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望之言,令張獻忠臉色一沉,眾多文武也都面露不快之色。
雖然他們承認,乾朝的強大,但是被孫可望說,西國已經全面落後,還是內心不爽。
按著孫可望的意思,這是全面否定大西,那他們這些大西文武,豈不都是一文不值。
張獻忠也黑著臉,心里有些不舒服,可是西國落後,卻也是一個事實。
他今天召見孫可望,就是想了解乾國,了解兩國之間的差距。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可望從乾國回來,他提供的信息,對張獻忠來說十分重要,將影響大西的國策。
大殿內文武一片嘩然,張獻忠擺了擺手,「安靜!」
這時他看向孫可望,沉聲問道︰「可望可以具體說一說嗎?」
孫可望待大殿內眾人安靜下來,嘆息說道︰「我知道這讓陛下和諸位同僚很難接受,可這就是實情啊。想想這些年來,大西面對高歡為何屢戰屢敗,不就是因為我們落後了嗎?」
這話讓眾人無法辯駁,各人都是黑著臉,陷入了沉思。
不落後,怎麼會打不過高歡?各人只能接受孫可望的說詞。
「這七年來,我在乾朝為官,對于乾國,可以說比各位都了解,大西沒有人比我更懂乾國和高歡,對此我還是有發言權的。」孫可望向張獻忠行禮,「陛下,現在據臣的了解,乾國一年歲入,已經多達五千萬銀元,而我大西現在是多少?」
張獻忠沉聲道︰「不到六百萬兩吧!」
眾多西國文臣听到這個數字,都紛紛倒吸一口涼氣,崇禎朝時一年賦稅才多少,沒有一千萬兩。
西國只佔據西南,將稅收做到接近崇禎朝的水平,各人還頗為得意,可听見乾朝歲入五千萬後,各人立時自慚形穢,感受到巨大的差距。
「乾國稅收多,可百姓卻又很富足,這就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在經濟上,完全落後于乾國,必須進行經濟上的改革。」孫可望道。
張獻忠听後沉吟片刻,不禁微微頷首︰「可望說的有道理,高歡這小子,搞錢確實有一手,不然乾軍的裝備不會那麼精良,火炮也不會那麼多。」
在與乾朝交戰的過程中,給張獻忠和西軍眾將映像最深的就是乾軍的火炮和火器,每次打仗都是不要錢似的放,似乎根本不擔心消耗似的。
孫可望繼續道︰「陛下剛才提到軍隊裝備,臣便要提另一個落後,便是工業嚴重落後乾國。」
「工業?」左丞相徐以顯不禁疑惑問道︰「是指兵器制造嗎?」
孫可望解釋道︰「工業是乾國的說法,包涵了采礦、冶煉、鑄造、機械,兵器制造算是其中一個分類。」
張獻忠來了興趣,「你具體說一說。」
「陛下!這件事情很好解釋,無論是鑄造簡單的刀矛、農具,還是鑄造火槍火炮,都需要鐵這個材料,而產鐵多少,便大概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工業強弱。」孫可望又問道︰「不知道現在大西一年產多少鐵?」
張獻忠看向徐以顯,可徐以顯也不太清楚,詢問幾人後,才說道︰「這個不太清楚,大概有五百萬斤。」
對于這個數目,西國上下還是比較得意的,因為已經遠超西南地區的歷史產量了。
孫可望再次語出驚人道︰「乾朝一年的產量,是六千萬斤。」
這話無疑又是一次暴擊,大殿內眾多官員,再次一片嘩然,各人內心都極為震驚,又一次遭受巨大的打擊。
此前他們只是知道,乾朝強過他們,可具體有多強,心中卻沒有一個概念。
現在孫可望用數據一對比,他們才敢到深深的恐懼和巨大的差距。
不過,他們卻不知道這些數據,孫可望其實有所夸大,目的就是先震懾住西國君臣,他們才能接受自己激進的改革方案。
西國君臣也都是聰明人,從兩國的歲入,還有鐵產量的差距,就可以得出兩國之間,西國確實已經落後了。
乾朝的歲入是西國的八倍還多,這就表示高歡有更多錢養兵,而鐵的產量又關系到兵器的制造。
因此歲入和鐵的產量,最終都會提現到軍事上,轉化為乾朝對西國巨大的軍事壓力,讓西國面臨滅國危機。
張獻忠受到的打擊已經夠大了,不在乎再來點,于是沉聲道︰「還有呢?」
孫可望解釋道︰「陛下,造成乾國經濟和工業強大的原因有很多,大西在軍事、經濟、工業、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全面落後了!不過這其中,最為關鍵的還是經濟和工業的落後!」
張獻忠沉默良久,問道︰「如此這般,如之奈何?」
孫可望斬釘截鐵道︰「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救大西!」
張獻忠身子前傾,詢問道︰「怎麼改?」
「什麼落後改什麼!」孫可望沉聲說道︰「雖說乾國各方面都強于大西,但關鍵還是軍事上給我們造成巨大的威脅。陛下要對抗高歡,臣以為首先是軍事上進行改革,而軍事強大的關鍵,無非三點,兵力、裝備和錢糧!」
張獻忠微微頷首,「你繼續說!」
孫可望從袖子里抽出一份奏折,高高舉起,「陛下,臣這里有全套的改革方案!」
孫可望拿出他的一攬子計劃,張獻忠一揮手,一名太監便上前接了過來。
這時趁著張獻忠拿過來觀看,孫可望繼續說道︰「首先是要禁酒,避免浪費糧食!其次兵力、裝備、錢糧,這都離不開經濟。臣建議進行全面的經濟改革,將鹽鐵、茶、糧、礦山,全部收歸國有,增加朝廷的賦稅。最後,就是大力發展工業,全國大練鐵,以便鑄造足夠的器械,並確保乾軍有多少裝備,我們就要有多少裝備。總之,乾軍造一門炮,我們就要造一門炮,只有軍事上不存在差距,大西才能與乾國抗衡。」
張獻忠看了這份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有些震驚,「保持與乾軍一樣的兵力和裝備,以大西的國力可以嗎?」
孫可望的計劃令人震驚,準備與乾朝展開軍事競賽,在兵力和裝備上都向乾軍看齊。
孫可望道︰「陛下放心,絕對是可行的。乾朝雖然強大,但是大西其實也有優勢,就是我們養兵的成本比較低。而且,只要進行徹底的經濟改革,朝廷稅收增加,便足以滿足維持軍力的消耗!」
大殿內西國文武議論紛紛,高歡的改革,是循序漸進,先試點再推廣,而且有一批接受他思想的官員,來替他做事。
另外,高歡開啟民智,辦報紙,控制思想,掌握話語權,才取得成功。
現在孫可望一上來,就要進行徹底的改革,讓許多對乾朝了解不多的官員根本無法接受,就連徐以顯腦海中,也出現一個詞「窮兵黷武」。
孫可望看見群臣反應,忽然提高聲音道︰「諸位,兩國的差距擺在那里,不改革必死無疑,改革才有生機,為何不試一試呢?況且,我們不需要與乾國真真保持一筆一的軍力,只要有乾軍的七成,便也能保證不被乾軍吞並!」
听了孫可望的呼吁,各人冷靜了一些。
這時張獻忠沉默半響,目光看向皇太子,終于下定決心,「朕接受可望的建議,不改必亡,改革尚有生機。諸臣無需多言,朕決心改革!」
(求推薦,月票,追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