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新官上任

作者︰半老夫子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王驥三人心中震撼,他們都知道海外貿易掙錢,可是卻沒想到如此的掙錢,難怪皇帝不惜與整個朝堂作對也要推行海外貿易呢?

如此利潤,僅此一項就差不多快趕上了朝廷歲入的半壁江山,皇帝還沒有算各個海關的關稅稅收呢,這幾大海關的稅收肯定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可笑的是文官士紳還以為他們掌控著土地和百姓,皇帝不敢對他們做什麼,今天皇帝的話就是明確告訴士紳大戶,誰敢反對都會被無情的打倒!

王驥看看身旁的兩個人,于謙資歷太淺人也太年輕,肯定不可能讓他去做一省的布政使。

弋謙是天子近臣,若是真要安排他去當這個舊港布政使,根本就不用專門把人喊來專門進行講解。

這皇帝心中八成是屬意他去舊港接替劉觀,這算是皇帝給他的一個機會,自己未來的仕途如何全看自己在舊港幾年的政績了。

想明白這些問題的王驥躬身行禮道︰「臣請命接替劉大人任職舊港!」

朱瞻基見王驥自己主動提出前往舊港任職,心中對他的評價又高了一些,這不是一個迂腐之輩。

「愛卿願意擔此重任,朕心甚慰!舊港的執政方式與內地有所不同,你去了之後先別忙著交接,要多听多看,同時也要想清楚你執政之後舊港的發展方向。

坐在衙門里什麼事都不做,治下如何發展毫不關心,這樣的官未來不會在大明沒有生存的空間。」

「臣也反感尸位素餐的庸官,到了舊港臣定會好好觀摩舊港的民生政事,做到有的放失!」

「王愛卿有這樣的想法朕很高興,大丈夫生于人世間,不做出一番事業青史留名,枉在人間走一回!」

弋謙與于謙二人見王驥接下了舊港布政使的差事,都松了一口氣。紛紛恭喜王驥獲得升遷,王驥听得直皺眉,這恭喜听得非常刺耳,似乎是在對他的嘲笑。

朱瞻基打斷二人的話語說道︰「把你們二人詔來也是有重要的安排,你們看!這是我大明前往西方的航線。

船隊從天津大沽港出發,過了瓊州府向西航行到交趾布政使司,在交趾布政使司的順化府港口進行短暫的休整補給淡水和蔬菜、糧食。

沿著海岸線向南航行,經過英國公與成國公的藩屬國進入南洋,穿過一片破碎的島嶼來到舊港布政使司。在舊港獲得補給之後,穿過滿剌加海峽,就到了錫蘭(斯里蘭卡),錫蘭又稱獅子國,是大明下西洋的第一個藩屬國。

在錫蘭獲得補給之後,沿著天竺諸國的海岸線向北航行,在古里補給過後,一路向北便到了波斯。

從波斯灣跨過跨過海峽,就進入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這是一個不輸于我大明的大國,在王景弘沒有開闢去西方的航線之前,我大明最主要的交易對象便是奧斯曼帝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衣大食,或者說是天方國!

穿過一片紅色的海域,就來到了大明從前到過的最遠地方——木骨都束!到了這里之後,就到了大明能夠獲得穩定補給的最後一站。

從木骨都束在往前航行,船隊便沒有了固定的補給基地,王景弘就是從這里出發,開始在陌生的海域航行,繞過昆侖洲到達了極西之地。

為了給以後來往的船隊提供補給,鄭和沿著海路在大島和南平州建立起了補給基地,這兩個地方暫時由海軍代管。

軍人是為了保家衛國,是用來作戰的,而不是留在基地種地。鄭和已經往南平州送去了一個衛所,現在南平州暫時由侯顯統管。

侯顯做為海軍將領,他更應該在的崗位是海船上,南平州扼控兩洋,戰略位置非常的重要,大明佔據那里就能擋住西夷東進的腳步,除非是南平州失守,不然西夷很難在不知不覺之間來到東方。

如此重要的地方朕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忠于大明終于朝廷之人駐守在那里,南平州離大明幾萬里,若是沒有堅定的意志和一顆忠于大明的心,很容易形成分離狀態。

而在木骨都束與南平州之間有一個大島,這個大島天氣常年炎熱,極易引發瘧疾等熱帶疾病,條件十分艱苦,鄭和只在這個島上放了一千多人,不過這個大島上資源十分豐富,老百姓在島上就不愁凍餓之事。

有些海軍官兵已經不願意離開這個大島,並且請求鄭和把他們的家人也送到大島上,他們為大明守島,他們的家人在島上耕種!

