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控制海外

作者︰半老夫子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對于***為禍地方,歷朝歷代都很頭痛,不同于漢代良家子,隋唐府兵一般,出則為兵,入則為小地主,基本上衣食無憂。

募兵制下的士卒早已月兌產多年,再回到家鄉早已無法彎下腰在土地上勞作,在軍隊中的積蓄早已花用干淨,不能種田總要有地方生發,混入社會灰色地帶,或者落草為寇就是他們的選擇。

就算是軍戶也由于常年在外征戰,家中缺少勞力耕耘田畝,土地也漸漸被軍頭兼並。

「皇爺,那淘汰下來的士卒安置到哪里?」

「集中起來,等到寶船從西洋回來,將他們送到南洋禍害當地土著去,朕相信移民過去的大明百姓還是需要種地的奴隸的。」

對于皇帝這樣赤果果的不拿蠻夷當人看的說法,在座的眾人沒有一個不適應的,他們可不是那些虛偽的儒生,講什麼內王外聖的狗屁道理。

不適應的人也得不到皇帝的邀請,成為天子近臣。與文臣的虛偽相比,武臣顯得更可愛一些。

「陛下,以後所有淘汰下來的軍卒都送到海外嗎?」張輔想到了一個可怕的事情,那就是皇帝這根本就是借題發揮,真正的目的是開疆拓土。真是如此的話,未來的大明估計常年都要在戰爭中度過了。

「沒錯,以後所有衛所兵,邊軍和朕的二十六衛大軍的淘汰士卒全部送到海外,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的時間是朕這一生都未必能夠完成的。」

「這些人送到海外,若是長期不受朝廷約束,生出自立之心可如何是好?」

「自立?他們拿什麼自立,就算是他們能夠自立,對于朕來說也沒什麼損失,他們立國之後就不是漢人了嗎?只要我大明握住他們的經濟命脈,他們就得乖乖的給大明干活。」

「那要如何控制他們的經濟呢?」在座的人除了唐三任明白一點經濟的皮毛知識,其他人對經濟之學一竅不通,整個大明也沒幾個真正懂得經濟之人。

「假如有一天他們立國之後,他們的國民需要吃鹽吧,需要穿衣吧,鍋碗瓢盆日用百貨都需要吧,這些東西他們自己能造什麼?是不是需要大明給他們供應,想要大明的商品那就得听大明的話,不然大明就不對他們供應商品,這就叫經濟制裁。除非他們想要做樹上的猴子,不然他們就離不開大明的供應。」

「若是他們學會了造這些東西呢?」

「等他們學會了我們現有的技術,我大明新的技術早已經普及,除非大明裹足不前,那樣就算是人家什麼也不會,一樣可以自立出去。

一句話就是大明需要不斷進步,才能屹立與這個世界之林,外面的世界那麼大,我們不自強自身,總有一天會被人家打上門來。」

大明乃至華夏最大的問題就是進步緩慢,或者說是沒有進步的需求,放眼四下張望全是剛學會吃飯穿衣的蠻夷,頂多就比猴子少一個尾巴,華夏就是現在這樣也是周邊頂尖的存在,何必費心費力的發展,躺著享受不香嗎?

問題是大明現在只看到了周邊,即使是鄭和遠航到了非洲看到的還是貧窮落後,根本就沒有看到地球的另一邊正在進行的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世俗權力在文藝復興中漸漸的壓倒了神權,長期的戰爭威脅又讓他們非常的注重技術的發展和傳承,短短的一百多年,至少在武器裝備的研發上,大明已經落後于世界先進水平。

直到嘉靖時期西方人大航海開始,西方武器開始傳入東方的時候,大明繳獲了倭寇的鳥銃才發現自己的火器已經落伍于時代,而這鳥銃已經不是西方列強最先進的武器,燧石擊發的火槍已經在研制當中,甚至樣槍已經出現。

而大明卻如同得到了寶貝一般,大量仿制裝備軍隊,反倒是趙士禎仿制的魯密銃因為造價高昂並沒有大量裝備,主要大明到了那個時候已經是財政處于崩潰的邊緣,已經不看質量好壞,而是以價錢衡量好壞。

眾人不知道皇帝為何總有一種要被迫害的急迫感,如今只有大明欺負人的份兒,哪里有人敢欺負大明。不過皇帝居安思危的想法是對的,至少能讓大明能夠保持高度的警惕之心。

「陛下,臣覺得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匠人的努力,任何一個匠人都有可能讓技術進步一個更高的階層,臣建議向海外遷徙人口的時候,一定要甄別是否是有技術的工匠,一些有特殊技能的工匠絕對不能離開大明的範圍。」唐三任對技術改變生活深有體會,若不是人工孵化技術成功,房山縣的養鴨事業還不知道多長時間才能發展起來。

「季重說說,什麼樣的技術才是大明最應該控制不流出海外的?」朱瞻基對唐三任有這樣的想法感到高興。

「臣覺得比如瓷器制造,養蠶技術,我大明獨有的茶葉種植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業技術一律不能外傳,尤其是制鐵技藝更是重中之重,一旦海外之人掌握了先進的制鐵技術,就等于掌握了武器制造,一旦有人叛亂就會增加我們的平叛的難度。」

「季重說的這些技術很重要,這些技術確實不能落入外人的手里,不過還有更重要的技術更加不能落入外人的手里。」

「還有什麼技術是不能流入海外的?」唐三任還真不知道大明還有什麼更能拿得出手的技術儲備。

「是這里!」朱瞻基指了指自己的頭說道︰「其實任何技術只要條件成熟就能出來,最重要的是給技術的發展創造條件。

比如說大明的匠戶制度,工匠活的生不如死,這樣的制度,工匠還有研發新技術的願望嗎?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技術要如何傳承下去,難道還是如以前一樣口口相傳,一旦有掌握技術之人突然離世,很可能一項技術就此失傳。」

「陛下!臣明白了,是書籍,書籍才是技術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們所學的學術都是從前人的書籍中獲得,再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技術也是需要書籍化保存的,這就是陛下要求工匠必須要識字的真正原因,只有識字才能記錄,有了記錄技術才能代代相傳。」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