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祝融之墟

作者︰魔性滄月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清晨,一名中年農夫哼著歌在田壟上走著。

他路過自家的田,只瞥了一眼,就驚得身體一歪,腳拌了一下,摔倒在地。

「哪個缺德的挖我家田!」

他趴在地上,只見自家田地里被人挖了個大坑!

這也太缺德了,地里種了莊稼的!

農夫罵罵咧咧,東張西望,氣得跺腳。

不僅是這一塊田,周圍的田也都毀了,莊稼被挖出來的土堆給壓壞。

農夫把周圍的田逛了個遍,很快在好幾個地方都找到斜斜的土洞。

相比起最大的深坑,那些土洞都只有四五米左右的深度,似乎只是從各個角度的試探性挖掘。

「啊?這不會是盜墓吧?」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這農夫瞬間就想到這些是盜洞,他第一反應,就是連忙鑽進洞中模索。

折騰的灰頭土臉,卻是什麼也沒撈著。

他不死心,又換了個洞,還是沒有,接著他又去最大的深坑,跳下去找了找,依舊一無所獲。

「這片世世代代都是農田,怎麼會有墓呢?」農夫自嘲一笑,又費勁巴拉地爬了上去,趕緊去匯報給村長。

很快村里的人都聚了過來,議論紛紛,談論最近誰見到外鄉人了。

村長跳進坑中,卻明顯看出來,周圍的土色不對,似乎是燒鍛過的窯土。

他讓人拿來鏟子,又刨了幾下,竟然在一塊干涸的黑泥中,發現了露出一角的玉。

「有東西誒!」有人在上面眼尖看到了,立刻發了一聲喊。

眾人立刻圍聚在洞口看,就見村長把那塊泥土剝開,正是一方巴掌大的玉圭。

當然,他們並不知道這是玉圭,只知道是上部尖銳下端平直的一片玉器,上面還有稜角分明的雨滴紋。

「是古董不?」上面有人問道

村長向下繼續挖刨,只是改用了手,很快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銅器從土里露出尖來。

他一看竟然有這麼多,連忙停下,叫人拉自己上去。

「怎麼不挖了啊?再挖看看啊!」有人起哄道。

「誰都不準下去!」村長喝道︰「老李,這是你家的田,你打電話給文物局吧。」

他不放心村里的幾個小機靈鬼,便只能親自看守現場。

農夫听了,把鋤頭一扔,撒丫子就往家里跑。

眾人看著他歡天喜地的,有些人都羨慕了,因為如果真是地下全是古董,這一大片地的使用權,政府必然是要收回去的,而老李則會獲得不菲的補償。

「二十年前不是有那個什麼教授過來勘測過嗎?怎麼沒發現哦!還讓盜墓賊先發現了。」

「我家的田離這不遠,會不會也有啊?」

有人眼看村長守在這,他們也不可能動歪心思,便當即散開,去自家田里挖一挖,踫踫運氣。

選塊地,把已經種好的莊稼拔出來,掄起鐵鍬就開始挖。

結果等文物局的人趕到時,方圓好幾里地,共被村民刨出二十多處有發現文物的深坑。

文物局的工作人員立刻意識到,這絕不是什麼墓地,而是一大片遺址,馬上通知更多的人過來,並且緊急叫停村民們讓他們不要再挖了。

事情一直折騰到當天下午,大量的工作人員控制了現場後,才了解了情況。

「什麼?你發現之前這里就有好幾個洞了?」

毫無疑問,最早發現遺址的不是農夫,而是另有其人,在深夜里,連夜挖了數個盜洞,天亮才走的。

這樣一來,事情就大條了,盜墓賊很可能已經了解了地下的文物分布情況。

于是他們馬上雇佣了當地村民,幫忙守護現場,因為範圍太大,所以只靠少量的工作人員是看不住的。

「初步判斷,是城市遺址。」一名戴眼鏡的教授深入坑下,勘察一番後說道。

「什麼?有城?我懂了,老方,盜墓賊比我們早發現此地,因為是在別人田地里,所以晚上挖掘。結果挖到東西後,很快發現,這不是墓穴,于是撤走了。」上面的另一名專家說道。

方教授爬出來說道︰「盜墓賊想挖一座城肯定是不行的,他們也只能盡可能地賊不走空,現場發現很多珍貴文物,可以想象他們一定也帶走了不少。不過其中好幾個盜洞,根本沒有挖到遺址層,大概是時間不允許繼續挖掘了吧。」

「可以推測,那伙盜墓賊有豐富的勘測經驗,這地方二十年前,吳教授有帶人勘測過,當時就只是簡單用洛陽鏟嘗試了一下就走了。」另一名專家說道。

方教授笑道︰「二十年前什麼條件?洛陽鏟又不是萬能的。不過這伙盜墓賊的確厲害,這農田下面土質水份含量這麼大,竟然都能探出有遺址?」

眾人皆笑,這是個典型的盜墓賊刺激考古的情況,該情況幾十年前很常見。

考古現場的發現,基本只有三條路,國家批示某項考古工程,由專業人員主動找到。

農民打井,或工程隊施工無意間挖到。

最後則是盜墓賊,用他們精湛的技術,先挖一遍。

他們正說著,另一邊,有一名年輕的博士急吼吼地跑來,其手上,捧著一塊銹蝕成一坨的方鼎。

方教授接過一看,頓時一愣︰「老陳,這不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

陳教授皺了皺眉,也湊上去看,他剛來,就去當地村民那里了解情況,听說有大量石器和玉器,便先一步判斷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實際上根本還沒來得及仔細研究過發現的文物。

