵,為太原王爾朱榮所敗,被俘遇害。如此龐大的義軍頃刻間作鳥獸散。
十二月,葛榮部眾韓樓聚眾在河北幽州起事,被爾朱榮手下侯榮鎮壓。
關于鮮于修禮的情況,歷史記載就這麼多。
事實上,鮮于修禮也是商業成就極高的一個人。修禮是他的字,名淇,叫鮮于淇。其父鮮于創,世代居于敕勒川。但其母駱閉月來頭可不一般,來自于長白山下的淇水邊,淇水鎮人氏。
這里的淇水,歷史很久遠,乃箕侯朝鮮時期,為了紀念故國朝歌的繞城河淇水,將淥江源于長白山的一條支流命名為淇水。在箕侯朝鮮國,以故國地名而命名的地方還很多,至今還留存在朝鮮半島。
駱閉月家世代都是淇水鎮的豪族,祖父輩的開始遷居于代北,故而嫁給了鮮于創。駱閉月的駱姓,是北魏孝文帝漢化運動改來的,本為代北復姓佗駝拔氏,亦稱他駱拔氏,改為駱氏。
鮮于創與駱閉月生下兒子,起名的時候,鮮于創感念于駱閉月甘願下嫁給自己這麼個窮小子,就由駱閉月作主給孩子起名。駱閉月為了紀念其先祖肇興之地淇水,就給孩子起名鮮于淇。
到了鮮于淇長大後,舉行成人冠禮時,給自己取字修禮。
而鮮于淇的鮮于姓,也來源于箕侯朝鮮,箕侯的子孫中,支子仲封地在于邑,就合國名與邑名,自稱鮮于氏。
鮮于氏繁衍到秦漢以後,族眾甚多,成了敕勒族,是匈奴族的分支。
北方地區稱敕勒、或鐵勒,南方地區稱其為丁零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在中國北方地區的重要民族,還在建立了著名的高車國,因此又稱高車族。
敕勒族或者丁零族,因其造車「車輪高大,幅數至多」,故而又得名高車族。說明其造車技術相當發達,傳承了箕侯朝鮮甚至殷商的文明成果。
《北史‧高車傳》載︰「其人好引聲民歌……男女無大小,皆集會。平吉之人,則歌舞作樂」。
北魏文成帝執政時期︰「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繞歌聲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于此。」
高車族的這些現象,與殷商時期的男女平等、歌樂盛況、祭天儀式等等,如出一轍。
鮮于修禮與駱閉月看似不同族,實則種族同源,都是箕侯朝鮮的後裔。
也就是說,春秋戰國之後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族,其共同祖先都能找到殷商甚至炎黃陽辛唐虞夏寒等八大古朝的影子。大家的共同祖先都是華胥氏以及伏羲女媧。
所以,到了海外,無論你是匈奴還是突厥,亦或是契丹、女真,包括全球人口佔比第一多的漢人,最終都被統稱為華人。
鮮于淇長到十歲之際,就跟隨父親鮮于創跑起小買賣,在大青山北麓各地,就近販賣敕勒川及懷朔鎮特產胡麻油,但生意不固定,也會販賣地毯、油簍、銅壺、胡麻紙、松茸,偶爾也會搞到馬寶、驢砂。
鮮于淇十八歲娶妻駱昭君,是舅舅家的堂佷女。婚後一年,生下了長子鮮于荒。為什麼給兒子起名鮮于荒呢?
所居住的懷朔鎮東邊五百里是武川鎮,武川鎮與南邊的朔州之間隔著一條荒干河,這條河流從東北向西南,注入了沙陵湖。沙陵湖水通著西南部流經的黃河。
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鮮于淇與父親鮮于創恰在荒干河沿岸民戶收購油簍。所以,鮮于淇給兒子取名鮮于荒。
鮮于淇二十歲之際,兒子會跑了,感到了壓力,開始獨立經商。專門販賣地毯,結拜了懷朔五義,相攜一道,遠涉長安、洛陽、成都、宛城、邯鄲等大都市。
直至三十二歲,十二年間,所掙取的銀錢多達萬貫之巨,在懷朔鎮可謂是首屈一指的富商。就算整個大青山北麓各地的富商,他也排在前面。
但是,北魏朝廷對邊鎮之民有一條重要制度,那就是男丁必須服兵役。鮮于淇這些年雖然在經商,當然也是鎮兵之一。遠途販賣耗時長,他總是請假,給鎮將灌酒,賄賂。
到了六鎮大起義,是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也就是他三十二歲之際,到處戰亂不止,經商已經毫無可能。他所結義的兄弟全部卷入了鎮軍,開始了戰場拼殺,他也不能超然世外,成了懷朔鎮義軍成員。
起義失敗之後,六鎮義軍都被遷到了冀定瀛三州,被朝廷侮辱性的稱之為降戶、降民。因而杜洛周再反,自己也是降戶,飽受歧視,也就趁機再反。
哪里知道,部將元洪業是北魏朝廷的間諜,冷不防被他要了老命。得虧徒弟葛榮為自己報仇雪恨,殺掉了元洪業,並自立為大齊皇帝。
鮮于修禮突然遇害,他的元神去了哪里?十殿閻君該怎麼對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