這大島土地上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管理者,朕把南平州定為布政使級別,與舊港一樣都是屬于大明朝廷直轄之地。

大島現在人口不足,需要深度的開發,暫時只定為府一級別,至于能不能升格成布政使級別,就看發展成什麼樣。

朕有意弋謙去南平州接替侯顯總督南平州軍政,于謙去大島巡撫大島墾殖事宜,二位意下如何?」

朱瞻基前面鋪墊了半天,其實就是為了最後這兩句話,畢竟這是去海外,若是二人帶著情緒,把海軍好容易建立起來的基業給毀掉,那還不如不去。

兩人都是聰明人,皇帝沒有一道旨意讓二人去海外任職,就說明了皇帝對這兩個地方非常的在意,這兩個地方條件肯定艱苦,不過也更容易做出成績。

這個時候若是怕吃苦拒絕了皇帝的安排,恐怕以後就會被皇帝閑置,甚至會找個理由直接罷官丟職。

二人同時躬身行禮道︰「臣領命!」

朱瞻基點頭微笑道︰「朕知道海外當官肯定不如在大明條件好,舊港還好,畢竟已經是開發多年,有了一定的基礎。

不過有基礎的地方卻意味著不能快速做出成績,舊港有個最大的隱患就是兩個土人王國對舊港還有覬覦之心,盡管被柳升狠狠的教訓了一次,不過朕猜想他們肯定有些不服氣,一有機會還會卷土重來。

王愛卿到了舊港之後,一定要與當地的駐軍精誠合作,不讓土人王國有機可乘。」

「臣一定與柳侯爺默契配合,不讓土人對我舊港進行騷擾,不過臣倒是覺得與其被動防御,不如主動進攻,將其徹底剿滅,亡其宗廟,滅其社稷,才是一勞永逸之策。」

「南洋有我大明太多的藩屬國,不管他們是否是真心臣服于我們,在沒有取得他們叛亂的證據之前,就將其亡國,會讓大明在這些小國中產生恐懼。

覺得大明下南洋西洋就是為了吞並他們,這樣會讓這些小國對我大明產生極度的不信任感,我們在南洋打得每一仗都要師出有名,讓其他小國無話可說。

就是藩王分封也是挑選沒有土人勢力的地方,土人懶惰能夠佔據的地方並不多,有大片的無人土地供我大明分封。

至于這些分封的藩國是否會與相鄰的土人發生沖突,那就不是我大明能控制的。朕與大明對各個藩屬一視同仁,各個藩屬的爭斗朝廷只會采取調和,而不會直接出兵干預,除非藩屬國上疏選擇內附,如當初安南一般!」

三人從皇帝的話里听出濃濃的陰謀,心里替南洋土人悲哀,這些土人恐怕到死都不會明白,當大明進入南洋,他們就只有被同化一條路可走。

王驥心中一驚,皇帝很明顯對自己提出的方略並不滿意,皇帝對土人的策略是各個擊破,不讓土人因為大明的壓力徹底的聯合起來與大明對抗,增加大明經略南洋的難度。

「臣明白了,臣去了舊港不會主動挑起事端,不過若是土人敢于挑釁,臣會讓他知道什麼是大明之怒!」

「朕離的這麼遠,具體的執行當然要你自己靈活掌握,朕要的是南洋的安穩,不能發生大的動亂。」

「是!」

朱瞻基又對于謙和弋謙二人囑咐道︰「你們到了各自的屬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發展民生,朝廷每年都會給你們送去移民,你們一定要妥善安置好移民,要為後來的移民安排好食宿,不能讓移民到了地方還要餓肚子。」

