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蝗災

作者︰半老夫子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朱瞻基講完了稅收的征收方式之後,又給學生們講了京城商稅新政下的商稅征收模式。新政下的商稅的構成由店面稅與營業稅構成。

小店一般只根據店面的大小征收店面稅,多大的店面征收多少店面稅,有明確的規定,商業經營者一目了然。

而大型的酒樓、商鋪等商業經營場所是以營業額的數量定稅,朕把酒樓、大型商鋪這樣的大型消費場所根據營業額來制定的稅收叫做營業稅。

還有一種稅收是專門針對工坊的,工坊的稅制是根據工坊的生產量來制定,沒生產一件商品就要繳納相應的稅賦,朕把這樣的稅賦稱作工業增值稅。

不同的行業要制定不同的稅率,青樓的稅率肯定不能與小吃鋪子相提並論。各個行業的稅收政策要盡可能的詳細,不給人留出鑽空子的機會。

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一個行業之內,稅收越簡單越方便收稅;不同行業之間要越詳細越好,不給有心人尋找漏洞的機會。

就著李昊的問題,朱瞻基順帶著講了一下新政下商稅的構成要素。講完這些朱瞻基再次給學生們留下思考題︰宣德元年大明的農業稅收還有盈余,到了宣德四年年底,農業稅收就已經連官員的俸祿都不夠發了。

當然這也有俸祿上漲的原因,可是朝廷的支出同樣減少了,開支最大的宗室與軍隊交由皇帝的內帑負責,今天已經講了由于土地兼並會導致朝廷的稅收流失,如何才能保證朝廷有穩定的農業稅收?

下課之後朱瞻基接到一個讓他震驚的壞消息,京城附近的順天府、保定府鬧蝗災了。

現在是夏四月正是冬小麥灌漿的關鍵時刻,一旦蝗蟲肆虐,農民眼瞅著到手的收成可就全完了。

災情十萬火急,必須組織百姓進行自救,朱瞻基哪里還能在臨清待的住,吩咐範安,連夜往回返,並沿路考察沿途的受災情況。

將軍隊的指揮權暫時交給保定侯孟瑛,只帶著一個千戶的羽林軍貼身護衛,便登上了返回京城的官船。

範安請示是否開船,朱瞻基忽然覺得這是一堂生動的實踐課,便吩咐下去將所有通過考核的學生全部帶上,跟著他深入災區考察。

好在這些學生因為集中培訓,暫時都住在州學中,被差人從被窩里喊起來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李昊迷迷糊糊的問道︰「差爺!發生什麼事了?」

差人知道這些學生都是皇帝陛下非常器重的學生,不敢怠慢回答道︰「回相公的話!是皇帝陛下要回京,命您這些人侍駕!」

李昊一愣,接著內心就是一陣狂喜,皇帝陛下這是要帶她們這些學生進京安置嗎?

不敢再多問,學生們收拾好行禮跟著差人上了官船,官船帆槳並用速度很快,一夜時間已經從天津衛三岔口拐進了北運河。

朱瞻基命令所有人全部下船,他要從這里橫穿武清、固安、霸州等州縣,用眼楮清晰的看到災區受災的情況。

剛下船踏上陸地,耳邊就傳來了蝗蟲飛翔時摩擦翅膀所產生的沙沙聲,這種聲音已經連成了一片。

朱瞻基來到一片農田跟前,就見每一株麥稈上都至少有一只蝗蟲停留,雖然沒有傳說中蝗蟲蔽日這麼夸張,但是這樣密度的蝗蟲若是不采取果斷的措施,用不了幾天麥田就會被吃成光禿禿的麥稈。

看著這觸目驚心的災情,朱瞻基問範安︰「內閣可有救災的意見?」

「皇爺!昨晚我們收到災情稟報之後就連夜趕路,就算有內閣的處置辦法,我們也無法收到!」

朱瞻基知道是自己著急了,內閣就算有什麼舉措也來不及通知自己。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皇帝會在三岔口突然棄舟上陸。

既然暫時無法聯系內閣,也不知道內閣會有什麼樣的舉措救災,朱瞻基覺得還是按著自己的方法去救災吧。

「範安!通知皇家糧業派人進駐各個受災的州縣,開始大規模收購蝗蟲,一斤一文錢!

同時派人向各個州縣發出朕的口諭,所有百姓全部動員起來捕捉蝗蟲,能抓到多少算多少!」

範安是個非常稱職的執行人,皇帝的命令從來不問為什麼,一定是先去執行,實在想不明白才會去問皇帝原因。

範安轉身準備去安排人手,被皇帝叫住說道︰「等一下,你親自去一趟房山,讓署理房山知州況鐘動員整個房山的養鴨戶,趕鴨子入田地,朕听說鴨子非常喜歡吃蝗蟲,也許這鴨子還能成為蝗蟲的克星。」

範安明白皇帝讓自己去房山的目的,一方面是觀察況鐘的理政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幫著況鐘站台。

以房山百姓的傲嬌,況鐘這樣對房山沒有一點兒貢獻的官兒,突然空降房山,百姓打心眼里是不服的。

唐三任離任的消息傳開之後,百姓差點把房山州衙的牆擠塌了。百姓甚至寫萬言書希望能夠讓唐大人留在房山,他們根本就不信任這個新來的知州。

還是唐三任百般相勸,又鄭重表示房山的政策絕對不會變,如果要變也是變得更好。

況鐘沒有想到這個看起來像是個諂媚小人的唐知州,在百姓中間竟然有如此的威望。這讓況鐘心中壓力倍增,若是他做不好,不用皇帝治罪,說不定會被群情激奮的百姓給趕走。

況鐘不得不當場表示,即使唐知州離任,房山的政策也不會改變,他一定會蕭規曹隨。若是做出對不起朝廷、對不起百姓之事,不用朝廷緝拿,請鄉親們將他這個害民之官當場打死,他況某人以及家人絕無怨言!

這是當眾立誓,老百姓也知道凡事適可而止,就算再想留下唐知州也不能阻礙了唐知州高升的腳步。

百姓們在沒有觸及自己核心利益的時候還是明事理的,在唐三任與況鐘的勸說下紛紛散去。讓況鐘感到震驚的是所有的百姓中竟然沒有一位士紳出面,房山的士紳去了哪里?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