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大封開運宮

呈遣的這位弟子是厲岌,俗名李奕武,以字行,名冀。故而道號厲岌。

李奕武,曾任昭義軍兵馬副指揮使,殘通道長的妻弟。殘通道長公炫通原配李奕佳的弟弟。

當年,李奕武聞听姐姐去世,悲痛欲絕,在軍中拼殺往往精神恍惚,非常危險。支吾到四年,契丹擾邊,遇敵數將包夾,左腿被打斷,因功被封為應山侯。到四十歲時,腿傷勉強好了一點,奏請後唐明宗,徹底退出了軍帳。

那年是個天成三年(928年),李奕武來應山縣建起侯府,沒事就到元信宮與呈遣道長攀談。到五十歲時,家業傳給子弟,入了元信宮,拜呈遣道長為師,成為專職道家,弘揚販門平德。

現在的厲岌道長已經九十二歲,比養大他的殘通道長小九歲。

仰笑白與厲岌相見,听他簡單論道,其義理之妙果然非同小可。結合販門平德與兵家奇正,簡直叫人醍醐灌頂。相約從金牛山回來,一起論道。

臨行,厲岌道長將其得意弟子元犀叫出來,與仰笑白相見,並叫元犀與之相伴,去一趟金牛山元信宮。元犀拿上簡單行囊和一個大包袱,騎馬跟隨沈倫和仰笑白,直奔金牛山元信宮。

此時的金牛山所在的龍陽縣,已經改名辰陽縣。而辰陽縣所屬的朗州也改為了鼎州。改名時間,當然是宋太祖征服荊湖那年。

來到鼎州,刺史湯循眾接住,好一頓款待。在鼎州呆了兩天,大隊人馬前往辰陽縣,縣令範笏接住,又要招待,仰笑白耐不住性子,叫都去元信宮傳旨畢,再吃酒。

眾人一路到了金牛山元信宮,一百一十二歲的方丈徑久接住,眾人好不敬仰。徑久的言行不疾不徐,面色白中透紅,稀疏的頭發和五綹長髯都是白中泛青,滿口牙齒全部新生。

那種超然度外的氣質和溫婉和悅的舉止,使得沈倫頓時心生敬意,當即就要跪倒。

徑久方丈趕忙將他攙住,爽朗大笑︰「貧道偏居南國,剛才湯刺史派來司馬知會,說是天子敕旨到,嚇得貧道屁滾尿流。貧道幾十年來,帶著些窮孩子,靠販賣糊口,怎麼就能驚動天子呢?」

沈倫听他這麼說,更是敬重不已,趕忙截斷他的話︰「徑久道長雖居于南國,聲望卻遠播海內外。順宜第一次拜見如此高壽人物,想不到比之古稀之年還要健旺,順宜實在敬服。千萬不要謙虛,少時接了陛下敕旨,自然明白道長為了天下所作貢獻。」

沈倫,本名沈義倫,字順宜,開封太康人,大宋開國功臣之一。因避諱太宗諱而改名。生于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七十九歲。

幼年家貧,早年經商而武藝不行,販賣貨物途中屢遭搶劫。繼而教習文學,課徒為生。直至三十九歲,投入舅父白文珂的永興軍節度使府,開始了節鎮幕僚生涯。

白文珂之父白君成,祖父白辯,曾祖白考森。白考森是賀水郡夫人白淼家兄,中唐硯侯陳果的妻兄。沈倫早年的從商閱歷在這里又被史家刪除。

白文珂的妹妹白環嫁給了沈衡準,衡準生沈義倫。沈衡準之父沈賣廣,賣廣之父沈運市,運市之父沈雲翔。

沈雲翔,以字行,名肆才,唐吳興人。唐懿宗咸通年間,與十幾位寒士文人被稱之為「芳林十哲」。唐僖宗廣明年間,降黃巢。鹽商黃巢建大齊,即帝位,以其為翰林學士。

沈雲翔也是商人出身,故而看好黃巢。沈雲翔之後,沈家世代從商。到了沈義倫的早年,還是做買賣。

沈義倫投了舅父白文珂之後的第八年,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趙匡胤初領匡國軍節度使。經宣徽使咎居潤推薦,幾乎與趙普同時投入趙匡胤幕府,沈義倫任從事。

太祖以其世代從商,智計異乎常人,令其掌管財政。之後一直跟隨趙匡胤,以其商家才氣輔佐太祖。

沈倫見到徑久道長,一見如故,這才是商界最權威的哲人,當即忘了宣旨,無休無止晤談。搞得徑久道長的徒子徒孫排成好長的隊等在元信宮外,這二月末的天兒,他冷呀,一個個哆嗦成一團。

還好,五代時期的龍陽五絕溫莫素,當時江湖大號龍斗虎,她還活著,此時主持著長生宮,帶著一些女冠,看守著三界平王的香火。溫莫素道號就是莫素,現年九十四歲,是徑久道長早年間的弟子中碩果僅存者。

莫素告進,溫婉一句︰「師父,何時上酒?沈相爺該餓了吧?」

沈倫抬眼一看,喲,這麼絕色的老女冠,見所未見,本想寒暄,又不知從何說起,忽然想起還沒宣旨,禁不住自我解嘲︰「徑久道長,本相對不住了,來來來,元信宮眾位仙長接旨。」

徑久當即起身,出來宮門,跪于檐下台階,山呼萬歲,靜候敕旨。

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加右僕射兼門下侍郎,監修國史,沈倫站于元信宮正門,高聲宣旨。