「請陛下放心,臣等一定會安置好移民!」

「這些日子,你們也不用回京了,就跟著土改工作組,看一看土改工作組是如何進行土地清丈與分配的,到了你們的轄地,一切行政都要執行新政的標準。

所有人都沒有免稅的特權,朝廷可以給有功之臣相應的薪俸福利待遇,但是絕對不會給任何人特權,納稅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三人行禮應是,眼下皇帝推行新政的決心巨大,手握財權與軍權的皇帝,已經無人可擋。三人都是有抱負之人,也確實明白大明是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了。

現在不改,以後想改可就改不動了,難得當今皇帝有雄心遠略,有皇帝絕對的支持,從上而下推動改革,一般情況都是能夠成功的。

一個月後,船隊返回上海港,鄭和如今已經不能下床,皇帝下旨鄭和留在上海養病。船隊繼續北上天津,將物資卸下之後,裝載移民與貨物再次出發。

南下到定海接上留守海軍總部的洪保,以後這一支艦隊就由洪保率領。洪保也由管理後勤升為海軍副提督,海軍提督暫時由王景弘署理。

至于什麼時候去掉署理,那就要看鄭和的身體情況,這種心照不宣之事,大家都很清楚。

王驥、弋謙與于謙三人就是搭乘海軍這一次的艦隊出海前往海外就職,三人中只有于謙是江南人見過海船,其他二人都是北方人,根本就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海船。

王驥看著如山岳般停靠在天津大沽港的海船,感慨的對身旁的兩人說道︰「這麼大的船要花多少錢才能建造的起來啊?」

于謙與弋謙二人也是深深的震撼,這就是大明國力的象征。這些海船最小的都是五千料大船,最大的甚至能夠達到上萬料。

料是明代海船的用料單位,換算成載重單位差不多有四百斤左右,五千料按照現代排水量計算差不多就有一千多噸。

這個排水量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所乘坐的帆船至少要大上十倍,更何況木頭的密度要比鋼鐵輕很多,同樣的排水量,一千噸的鋼鐵戰艦與一千噸的木制戰艦,木制戰艦要比鋼鐵戰艦大好多。

這種如山岳一般的海船在近距離上給人的壓迫感非常大,人類在海船面前顯得非常的渺小。

三人登上海船,站在甲板上,看著海船在大海上馭風而行,不禁感慨萬千,文人的思想本就豐富,一時間幾人自身少不了詩詞唱和。

船隊到了定海接上了這支艦隊新上任的指揮官,洪保是與鄭和在同一時期被閹割送入宮中,二人的年齡也相仿。

不過洪保的身體明顯要比鄭和的身體好很多,快六十歲的年齡,依然身手矯健,聲音洪亮。艦隊官兵本來因為鄭和病倒而低迷的士氣,因為洪保在船上一番巡視,士氣頓時高漲起來。

這讓王驥三人嘖嘖稱奇,不愧是跟隨太宗靖難出身的功臣,就這份兒調動士氣的本事就讓三人羨慕。

尤其是王驥酷愛兵事,常年習武不綴,對于能夠領兵打仗的人他都是心存敬意,三人都是三四品的高官,可是見到洪保時卻沒人敢端文官的架子。

「我等拜見洪公公!」

「幾位不必客氣,陛下已經給咱家下旨,讓咱家在路上關照幾位,這一路上沒有暈船吧?」

弋謙老臉一紅道︰「他們二位為何不暈,只在下一人暈的難受?」

洪保哈哈大笑道︰「先說王大人,常年習武體質肯定要比你這個文官要好的多,適應能力自是比你要好一些,于大人江南出身,從小就沒少坐船,估計早就習慣了船上的生活,他不暈船很正常。

這就是為何海軍中內地兵很少,大多數都是沿海或者靠河的百姓子弟,他們從小生長在水邊,甚至都是以水為生,是海軍招兵最喜歡的兵源。」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