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下對于龍氏移牧的處置,白亭海與昆侖山情形基本相同。
畢竟尤統經商二十五六年,比黃昭辦的更加順溜,也沒有花費巨資購買牛馬。現在合兵一處,是一千三百二十人,尤統決計直取甘州城,清理黨氏一族。黃昭表示贊同。
因黃昭是武連子,爵位較之尤統的武寧男要高。隴右各州陷入吐蕃以來,兩三代人不見大唐正官統領,現在就服這個,這些人馬就以黃昭為統領。
黃昭當即傳令,派龍預帶二十騎、兩名喇嘛及黨強的人頭及朗杰頓珠對黨強的敕旨,回馬直奔洞庭山,一來向張雄報知白亭海及昆侖山移牧情況,二是協助張雄破肅州。
這邊剩下一千三百人和三名喇嘛,飯後殺奔甘州。計劃于路做好兩件事,給昆侖山龍氏族長龍穎留下三旅三百騎,護衛移牧。再尋到菊潭子黃羿、宋潛、黃俠等,以菊潭子為主帥,聯兵三千,一起攻打甘州。
這樣對甘州攻打,他守城的刺史朗杰頓珠就無暇派兵西援肅州。而肅州的德吉央宗既沒了白亭海及昆侖山牧場,也沒了甘州後援,必然泄氣,快速攻取也就順理成章。
除非張雄不會用兵,但這個不是問題,畢竟武寧縣君安芝就在肅州前線。
那邊攻破甘州,以三名喇嘛和恰巴臘仁的人頭及朗杰頓珠私封的大澤侯,證他甘國王及黨氏無恥,誅殺頓珠及黨氏之族。頓珠及黨氏願降者,必須改姓為李、張、黃、尤,否則就地誅戮。為何改姓這四個姓?
李乃是大唐的國姓,張乃收復失地的義軍首領張議潮的姓,黃乃黃家將的姓,尤乃尤家將的姓。
各方面都考慮好,決計飯後出發。黃昭、尤統吃完飯,忽然覺得眼皮子發粘,一起倒地睡去。天啊,兩位主帥一起睡去,到底什麼情況?
自然是水果販神尤貫、花蜜販神張涯托夢,講了收取恰巴臘仁的赤色魔光情形,叫他們盡管隨張雄收復大唐失地。
尤統從夢中醒來,頓時淚雨橫飛,望天磕頭︰「爹,您老人家既然是販神界南部販都廣州大總管,要多看看潮陽老家。二姐在那年淮西之亂平定後,舉家逃到了潮陽老家,他們常年販賣老家特產烏酥楊梅、姜薯、鱟。」
黃昭也醒了,看姑父這麼說,也望天磕頭,哭道︰「張爺爺,您老人家既然是販神部西部販都成都大總管,近幾年要緊密關注隴右戰況啊。這里的販界投錢出力,收復失地之戰慘烈非常,還要一如既往提點。」
兩人擦干眼淚,站起身形,黃昭一聲令下,先派出探馬,遠遠哨探爺爺黃羿及甘州城消息。繼而整隊開拔,殺奔甘州。
半路撞見龍穎以昆侖山洪水金帳為領首,三十六帳牛馬牧民一起跟定,共計十七萬多頭牲畜,浩浩蕩蕩而來,整體移牧肅州。
龍穎見到龍遨,兩下親熱不已。龍遨將伯父龍穎拉到武連子跟前,他見黃昭這樣的大唐封爵大將,果然威儀非常,當即率領三十六帳集體跪下,口誦︰「我等移牧瓜州大澤,還望武連子庇佑。」
武連子黃昭滾鞍下馬,厲聲高叫︰「蕃國害我,祖輩顛簸。收復失地,熄滅怒火。武連子如不能叫諸豪杰隨心移牧,羞于大唐為將。今番尚書討肅州,耀漢討甘州,湯陰子討鄯州,冬凌公討涼州,叫爾等盡情移牧,可否?」
湯陰子乃花蜜販神張涯,冬凌公乃臘八販神子敬父、冬凌販神子祝壽父子,其實都是大唐及武周冊封的販神。這樣浩大的氣勢,順口而出,除非商家知曉,凡夫俗子哪里知道真假?
