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正商上帝和五位大帝也就不再休息了,對此展開討論部屬。
到了亥時,太元正商上帝親帶眾神諸仙巡天。六位最高商神都到了朝歌商神宮,先看朝歌臘八會情形。為什麼不直接去麟州青眉浪?
朝歌臘八會聚集著天下絕大多數富商,先模清這里各路富商的行蹤,自然就能拿出搭救楊宗桓、王登、張岊之計。
臘八會上,闌干十虎一派,小弟桂霸圖歸天封神,在人間的九個,大哥薛棄名一百一十一歲,九弟李雕臣一百零七歲,他們早已不再奔波,全由孫子們掌舵。
闌干九虎或者在商門道觀里修道,或者修道之後在一地另立道觀。
薛棄名的兒子薛僕遙也已經九十歲,也入了商門道觀。薛棄名孫子輩的十三個,長孫薛陽慶六十五歲,最小的孫子薛達慶四十七歲。
此時,宋朝不承認李元昊的帝位,宋仁宗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廢除原來對李元昊的夏國公恩封和許多賞賜,停止互市。
李元昊頻繁派出細作,到邊境刺探軍情,煽誘宋朝境內的黨項人和漢人附夏。公開斷絕了西夏同宋朝的使節往來,向宋朝送去「嫚書」,在「嫚書」中指責宋朝背信棄義,挖苦宋軍腐敗無能。
又借遼朝的勢力威脅宋朝,最後,還表明西夏仍願同宋朝和好之意。夏宋之間的戰爭終于不可避免。
凡微大帝、平準大帝、開運大帝、西帥張涯、涼州大帥陳檀、坎道帝君齊眉伯、鎮西大帥尉遲同、西運大帥桂霸圖,八神出來朝歌商神宮,到宋夏邊境察看。
下界此時是七月,忽然看見青眉浪果然發生激戰,護糧隊及隨行富商與夏兵大打出手。除了楊宗桓、王登、張岊,其中居然有尉遲同的曾孫公天翼,已經被打得渾身血污。到底是怎麼了?
宋夏交界的麟州治所新秦縣,兔毛川從西夏境內流過來,過來國界不遠就是新秦。兔毛川從新秦城南,折而向南,距離新秦縣不到十里就是青眉浪。
這一帶的銀城河外,有唐朝時運糧的舊道,被廢棄沒有疏理。文彥博之父文洎,在任轉運使時,曾考慮修復這條舊道,但沒來得及動工就去世了。
文彥博繼承其父遺願,修復了舊道,此前已經小規模運到麟州一些糧草。這次所運輸的糧秣,是規模最大的一批,文彥博親自押運。
文彥博,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人。北宋名相、書法家。
生于澶淵之盟締結後的景德三年(1006年),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丁卯科進士,時年二十二歲。卒于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享年九十二歲。東漢以來宰相,他是最長壽的一個。
公天翼負責押運公原所產的山藥、陳醋,他是仁德杞商公昭憲的孫子。
折繼楚負責公原所產的地黃、甘草,他是永安軍節度使折德扆的曾孫。折家在府州、麟州、豐州這一帶支脈極大,折德扆之子折御卿因戰功累累,也升至鎮國大將軍,遙領泰寧軍節度使,鎮守府州,爵衛南縣開國公。
折御卿之子折惟忠,累拜雲麾將軍,知府州兵事。
折惟忠之子折繼宣、折繼閔、折繼祖、折繼楚。四弟折繼楚為公原弟子,故而參與拓荒事業。他二哥折繼閔現為知府州兵事。
故而,折家將已經四代鎮守府州,遼兵、夏兵莫不畏懼。
折繼楚以販賣甘草、地黃聞名,善使金鋒槍,重達七十八斤,有個大號「金槍地皇」。地黃原稱地皇,故有此號。
碳商楊宗桓是闌干十虎五哥楊重銳的孫子,繼承了父祖的石炭生意,往軍中押運燃料。當然跟楊延昭之子楊宗保是堂兄弟了。楊宗桓此時五十八,楊宗保此時六十三歲。
楊宗保之子楊文廣已經四十二歲,一直呆在禁軍,駐扎在京兆府,戰事不多,入伍這麼久才升至從七品的武翼郎。
許多討論楊家將的文章以及史家,都認定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這是不成立的。
楊延昭已經去世二十七年,去世時五十七歲。生于後周顯德五年(958年)。而楊文廣生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如果是楊延昭的兒子,那就是說,楊延昭四十二歲才有了他。
這個結果,在古代戰將家庭,是非常荒唐的。
在和平年代,武將娶親一般不超過十八歲,得子都在十六歲至二十歲之間。比如岳飛死的時候三十九歲,長子岳雲就已經二十三歲。
很多戰亂年代的武將,考證其子孫時,可能有四五十歲得子的。多數是因為敵我雙方殘酷斗爭曾被滅門,原配及子女全部被殺,子女為續娶所生。
比如柴榮,死的時候也是三十九歲,其子柴宗訓才七歲。前面有三個哥哥,全都死于後漢隱帝劉承祐之手,柴榮留居開封的親屬全部被殺。
如果十八歲結婚,十年間還沒生出男孩,一定會納妾來生孩子。