門下︰

販神立天,促興萬邦市廛。太祖歸神,開運九州騰歡。惟鼎州辰陽縣金牛山元信宮,因玄冰販王開山,有徑久道長薪傳。販帝御鑾,澤被天下津關。平德廣布,韜略各界均沾。承襲良久,道法塞淵。

賜號開運宮,主祀開運大帝,逢二月二十六誕辰,舉行販神部眾神諸仙華胥販天大蘸。方丈徑久,俗名孫酹,字敬酒,可冊授鼎國公,加號通程開運天師。以公爵之格建設開運大帝道場及天師宮。弘揚販天運德。

其弟子莫素,制授滄浪仙子,比同伯爵之格,加號開運宮護法佐使。

特頒道場之榮,式光販天之列。

布告遐邇,咸使聞知。

太平興國六年二月日。

大宋天子趙炅,謹呈元販上帝。

宋太宗趙匡義,字廷宜。先是避諱太祖的匡字,改為趙光義。登基之後,又改名趙炅。為啥又改名字?

光義二字,天下起名用的很多,百姓再要避諱,必須紛紛改名。僅更換出身這一項,就會給戶部帶來龐大的工作量,給百姓造成極大不便。于是皇帝自己改名,省得百姓費事。

冊書中,道姑莫素獲封滄浪仙子,是指從辰陽縣匯入枉水而流入洞庭湖的滄浪水。這個封號不但高雅無比,而且盡顯道家氣象。

宋朝的聖旨,與唐朝的格式一模一樣。聖旨從皇帝授意到正式下達,其中的流程,跟唐朝一脈相承。

三品以上為冊授,四品、五品為制授,六品以下為敕授,或者叫旨授。這個也沒變。

但其起草下達過程,比之唐朝更為嚴肅。其流程如下︰

首先是皇帝交付詞頭。中書舍人或者知制誥是中書省的高官,負責起草。他們接到皇帝寫的紙條,讓對某某人封賞,對某某事處置,讓起草一道聖旨。

其次是中書舍人審閱詞頭。中書省草詔官員一看,這事怎麼能這麼干?當即將這張紙條封還。皇帝無奈,這道聖旨就會胎死月復中。在唐代,要求沒這麼嚴格。

其三是中書令審簽。中書舍人或者知制誥草擬好了,交中書令或者中書侍郎審閱,這兩位都是宰相。人家一看,這道聖旨不行,拒絕簽字。這道聖旨就又報廢了。

其四是皇帝修改。中書令或者中書侍郎簽過字,這才交給皇帝,皇帝後悔了,或者感覺那些詞句不妥當,再次修改,然後傳遞到門下省。

其五是侍中審簽。門下省侍中或者門下侍郎也是宰相,人家審閱是否合法合規合乎慣例,如果以為不行,拒絕簽字,還給皇帝。很多時候還也不還,這道聖旨直接報廢。

其六是尚書令或者樞密使執行。門下侍中或者侍郎簽了字,交還皇帝,聖旨生效。

屬于朝廷人事的,內侍將聖旨交給尚書省,尚書令或者尚書左右僕射也都是宰相,他們一看這道聖旨該誰分管執行,簽字分派。最後到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以及其他部門。

屬于軍事方面的,內侍交給樞密院,宋朝的樞密使也是宰相,樞密副使往往任命為參知政事,成為副宰相。他們看具體內容,也派到下屬相關衙門。

唐代稱呼官署為官牙,到了宋代,歷經五代的說法變化,才有了今天看到的「衙門」稱呼,官衙一詞才正式出現。

最後才是傳旨下達。六部尚書或者侍郎看到聖旨,類似冊封三品以上高官或者公侯顯爵,侍郎親自傳旨。比如這次,就是沈倫親自傳旨。中唐之際,韓愈宣慰成德軍,也是去對節度使王術正下聖旨的。

對六品以下官員的敕授,一般都是六部派小屬員下去,交給當地刺史、縣令傳旨。如果是一般事務處置,則是郵差傳遞下去,地方官接旨執行。

至于說太監內侍傳旨,那只不過是小說電視亂編的。當然也有太監傳旨的時候,那就是六部尚書、侍郎死絕了,或者這道聖旨涉及的人和事,屬于內侍省或者入內內侍省管理。

從聖旨流轉的程序來看,中書省相當于立法機構和最高權力部門。尚書省相當于執政首腦。樞密院相當于軍事首腦部門。門下省相當于國事最高裁決機構。

在宋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實際上不設立,都是授予頂級功臣的榮譽頭餃。

那麼,宋代的宰相就是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尚書左右僕射、樞密使,共計五位正職宰相。樞密副使往往被任命為參知政事,成為副宰相。

徑久道長接旨之後,更是將這一處販門道觀做得風生水起,南國富商小販前來開運宮燒香許願的絡繹不絕。甚至于大理國、大越國、蒲甘、撢部、女王國、吳哥、佔城、驃人、勃固等南方諸國的富商都來朝拜。

仰笑白、鳳子楚和鳳元莽將這趟差事辦完,跟隨沈倫回汴京。

沿途經過禮山關正商宮,元犀還回到師父厲岌道長身邊。仰笑白、沈倫等與厲岌道長相談甚歡,逗留三四天,才戀戀不舍離去。

各位朝中來人問及呈遣道長的去向,厲岌道長念了四句話,說是師父遠游之前留下的。諸位一時難以解開,搞得人雲里霧里。

時間就到了三月半。這一趟差事辦的很漂亮,天下富商紛紛上書,對于天子的舉措無不頌揚。

太宗對于他們的辛勞大加褒獎,仰笑白等三人獲得了什麼封賞呢?禮山關元信宮的呈遣道長留下了四句什麼話,朝廷還找不找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