此刻一看,就知道不對勁,眼前的青銅器雖然銹蝕成了一坨,但部分位置沒有銅綠,顯露出精致的紋路,從這冰山一角也能看出,它原本應該是非常精美的。

也就是說,這是個銅石並用的先商遺址,最晚也是夏代的。

「教授,當地村民挖到的文物已經全部回收了,有大量的玉器和青銅器。」年輕的博士說道。

兩人連忙跟過去看,見到地上零零散散上百件玉璜、玉壁、玉鏟,銅鼎、銅鬲、銅戈、銅鈴、銅掛飾……

其中玉器極為精美,藝術風格與這一代的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都大為不同,紋飾迥異。

「趕緊拿到緊急批文,我們必須盡快地做出搶救性挖掘。」陳教授連忙打電話給局長說道。

局長楞道︰「老陳,你急什麼?」

陳教授說道︰「已發現青銅器,我能不急嗎?從銹蝕程度來看,遺址應該長期泡了水,再加上有盜墓賊盯上,我覺得沒有等待的必要。」

「我知道了,批文很快就會下來。」局長一听,就知道這遺址必須盡快挖掘。

當晚,為了防範盜墓賊從附近挖洞,工作人員全部留在了現場看守,並且還雇佣了當地村民巡邏。

一夜過去,相安無事,第二天一早,省考古研究院便趕來了,對整個現場進行初步的勘探。

三天之後,土地使用權已經移交,批文已經下來,現場也已經清理干淨。

省里專業的考古隊開始了第一期搶救性挖掘。

連續工作了四天,坑越擴越大,文物越來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玉器、陶器、青銅器被挖掘出來。

其中陶器的數量最多,短短時間里,竟然高達二十萬件!

青銅器其次,足有一萬六千多件,並且大部分是兵器。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絕大多數青銅器都損壞嚴重,不是被人為破壞,而是水蝕!

並且從地質上來看,遺址乃是被洪水裹著泥沙轟然覆蓋。

不過令人慶幸的是,也正是因為被瞬間覆蓋,所以建築群反而保存完好!

整個城市被整體壓在了泥沙下,只要精心挖掘,可以還原整個城市的面貌。

不過隨著挖掘進度,眾人又困惑了。

因為現場挖掘出成片成片的鑄銅、制陶的作坊遺址群,已發現的就有二十萬平方米!。

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一度讓考古學家們懷疑,這是不是古城遺址?如果是城市,為何全是冶煉、生產的建築?

「這極有可能是個專門從事鍛造、生產的城市,它一定不是某個文化的都城。」

「這難道是夏代的工業中心?」

「也有可能是軍事中心,暫時還不能斷代,從文化上來看,既不屬于二里頭,也不屬于龍山文化,這可能是中原的一個附庸文化……」

「附庸?你這就更沒有依據了,這里是新鄭,位于中原月復地,從玉器來看,它和龍山文化很像,一定是虞夏之間的一個過渡文化。」

「虞夏之間哪有過渡文化?從如此強大的青銅器生產力來看,這應該是與夏代同期的文化。」

考古學家們爭論不休,直到有人從遺址中,挖掘出一尊青銅神樹……

「啊?不會吧?它竟然與三星堆文化屬于同一類型?」

「這是個重大發現!三星堆不是獨立、孤立的文化了,它是有開枝散葉的!」

「中原與蜀地相隔甚遠,卻有著極其親密的交流。這座城市的人,極有可能同時身兼于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文化,所以才會這樣。」

「這麼說……難道是顓頊?」

在場的都是大佬,很快想到顓頊,因為文獻記載,顓頊祖上是被封到蜀地的,傳了幾代之後,顓頊又成了中原之主。

所以中原與蜀地在先商時期,交流最密切的時代,大概率是顓頊的時代。

「這是顓頊的都城帝丘?如果是真的,那麼青銅技術的出現,至少向前推進了五百年。」

「說了不可能是都城,雖然還沒發掘完,但如此大規模的作坊遺址群,必然會有相應的供工人居住的區劃,如此一來,就至少佔了三十到四十萬平方米的面積,這顯然就不是個政治中心。該文化的國都,只能說還沒被發現,我們僅發現了這座冶煉之城。」

「該文化除了未被發現的國都以外,竟然還有規模龐大的,集中性的,專門冶煉生產的城邑……顓頊時代,竟然比堯都的技術還先進?堯舜時期屬于技術倒退了?」

考古學家們驚駭莫名,陶寺遺址他們猜測是堯都,也有青銅器,但從生產力來看,比這座城差遠了。

倘若真是顓頊的時代,那意味著顓頊死後文化出現了中斷,技術出現了倒退。

唐虞之時,失去了顓頊時期先進的青銅技術。

「等一下,我知道這可能是什麼了……祝融之墟啊!對吧!古史記載,祝融之墟就在新鄭。」

「對對對,祝融之墟,既然叫墟,說明早已廢棄,從現場來看,是洪水導致的,整個城市覆蓋于泥沙之下,所以從祝融國改叫祝融之墟。」

「共工掌水利工程,祝融掌‘火利’工程,也就是冶煉制造!」

「不僅如此,祝融還是軍事長官,所以祝融國,就是上古時期的國防部!」

「此地專門負責生產大量的軍械,同時也是中原的工業中心。」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