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制皂

作者︰江湖野人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當初,徐澤在延安府,就做過一次草木灰制皂實驗,只是不知是不是油脂的量太少,沒成功。

如今,梁山已暫時解決了安全和生存問題,正需要大量資金,為下一步的擴張作準備,徐澤在開發蜂窩煤的同時,也啟動了制皂實驗。

制皂的主要化學反應是堿和油脂水合中解,反應所得的皂經鹽析、洗滌、整理後,稱為皂基,再繼續加工,就可以得到能用于市面售賣的肥皂。

其實驗過程可大略分為四步︰

第一步是備堿。

將草木灰倒入陶制水缸中,加入剛好淹沒草木灰多一點點的水量,然後用陶棒攪拌均勻,再靜置幾天,使草木灰中的碳酸鉀和其他物質充分溶解。

第二步是過濾。

用細密的多層紗布濾出堿液,因堿液有很強的腐蝕性,有機材質的紗布使用若干次後便不堪再用。

第三步是濃縮。

加熱堿液去除水分以提高堿的濃度,傳統判斷濃度的方法有羽毛溶化法和雞蛋浮水法。

顧名思義,就是在堿液中,放入羽毛能被融化,放入雞蛋不沉下,說明濃度達標了,如果不能,則還要再濃縮。

第四步是化合。

將油脂加入濃縮後的堿水中,因為水油不融,需要加熱並不停攪拌,到混合的液體迅速變成乳白色,說明皂化反應開始,然後繼續攪拌,直到混液可以立桿。

堿液和油脂的配比根據不同的油脂和堿液濃度,從一比二到一比三,差異很大,因為沒有專業儀器衡量堿液的準確濃度,而不同草木燃燒剩余的灰燼中的堿量也不一樣,其實這個比率也基本無法控制,還是靠經驗和感覺。

完成所有工序後,制出的肥皂也不好直接使用,皂體又軟又黏糊,需要放置一段時間,使得其中的水分揮發才能定型。

這種古老配方的皂化反應所需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僅僅備堿過程,動輒就要攪拌幾個時辰,而且堿液腐蝕性很強,一不留神弄到皮膚上就要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必須高度集中精力,即便中途找人替換,也相當累人。

實驗的結果也不怎麼理想︰

一是耗費時間,比想象中要長得多,費時費力,人工成本並不低。

二是去污能力,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估計是皂化反應的副產品——甘油,沒有被分離出來的原因,做成的肥皂洗手後,手上會有黏糊滑膩感,讓人產生總洗不干淨的感覺。

三是由于要用到此時本就稀缺的油脂,加上其他材料損耗,成本其實並不低。

比如,過濾時要用到紗布,而此時的布帛是價格並不低,實際上,布帛是可以和金銀一樣,能作為貨幣使用和流通的,用若干次就得扔掉一批布,太奢侈,對同舟社來說不現實。

而如果不用紗布,直接倒出草木灰上層的堿液,一是容易混進雜質,影響制成後的肥皂賣相,二是倒出的干淨堿液過少,又變相的增加了草木灰的使用量。

草木灰看起來不值錢,但就憑每日做飯燒水的那點生產量,收集也不容易,而其本身也是莊戶人家鉀肥的重要來源,想收購都難。

大宋還未推廣曬鹽技術,淮揚一帶大鍋煮鹽不停,倒是能產出巨量高堿草木灰,但徐澤搞不到,也是白搭。

另一方面,大宋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洗滌用品並不少,常用的有皂角、草木灰、淘米水、制作豆腐剩余的黃鹵水等等,都有不錯的清潔去污效果。

徐澤在東京城的店鋪里,就見到過用皂角加藥用花瓣粉末做成的香皂球,賣價三十文一顆,銷量不錯。

而草木灰制肥皂的實驗數據也很難看——二十斤的草木灰勉強做出一斤重的皂。要知道幾乎沒有水分的草木灰密度本就很小,可以隨風飛舞,二十斤草木灰可以裝一麻袋。

顯而易見,草木灰制肥皂的工藝可行,但不宜大規模生產,成本也相當高。在市場上有較多替代品的情況下,經營前景很不樂觀。

好在徐澤從一開始就了兩手準備,早早便安排了褚垠帶著楊老實等人到唐州桐柏縣的鹵地(鹽堿地),尋找此時還被人認為無法利用的天然堿。

幾日前,褚垠就已遣人帶回找到天然堿並即將返程的消息。

皂化反應會產生少量甘油,制皂剩余的廢堿液中也有甘油,雖然含量不高,但甘油本身具有多種用途,更是制造硝化甘油的必備原料。

但是,徐澤只是大概知道酸化處理、堿性處理、蒸餾精制這些步驟名稱,具體工藝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折騰了好幾天,沒有模到一點頭緒。

同舟社日常事務太多,容不得他繼續在這事上空耗,徐澤只能暫時放棄「廢液」的研究,白白倒掉。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