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善游者溺善騎者墮

作者︰江湖野人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相對于弓馬起家轉而供子弟讀書的府州折氏、保安劉氏和三原姚氏等傳統將門,以文入武的洛陽種氏更像一個另類。

但若論打仗本事和對大宋王朝的貢獻,種氏又不比其他各家相差分毫,甚至還能力壓劉、姚兩家。

種家將的開山人是種師中的祖父種世衡,其人足智多謀,為大宋征戰一生,留下了很多傳奇故事。

諸如施美女計恩撫羌人,用苦肉計探取夏國機密軍情,以離間計除去夏國偽帝李元昊的心月復大將野利剛浪稜、野利遇乞等很多故事,都被說書人改編而廣為傳唱。

種世衡膝下八子皆有戰功,其中老五種諤尤為顯眼,以「遇敵能出奇計」而著稱,曾于無定川設伏並一舉擊潰夏國八萬大軍隊。

在祖父、叔伯和一眾兄弟的耀眼光芒遮掩下,種師中幾乎是個小透明,沒有什麼特別顯眼的戰功。

但其人能與兄長種師道、堂兄種樸等人共同扛起種家將第三代的大旗,自有過人之處。

源于家傳,種氏子弟比起折、劉、姚三家來,更善于使用計謀。

而種師中聰明卻不外露,識計而少用計,為人謹慎,辦事老練,用兵持重,識大局不冒進。

正是因為這一點,教主道君皇帝被將門逼迫不得不出兵救援太原府時,才會安排種師中為都統制,並將朝廷兵馬交到其人手中。

種師中作為名義上的援軍統帥,統領的兵力最多。

除了從其兄師道麾下劃出的四將西軍精銳外,還有朝廷抽自京畿地區的八十個指揮,再加上之前已經聚集于遼州的河東兵馬和大軍北上途中收攏的各州兵馬,直接掌握在種師中手中的總兵力有八萬多人。

要是換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姚平仲統兵,這個時候恐怕就會憑借雄厚的兵力一路橫推至陽曲城下。

種師中雖不清楚敵方的實力,卻知道朝廷的兵馬多麼不靠譜,並沒有被雙方的兵力對比沖昏頭腦,而是采取了與折可求幾乎相同的穩妥策略。

其人先是命大軍在遼州治所榆社縣休整,並從中挑選出兩萬戰力較弱的兵馬分守遼州各縣,確保後路不失。

同時,廣撒斥候以偵察榆次縣之敵情。

至約定攻擊之日前,東線宋軍就已經探知敵人只在榆次縣城中留下極少的兵馬。

即便如此,出遼州後,種師中仍然命麾下人馬每隔三十里扎下一營。

並依據營地地形險要和營盤大小,放下三兩千不等的兵馬,以保證大軍的糧草運輸不被同軍切斷。

其人用兵雖然持重,卻不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實際上,十月初九日東線宋軍出遼州,當日就進抵榆次縣,進軍速度一點都不慢。

李逵為了集中兵力打大仗,僅在榆次城中留下了五百新附軍。

這些人本就是維持大軍離去後的城中秩序不亂,得知宋軍大兵壓境,自然直接棄城逃向陽曲城大營。

拿下榆次縣後,種師中沒有繼續進軍。

其人一面派出斥候向北偵察陽曲城周邊情況,一面遣部將張灝領兵八千向東攻取壽陽縣,一面又派出信使了解其他各路友軍的進展。

張灝很快就拿下了同樣無兵防守的壽陽縣,切斷了河北路方向同軍向太原府的增援,而派往北面的斥候也探知了陽曲城外圍城的同軍還不到五千人。

正常情況下,這個時候只需要朝廷大軍壓上,與陽曲守軍里應外合,以十余倍同軍的絕對實力攻破敵營,便成功解除了太原府危機。

但問題是,同軍留在河東路的兵馬真的只有這幾千人麼?