超過三十五歲仍沒有男孩子,被稱之為「絕戶頭」,這家男人將抬不起頭,沒法做人。更不要說楊延昭這樣的名將,絕不可能超過三十五歲還沒生出兒子。
再者說,楊延昭出生兩年,大宋建立,他娘折賽花肯定生活在條件很好的環境下,他家沒有遭遇滅門之禍。故而楊延昭和他老婆柴郡主絕不可能拖到四十二歲才生孩子。
古代夫妻超過三十五歲,基本就沒人再生孩子。這個年齡再生孩子,極可能比孫子還要小,會給兒子和兒媳婦臉上丟丑。納妾則另當別論,妾所生為庶子,與正妻嫡子的地位那可是天淵之別。
為什麼史家非要將楊文廣說成是楊延昭之子呢?那是因為宋史是由元朝月兌月兌帶人編修的,歷經北宋滅亡、金國搶掠,又經過元朝滅南宋的燒殺搶掠,宋朝許多大將的資料已經蕩然無存。
只能憑著元朝史官的查訪,往下編寫。就這麼,楊文廣這個孫子,在史書中居然成了楊延昭的兒子,在鬧出了一個歷史笑話。所以元朝末年的史官編寫的《宋史‧楊業傳》,不足采信。
文彥博的這個糧秣押運隊中,除了楊宗桓最大,就數得著豆商王登的歲數了,現年四十二歲。善使八十四斤豹尾渾鐵大槍,有個大號「萬豆飛豹」。
萬豆飛豹王登的祖父是王昌懿,乃錦城八羚的五哥、成都十六交子之一,管理交子的第一任官員,大號布商諸葛。
王登是地道的道教商神宗的弟子,道號信登,從小拜在青城山巴我道人第七代弟子踐導門下。巴我道人的門人弟子,有十六字的排輩,分別是︰
平德修慎,芟怯踐信。執兵通文,何愁不振。
師父踐導,是踐字輩的,他當然就是信字輩,信登。師父踐導的俗名是孫一導,乃錦城八羚的二哥川椒槍俠孫煉山次子。踐導現年六十一歲。當然啦,錦城八羚全都八十二歲了。
文彥博這個運糧隊,除了商人家丁不足三百,府州康德輿派來的護糧隊張岊,只有區區五十人。遭遇到的夏兵是多少呢?
運糧隊到了這青眉浪,敵我雙方是兩萬對三百五十人,這場護糧戰役該怎麼打?
文彥博驚得冷汗直流。公天翼、折繼楚、楊宗桓、王登、張岊圍攏過來,一個個也都十分緊張。
文彥博朗聲問道︰「我等區區五員大將,三百五十人,面對一眼望不到邊的夏兵,該如何取勝?」
這是臨陣緊急會,不容吞吞吐吐。
折繼楚家世代鎮守這一帶,對于兩國軍事力量及地形地貌十分清楚,將掌中七十八斤金鋒槍一順,大喊道︰「啟稟直館,附近有麟州都監王凱組成的清邊軍,與某家是結義兄弟,某願討一支令箭,叫他火速來援。」
這個王凱,乃宋朝開國大將王全斌曾孫,武藝精湛,頗有韜略。
此時的文彥博,在京中的官職是直史館,以這個資格來擔任河東路轉運副使。對官員的稱呼,還是唐代以來舊例,凡在京有職務的,都以其京中職務作為敬稱。故而稱之為直館。
楊宗桓世居麟州,舞動九十二斤金背刀,也大喊道︰「直館,某也討一支令箭,火速求見麟州刺史楊宗飛,他是某家堂弟,可令東門守將王吉馳援。加上清邊軍,定能將夏兵打敗。」
張岊一听,這就有辦法了,精神大振,喊道︰「事不宜遲,某家先去接敵,殺他幾員大將。折大哥、楊老伯搬兵,王叔、公大哥帶三百人護住直館和糧秣快走。」
眾人再看張岊,端起一柄七十八斤五鉤神飛槍,背插蛇蠱弓、雕翎箭,早已轉過山包。府州五十騎大喊大叫隨他飛馳而去。
文彥博也精神大振,將掌中鬼膽劍一揮,從馬鞍上的錫筒里掏出兩支令箭,交給折繼楚、楊宗桓,大喝道︰「就以張將軍所說,眾將分頭行動。各位家丁準備好戰斗,緊急情況,車夫也要參戰。」
折繼楚、楊宗桓高喊︰「得令!」兩人揮舞兵器,飛馳而去。
王登、公天翼死命護住文彥博,富商的三百家丁也都各執兵刃,人役趕著馬車,加速前進。
碳商楊宗桓剛走,車隊中飛來三將,大叫︰「文直館,夏兵甚眾,我父子願與張將軍一起殺敵。」
文彥博一看,是楊宗桓的長子楊文秀,四十歲。兩個孫子楊懷平、楊懷準,分別二十一歲,十八歲。父子三人全都用的金背刀,重八十八斤。楊文秀比楊文廣小兩歲。
王登一看,也朝運糧隊中一擺手,他的兩個兒子王清、王淳也飛馬而來,卻是雙胞胎,恰恰二十歲,兩兄弟都使豹尾雙槍,單支槍重達五十一斤。
王登大呼到︰「叫他兩兄弟也去斬殺夏兵。」
文彥博大為高興,抽出四支令箭︰「楊懷平、楊懷準、王清、王淳四兄弟都去,給你們每人一支令箭,如果殺敵失散,執我令箭搬來附近鄉兵。如能殺退敵眾,本館奏明天子,加等封賞。」
四位驍將手捧令箭,嗷嗷大叫飛去。
誰都清楚,青眉浪三百五十人與兩萬人馬對決,這場護糧之戰,注定是一場敗仗。四將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將文彥博的眼淚直接推出了淚腺。
是啊,眼睜睜看著大宋的悍將,無比優秀的人才,白白送死,再卑鄙的小人都會被融化,何況文彥博並不卑鄙。
文彥博派的是四員小將,而商天眾神看到的是,楊宗桓、王登、張岊、公天翼在敵陣中沖突,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