龍穎等三十六帳牛馬領主無不大放悲聲,以龍穎為首,齊聲頌曰︰「武連子復我故土,宛如生父。大唐子民,永不忘祖。謹祝征剿遂心,暢通無阻。」
黃昭也被眾豪杰這樣的頌祝之聲大為感動,禁不住熱淚盈眶,大聲誓曰︰「武連子既稱耀漢,必與民便。征剿甘州,朗杰為啖。隴右作帳,安西為甸。」
眾人震天高呼︰「隴右作帳,安西為甸!隴右作帳,安西為甸!」
黃昭見眾人依依不舍,下令埋鍋造飯,大排宴筵,拿出軍中所備十壇戎州春酒,那可是二百斤啊,叫來所有團校尉、旅帥與龍穎等三十六帳豪杰開懷暢飲。
飲宴之間,眾豪杰無話不談,特別是武連子、武寧男等兵將一千五六百人為了龍氏移牧,差一點被沙暴魔法徹底吞噬,歸天三百人,龍穎等人無不感激涕零。經龍穎提議,以水果販神尤貫、花蜜販神張涯為主神,結義為販門二老五十杰。
其中龍穎與尤統,分別五十六歲、五十四歲,輩分高出一輩,稱之為販門二老。黃昭、多吉索朗、龍遨、黃傅及三十六帳豪杰為同輩,加之一千三百兵的團校尉七人,旅帥十三人,共五十人,稱之為販門洪水金帳二老五十杰。
簡稱洪帳五十二杰,也稱之為肅州販門五十二杰,肅販五十二杰,販杰五十二。更有簡稱洪水五二、金帳五二、販門五二、肅州五二,叫轉音,稱之為洪水烏爾,金帳烏爾,販門烏爾,肅州烏爾,洪烏爾,金烏耳,範烏爾,蘇烏爾等等,都是指的武連子收服甘州途中這次大結義的五十二人。
也許是天作弄,許多年後,隴右數百年沒能回到中原朝廷的懷抱,其中稱帝、割據、稱公侯者數百人,都是五十二杰的門人弟子。等于說還是販門弟子死守著華夏國土。
五十二杰中,除了多吉索朗為吐蕃人,有十數位是其他胡人子弟,名字千奇百怪。至于後世外族想在隴右稱雄的,更要先入五十二杰的門下才有機會,其中包括一個影響深遠的王朝西夏,也是靠五十二杰撐起來的。
很多人說西夏文明程度很高,影響力巨大,卻在歷史中突然湮滅,到底怎麼回事?
說白了,西夏王朝就是五十二杰子孫及門人弟子在這里面的歷史演繹,李夏王朝滅亡了,其子孫、文化自然而然落入底層五十二杰的鄉村山寨,還做販門之事。
西夏王朝本就是控制隴右至外邦絲綢之路的販門立國,滅亡了,不稱國了,販賣活動該怎麼干,還是祖傳的活計,國與不國沒多大差異。所以李夏王朝後裔也懶得追究這個歷史淵源,導致現今的史學界一團迷茫。
五十二杰結義之後,武連子傳令拔寨出征,留下三旅三百騎,有年長旅帥統領,護衛龍穎移牧。安全到達瓜州大澤,即找張雄歸建。剩下一千人馬,浩浩蕩蕩殺奔張掖城。
順大道進入甘州境內,過去建康軍故址約一百里,到了蓼泉守捉故址南側。再往東走,兩邊高山峻嶺,絲綢之路在這兩山之間穿行將近二百四十里之遙,才能到甘州治所酒泉縣。
這一帶地形復雜,山峰密布,草木茂盛,其中有一段路喚作鷹巡谷,最為險要。鷹巡谷長約十里,最窄處只有五丈寬,最寬處也不超一百步。那誰說了,非要走這里干啥,繞道不行嗎?
往南繞,不遠處就繞進了茫茫戈壁灘,連一口水都找不到。往北繞,又需要翻越很多山峰才能到更為寬闊廣袤的戈壁灘,幾乎是死路一條。
所以,河西走廊,什麼叫走廊?就是這麼個地形,你不想按照走廊路線去走,不是不行,關鍵是誰去自取滅亡呢?
黃昭、尤統常年販運油料,這段路每年一趟甚至走兩趟,熟悉得很。北面深山里,隱藏著兩三股盜匪,一股大的二十多人,兩股小的,分別九人,五人。他們這種小打小鬧惹不起油料十三將,往往不會露頭,不用擔心。
現在往討甘州,經過這段險境,將要遇到的情形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黃羿帶兵守在這里,擋死甘州馳援肅州的去路,要麼是甘州朗杰頓珠派人守住兩頭路口,防備沙州兵突然來襲。
黃昭帶兵距離鷹巡谷五里,恰好該用午飯,找了一處靠近南部戈壁的開闊地,將一千兵先停下來造飯。派兩火精騎前往哨探,看到底是爺爺黃羿還是朗杰的兵?
二十名哨探飛馬去了兩刻鐘,返回來兩個人稟報黃昭,十里鷹巡谷空無一人。另外十八人分為兩組,登上了鷹巡谷南北兩邊連綿起伏的山峰,少時就會回來再報詳情。
那就再等吧,眾人只管用戰飯。黃昭傳令,人不解帶馬不卸鞍,嚴陣以待。想休息一會兒的,就著路邊草叢、石頭和衣而臥,隨時出動。
等了好久,北山下來九人,談笑風生,向黃昭報喜︰「菊潭子老將軍伏兵在北山之內一處極美的桃花源,山村水郭,古木參天,牛羊遍地。叫只管過去,他們將在前面谷口等候。」
黃昭听到爺爺消息,尤統知曉老丈人在里面,十分高興。眾將紛紛起身,準備繼續行軍。黃昭看看姑父,兩人不約而同說︰「再等等南山哨探。」
南山也該回來九人,等了半天,卻只來了一個人,還被削掉一只耳朵,血流滿面。
這個兵對黃昭報憂︰「南山埋伏著甘州兵三千人,為首大將叫做次仁平措,在一處險峻山上築寨為關,山叫鷹鳴山,關叫鷹鳴關。從關門出來,有一小段極其隱蔽的蜿蜒小路,大隊人馬可以突然出現在鷹巡谷。」
黃昭、尤統及眾將無不大吃一驚。但是,北山、南山同時存在敵我雙方伏兵,這就奇了怪了。我擦,難道黃羿不知道南山有甘州伏兵?反過來說,難道南山的甘州兵不知道北山埋伏著黃羿?
這到底該怎麼通過鷹巡谷呢?卻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