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八仙

作者︰猛火油櫃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蓴菜不能生食,只需微燙便可以制成羹肴。

幾個小廝將蓴菜清洗擇摘,鮮女敕的蓴菜膠質豐富,但也缺乏味道;老蓴菜則有一絲苦味,也叫豬蓴,只能當做豬吃的草了。

真正能吃的叫絲蓴,取第一茬萌發的女敕芽,其膠質細膩,葉片微展。

蓴菜羹的奧妙,最好的吃法,也不過是精心調制一點湯羹,碧綠間配著細細的雞絲與火腿,顏色交雜、滋味互補,簡而言之,蓴菜羹味道,不在蓴菜,而在配料。

雞湯、火腿、筍絲、魚肉,皆是鮮香十足,蓴羹的味道正是源自這些配料,主角蓴菜僅僅是入眼罷了,依靠滑溜溜的膠質,很快就消失在食客齒舌之間。

蓴菜之美,在于美到無形、美到無味,愛雞汁它就是綠色的「雞汁」,愛火腿它就是翠色「火腿」,愛鮮魚它就是碧色的「鮮魚」。

湯羹以外,蓴菜與魚是分不開的。

這也是會仙樓準備的下一道菜,蓴菜汆塘魚。

用活塘鯉做成的去刺淨魚片,放在汆過的蓴菜上,加入肉湯、火腿。

做成後,爽口清女敕,魚潔白細女敕,湯碧綠清透。

「十斤蓬剝五斤子,十斤子剝兩斤米」。時節一到,天藏城中的家家戶戶,開始「買米」。

農戶們打開它如同雞頭的花托,再拿剪刀與特制的指套一點點除去外皮,就如剖蚌得珠,要萬分小心,才能得到一顆圓白瑩潤的種仁。

這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雞頭米——芡實。

拿雞頭米在砂鍋中慢慢煮熟,調入綿白糖,加桂花提味,便成了一碗白白綿綿,香香甜甜的「雞頭肉湯」,沒有這一碗價值不菲的甜湯,就不能說是地道的天藏城宴席。

其實芡實本身滋味就清甜可人,簡單拿冰糖調做糖水,滋味也已經足夠。按邊掌櫃的說法,正是「補而不峻,潤而不燥」,它可以與蝦仁清炒,也多用在煮粥或煲湯,這些菜肴里加一些口感清糯彈牙的雞頭米,無疑是錦上添花……

天藏城虎踞信河南岸,扼守信河中游,此地河水漸緩,南岸魏國百姓便鑿溝挖渠,開挖了大大小小數百條河渠運河,將河水引入魏國來灌溉,得此地利,個頭大,分量足的天藏城荸薺,歷來馳名天下各國。

一個小個頭的荸薺,摳去芽眼,削去紫黑色的外皮,露出的是雪白的質地。一口咬下去,脆生生、水靈靈、甜津津。

一般而言,荸薺要生吃才能感覺到那種脆甜,故而主要用于制作糕點,也可用于肉餡之中。

在各種與肉餡的搭配中,荸薺簡直就成了味覺與口感的調劑師,那份清甜脆爽的加入,帶走了獅子頭里的油膩,增添了餛飩那冬菇肉餡里的香味與妙趣。

接下來是藕。

在天藏城,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現切來吃,鮮女敕脆甜,不過生吃並不能顯出會仙樓的本事,與封壇酒相撞,那一節酒酣後的雪藕,實在是人間至味。

藕與桂花一相逢,更是勝卻人間甜品無數,會仙樓的招牌,煨熟藕,拿整只整只的藕塞糯米,文火煮熟,澆桂花糖漿,就是軟糯又清香的桂花糖藕了。

雲門寺內的藕粉圓子,也是天藏城城里獨一份精心制作的名點。

會仙樓對此做了改進,拿瓜子核桃等各式果仁碾粉,用桂花豬油等粘合,團成圓子,再裹上一層藕粉,做法也不是常見的油炸,只是滾幾道沸水,便足以滋發出它柔軟香甜的味道了。

水八仙另一道角色,是菱角。

天藏城人對于菱這種白白女敕女敕的果實,十分喜愛,菱角做法無甚特別之處,把菱角煮熟剝開,就是最常見的待客做法,煮熟後的菱角,口感像栗子般綿密香甜,但還特有一種清香味。

接著是茨菰,這菜兒的長相,如同一個個拉長的流星錘,長相生猛,表皮多為青紫色,剔去外皮,潔白如玉,脆女敕的肉質,煮燒烹炒,都好。

味道也是別有特色,它有一種特別的苦澀味道,卻如同喝茶,吃幾口之後,就有一些淡淡的回甘。

吃茨菰,得花一些精致的小心思,將茨菇切成極薄的片,上鍋油汆,不加任何佐料,這樣做成的茨菇片,顏色淡黃,苦中泛甜,是道松脆味美的小食。

又因茨菰的苦,吃它常離不開濃油赤醬的燒肉做法,不論是排骨還是大盤的五花肉,遇上了茨菰,燒出的整道菜就稱得上是肥而不膩、鮮香可口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