飽受同軍欺凌的榆次縣百姓喜迎王師,痛訴同軍罪惡的同時,也提供了很多情報,其中就包括半月前同軍一萬多兵馬駐守榆次的消息。

結合同軍進入河東路之後的幾次戰斗規模來分析,種師中估計進入河東路的同軍絕對不會少于兩萬人,再加上投降的宋軍,得出的總人數和折可求的推測基本差不多。

其人不相信徐澤又是威逼開封府,又是東、北兩路大軍並進太原府,搞出這麼大的陣仗,結果還沒接戰就匆促撤退出河東路。

就算他們真要撤退,也不可能在陽曲縣城外又留下幾千人。

唯一的解釋就是敵軍已經集中了兵力,正伺機而戰。

徐澤強勢崛起後,利益相關的大宋將門都在分析同舟社和同軍的特點,以為日後的選擇多幾分勝算。

和折可求、劉光世等人一樣,種師中也不熟悉沒有大戰戰績示人的李逵,但其人與兄長師道對徐澤的用兵特點卻有深入的研究。

得出的結論是正乾皇帝愛集中用兵,喜打奔襲戰,慣于聲東擊西,善以力破巧,以點破面,且不在意攻城略地而優先打擊敵軍的有生力量。

同軍進攻河東路後,在極短的時間里突破了大石寨、承天軍寨等險要關隘,卻長達兩個月的時間受挫于土城陽曲,本身就透著極大的古怪。

陽曲城似乎就是同軍故意不攻破的,這一點可能性極大。

徐澤征討方臘時的秀州之戰、與朝廷大軍爭奪大名府的朝城之戰等戰例,都是這樣逼著對手在其限定的戰場使用限定的戰術。

種師中猜測這次也一樣,戰力強悍的同軍這麼久都沒有攻破無險可守的陽曲城,明顯是做局。

他們的目的就是圍城打援,等朝廷大軍送上門來挨打!

但大宋朝廷和諸將門都沒得選,除非直接投降並放棄手中的一切,不然的話,就只能與同軍在太原府大戰一場。

李逵進入河東府之後的數次用兵表面看很莽,實際卻是與徐澤的戰術一脈相承,都是以力破巧。

而現在同軍主力消失不見,應該就是為了吸引宋軍前往陽曲。

若是換成了劉光世知道了這個「真相」,恐怕會頓兵不前,甚至直接縮回遼州構築堅固的防線,但善用計謀的種家子弟並不怕敵人用計。

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所好反自為禍。

習慣用計的同軍遲早也會栽在用計上。

種師中有兵力優勢,又窺破了敵軍的計策,只要再算出敵軍的具體用兵計劃,就能將計就計,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問題就是判明同軍的主力在哪里。

榆次和壽陽兩縣已經確定沒有同軍,太原府東北角的孟縣交通不便,沒有多大的戰略價值。

就算敵人真在孟縣屯駐大軍也不要緊,只要壽陽縣還控制在宋軍手中,他們就別想悄無聲息地突襲朝廷大軍的後路。

所以,同軍主力最有可能縮在北面的忻州,只待宋軍進抵陽曲城下與其留守的人馬纏斗時,其部就突然趕來擊潰疲憊的援軍。

為了達成這個戰術,李逵必然會在清源縣留下足量的兵力,以遲滯西線各路人馬北上,等解決了東線,再解決西線。

不然的話,放任大宋四路兵馬推進到陽曲城下,他們就真沒有機會了。

若是如此,隱藏起來的同軍主力最多不會超過三個師,再加上陽曲城下的數千人,敵軍此戰的總兵力應該不到兩萬人。

以兩軍的戰力差距而言,李逵憑借如此雄厚的兵力,的確可以擊潰趕至陽曲城下的東線宋軍。

可若是己方預先會合了西線的姚古部,雙方的形勢就會逆轉。

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宋軍以有備算無備,完全可以硬吃悶頭沖過來突襲的同軍主力。

當然,這只是第一種也是最有可能的情況。

用兵持重的種師中自不會只設想一種情況,並依此推斷就胡亂用兵。

其人還想到了另一種可能︰

李逵冒著後路被切斷的風險,在陽曲城下留下數千兵馬以吸引東線宋軍,然後將主力集中于西線。

以其人進攻河東路後的幾戰表現來看,這個年輕的同軍將領還真有可能違反常規用兵。

若是如此,西線就危險了。

朝廷在西線有三路大軍,加起來的總兵力數還要略多于東線,對同軍佔有優勢,但單獨拿出來的話,其中任何一路的兵馬又都少于東線。

種師中是此戰的統帥,不能只顧自己這一路。

其人最擔心的就是折可求、劉光世和姚古三部為爭功而冒進,在進軍的途中被善打奔襲戰的同軍逐個擊破。

敵人甚至不需要三路都打敗,只要打敗其中兩路,形勢就會崩壞。

即便自己能掩護剩下的一路順利退回了南面,朝廷耗費錢糧的這次救援行動也失敗了。

因此,十月十日這天,東線宋軍沒有繼續進軍,種師中坐鎮榆次縣中,密切關注西線的情況,做好隨時發兵清源縣以解友軍之圍的準備。

好在姚古、劉光世二人相繼傳來西線進展順利,折可求已經拿下交城,大軍即將進入清源縣的消息。

再之後,姚古又派來信使,告知西線疑似發現「疑似同軍主力」,且三路大軍已經合圍清源縣的消息。

這下倒是真出乎種師中的預料了。

同軍統兵將領李逵真是莽夫?

而且是不自量力反應遲鈍的莽夫?!

還是說大宋四路大軍防守嚴密,進軍又快,讓李逵尋不到戰機,滯留在了清源縣?

但到了這一步,再考慮李逵的古怪布局已經沒有意義,抓緊時間進軍才是正題。

擺在東線宋軍面前的進軍方向有兩個。

其一,在榆次縣留下部分兵馬,然後大軍西進清源縣,與姚古、劉光世、折可求合圍同軍主力。

其二,先擊敗陽曲城外之敵,以解太原之圍,並繼續向北,拿下百井寨、赤塘關等要塞,徹底斷絕同軍的後路和外援,再挾大勝之威,前往西線收拾還在頑抗的同軍。

直接向西參與清源縣會戰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姚古信里信外分明不想種師中去西線和他們搶功勞。

其實,種師中並不是太在意姚古的態度。

大宋各家將門之間各有齷齪是常規操作,要是將門軍頭一團和氣,還讓東京城中的趙官家如何安心?

但到了種師中這種年紀和層次,早就看明白了一切。

若是進入河東路的同軍全被圍在了清源縣,種師中肯定要去摻一腳。

可現在清源縣中真是同軍的主力?

萬一姚古誤判了敵情怎麼辦?

而且,一個小小的清源縣,也容不下這麼多的兵馬去圍困。

再說,此時的攻城戰動輒數月,並非一兩天就能拿得下,以同宋兩軍的戰力對比,姚、劉、折三人最好的攻城戰術還是斷絕其外援後再慢慢磨。

若是悶頭拼消耗攻城,搞不好就會被敵人翻盤。

因此,東線宋軍晚十天半月去清源縣並不影響清源縣破城戰,反而不能去太早。

不然的話,同軍見宋軍人太多而直接突圍,朝廷兵馬也沒辦法留下他們。

一旦讓同軍回到忻州,宋軍就必須長期在太原府維持大量兵力。

河東路錢糧轉運困難,時日一長,朝廷也撐不住。

更關鍵的是趙官家就算再迷糊,也不可能放任將門長期領兵在外。

如此一來,東線宋軍的突破方向其實只剩下了一個——先解陽曲城之圍。

十月十一日,種師中在榆次縣留下一萬人馬後,繼續率領大軍北上。

收復同軍棄守的永利監後,宋軍順利到達陽曲城下。

圍困陽曲城的同軍兵力太少,不敢與大宋援軍對抗,當即退回營中固守待援。

種師中迅速組織部分人馬對同軍營寨進行了兩次試探攻擊,結果不出其人所料——敵軍防守嚴密,戰斗意志堅決,非常不好打。

唯有狠下拼掉上萬人的大決心,才有可能在一兩天內拿下同軍經營了兩個月的堅固營寨。

但東線人馬大部分是京營禁軍,作戰意志比不了西線想要收復家園的府州折氏子弟兵,絕不可能如此拼命。

種師中要是敢逼著他們不計傷亡地進攻,能不能打下同軍營寨不好說,當場嘩變的幾率倒是極大。

既然暫時打不下,那就只能先圍住,再想辦法慢慢打。

而且,東線也並不是全無功勞。

至少到目前為止,已經收復了榆次、壽陽兩縣和永利監,陽曲城之圍也算是形式上解除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